(三)内需拉动持续增强
——投资引领作用有效发挥。2011-2012年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年均增长36.5%,2013年上半年增幅达到51.9%,分别高于规划目标11.5个和26.9个百分点。随着交通、能源、临港重化工业、传统工业、现代服务业、农业农村发展、城镇建设、民生保障等八大百亿工程全面实施,前两年半累计完成投资1597亿元。“五大战役”持续推进,有力拉动投资增长,2011年以来重点项目建设战役累计完成820亿元,新增长区域战役累计完成704亿元,城市建设战役累计完成407亿元,小城镇改革发展战役累计完成311亿元,民生工程战役累计完成138亿元。“三维”对接成果显著,累计签约“三维项目”496个,总投资约5599亿元,累计完成投资538亿元,投资质量显著提升,其中央企项目完成333亿元,民企项目完成投资180亿元,外企项目完成25亿元。
——消费需求更加活跃。2011-2012年全市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年均增长17.2%,2013年上半年增长16.1%,分别高于规划目标1.2和0.1个百分点。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稳步提高,2012年城镇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14368元,增长12.9%;农村居民人均消费支出达6075元,增长13.8%。城乡居民消费需求显著增加,住房、汽车、家电、通讯器材、文化体育的消费能力不断增强,网络购物等新兴消费业态成交活跃。落实“流通项目促消费、财政补贴促消费”等多项政策,实施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城乡居民消费潜力得到进一步释放。
(四)区域协调发展成效明显
——“六新大宁德”建设全面实施。随着环三都澳区域加快开发,区域空间布局进一步调整优化,区域产业加快集聚,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区域经济优势互补、主体功能定位清晰、空间结构高效合理、人与自然和谐相处的区域发展新格局逐步显现。党的十八大召开后,我市相继出台《中共宁德市委关于深入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精神 全面建设“六新大宁德”的决定》、《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关于动员全市人民为全面建设“六新大宁德”而努力奋斗的决议》、《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全面建设“六新大宁德”的实施意见》,提出“2324”建设目标,突出以产业为支撑、以城市为平台、以交通为基础、以文化为动力,以民生为目的、以环境为保障,把宁德作为一个大整体,整合资源,统一规划、统一布局、统一推进。
——新型城镇化进程加快。高起点编制《宁德市城市总体规划(2011~2030)》,并由省政府批复实施。2011年以来,垃圾焚烧厂、市第三水厂、贵岐山污水处理厂二期、北区污水处理厂、城区5条主干道沥青路面改造、万达广场等一批城建项目建成投入使用,中心城区建成区面积从2010年的19.23平方公里扩展到2012年的23.39平方公里,常住人口从22.99万人增加到24.2万人,城市框架不断拉大,城市功能更趋完善,中心城市辐射带动能力逐步增强。制定出台县域经济发展《综合考评办法》,促进县域比学赶超、竞相发展,福安、福鼎连续两年被评为全省县域经济发展十佳县。加快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两年半以来共实现项目投资357.19亿元,4个省级试点镇总体规划编制全部完成,新增两个参照省级试点总体规划已完成市级评审。第一批14个市级试点镇均已完成总体规划,2013年新增的第二批9个市级试点镇总体规划正在编制。土地增减挂钩、户籍改革、“三旧”改造等政策深入实施,小城镇综合承载力进一步提升,集聚效应逐步显现。
——沿海山区互动联动发展。贯彻落实《关于深化山海协作的八条意见》,区域协作更加密切,“十二五”前两年共完成闽东北区域重点协作项目投资941亿元,完成福莆宁同城化发展框架签订,与南平市签订《区域合作框架协议》,分别与南平市、江西上饶合作建设圣农码头、上饶码头等“飞地港”项目。探索山海协作新机制,积极争取6个山区县列入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落实产业转移项目利益共享机制和土地等优惠政策,由蕉城联系屏南,福安联系周宁,福鼎联系寿宁,东侨联系柘荣,推动形成“大手牵小手,一起往前走”的对口联系格局。积极争取国家、省在安排资金时,闽东苏区比照享受原中央苏区政策,加大对革命老区、少数民族集聚区等欠发达地区的扶持力度,前两年半共争取国家、省预算内投资18.2亿元。造福工程规模不断扩大,前两年共实施偏远地区居住群众移民搬迁9569户41102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