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纲要》主要任务完成情况评估
从目前实施情况来看,《纲要》提出的十一项重点任务,总体进展顺利。
(一)农业现代化加快推进
——现代农业稳步发展。2011-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增加值年均增长5.6%,2013年上半年增长5.9%,分别比规划目标高1.6和1.9个百分点。粮播面积和粮食产量保持稳定,分别在190万亩和65万吨的规划水平线以上。畜禽、果蔬、林竹、中药材等特色农业产业培育壮大,茶业、食用菌、水产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61%,“茶乡、菌都、水产大市”初具规模。农业产业化水平明显提升,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达235家,年产值亿元以上企业50家,农民专业合作社3043家, 11个重点实施的市级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及一批山地设施农业园加快建设。农业品牌建设成效显著,新增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7件, 总数达12件,“宁德大黄鱼”、“福鼎白茶”、“坦洋工夫”、“古田银耳”、“霞浦海带、紫菜”、“柘荣太子参”、“寿宁高山乌龙茶”等公共品牌影响力进一步扩大。
——农村生产生活条件逐步改善。开工建设赛江防洪二期工程、官昌水库等重大水利项目14个,新建标准化渔港10个,除险加固水库97座,强化加固海堤25条37.7公里。全面解决70个乡镇61.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完成836个村庄规划编制。实施旧村复垦项目175个,完成土地整理立项7.64万亩。完成无林地造林面积121.61万亩,完成封山育林面积75.71万亩。新建和改造农村公路870多公里,“村村通客车”率达96%。深入开展“新农村试点示范”建设和“创绿色家园、建富裕新村”行动,实施省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帮扶项目1100多个,建成绿色村庄160个。防灾减灾工作扎实有效,农机、气象、水文、防震等服务保障更加有力。
——农民收入水平不断提高。2011-2012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6.1%,2013年上半年农民人均现金收入增长13.5%,分别比规划目标高6.1个和3.5个百分点,均超过GDP同期增速。因地制宜引导和扶持农民在农业功能拓展中增加收益,实现农民经营性收入年均增长16.6%。健全就业援助制度,促进农村劳动力就近转移、就地就业,免费培训5.21万人次以上,新增农业富余劳动力转移就业8.36万人以上,实现农民工资性收入年均增长14.3%。全面落实中央和省、市出台的一系列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粮食直补、农资综合直补、良种补贴和农机具购置补贴办法逐步完善,农村基本养老、医疗保险全面覆盖,实现农民转移性收入年均增长33.7%。激活农村生产要素,引导农民增强理财意识,获取合法收益,实现农民财产性收入年均增长8.7%。
(二)产业结构持续优化
——工业带动作用进一步增强。2011-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年均增长23.3%,2013年上半年增长19.3%,前两年平均增幅高于规划目标1.3个百分点,已连续八年居全省设区市首位。全市规模以上工业企业1115家,比2010年新增81家,其中年产值超亿元企业达398家。临港先进制造业集聚效应凸显,镍合金、石油仓储、机械装备制造等大型重化产业项目相继落户,临港产业集群效应初步呈现,对全市经济的引领和支撑作用进一步强化。特别是冶金产业快速培育壮大,截止2012年,全市规模以上冶金企业101家,实现产值425.3亿元,随着鼎信、联德等企业相继建成投产,将成为我市首个产值突破千亿元的产业集群。战略性新兴产业加快崛起,以宁德核电、新能源锂离子电池、三祥新材、广生堂药业等重点龙头企业为引领,初步培育形成新能源、新材料和生物医药等战略性新兴产业集群,新认定省级战略性新兴产业企业53家。传统产业竞争力全面提升,整体呈现向高端化、品牌化、高附加值发展态势,2012年,全市电机电器、船舶修造、食品加工、建材等七大重点特色产业总产值达864亿元,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比重的48%。全市工业类中国驰名商标总数达15件,高新技术企业达22家、创新型(试点)企业达65家。
——现代服务业加快发展。现代服务业总量规模持续扩大,现代服务业占服务业比重由2010年的50.0%提高到2012年的52.3%。现代物流业发展呈现良好势头,2012年完成港口货物吞吐量2036.95万吨、货物周转量85.58亿吨公里,分别比2010年增长43.4%和24.4%。商贸流通体系建设加快,宁德万达广场建成投入运营,福安海峡茶都(二期)、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联信财富广场等大型商贸设施建设项目推进加快,便民商业网点工程、“万村千乡市场工程”、家政服务工程等民生保障工程持续推进。房地产开发投资增速加快,商品房销售价格保持稳定,房地产开发和经营日趋规范,房地产市场保持健康平稳发展。积极开展金融招商引资工作,交通银行、中信银行宁德分行相续开业,厦门银行、民生银行宁德分行正在筹建,村镇银行布点建设稳步推进,预计“十二五”期间可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融资渠道不断扩大,率先在全省成功发行三支中小企业区域集优票据,闽东电力短期融资券成功发行,福安市城投公司债券发行积极推进。福安市被确定为首批省级服务业综合改革试点区域。
——旅游业加快发展。推进旅游景区标准化建设,充分发挥世界地质公园的品牌效应,持续做好A级旅游景区创建工作,屏南白水洋·鸳鸯溪、福鼎太姥山被评为国家5A级景区,周宁鲤鱼溪·九龙漈获批国家4A级景区,福安白云山创建4A级景区正在加快推进。积极推出生态旅游、滨海旅游、文化旅游、乡村旅游和红色旅游,2012年全市共接待国内外游客950.51万人次,旅游收入72.56亿元,分别比2010年增长35.6%和35.4%。
——海洋经济开发提速。十二五期间,海洋经济总体呈现持续向好的发展趋势。2012年,全市海洋经济总产值648亿元,增加值267.54亿元,前两年年均增长22.2%,高于GDP平均增幅8.7个百分点,约占全市GDP的24.8%,有力地促进了全市经济的崛起。龙头企业不断壮大,新增市级海洋产业龙头企业10家,新增4件中国驰名商标,5件福建省名牌或福建省省著名商标称号,“宁德大黄鱼”被国家工商总局核准注册为地理标志证明商标,加工出口再创新纪录,远洋渔业实现零的突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