4.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促进社会事业发展。坚持民生投入只增不减,投入与民生相关支出267.08亿元,占一般公共预算支出的78.5%。推动教育事业均衡发展。投入3.38亿元,加快补齐教育硬件设施短板,支持提升基础教育内涵建设,推进“全面改薄”和校舍安全规划建设。着力扩大学前教育资源,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进一步完善从学前教育到高等教育阶段全覆盖的学生资助政策体系。健全现代职业教育体系,加快推进宁德一中新校区、宁德师院医学院和职教园建设,促进高校重点学科建设和应用型高校转型发展。完善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全市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补助标准从55元提高到60元。着力实施健康扶贫,推行家庭医生签约服务,持续加强信息管理,做到贫困人口应签尽签。全面深化综合医改,健全分级诊疗制度。加强基层服务能力建设,推进乡村卫生服务一体化服务管理,累计投入超6000万元,完成全市村卫生所一体化达标建设,闽东医院门急诊综合大楼建设投用,市妇幼保健院(儿童医院)、市中医院医养结合项目开工建设。提高社会保障水平。提高企业和机关事业单位退休人员基本养老金标准。全面建立统一的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和大病保险制度,城乡居民医保财政补助标准提高30元,达到每人每年520元。加强社会救助供养、临时救助、孤儿基本生活保障等工作。稳步提高城乡低保、社会救助、抚恤优待等标准。促进人才发展和扩大就业。安排人才专项资金1.57亿元,增强人才资源对经济社会发展的支撑力和驱动力。发放就业创业服务各项奖补资金1.38亿元,助力大众创业、万众创新。落实国家普惠性就业创业政策,支持高校毕业生、农民工和退役军人等重点群体就业。全面落实失业保险基金稳岗补贴政策和失业保险待遇调整机制,维护就业形势总体稳定。
5.聚焦重点发力,支持打好三大攻坚战。着力防范政府债务风险。出台《关于防范化解隐性债务风险的实施方案》,明确化债限期计划和偿债资金来源。切实保障政府债券及时还本付息,争取再融资债券用于偿还到期的地方政府债券本金,将年度政府债券付息资金纳入预算管理。积极化解存量债务,防止因债务违约产生金融性风险。防范处置风险的风险,避免在建工程出现烂尾。强化全口径债务日常监管,对全口径债务监测平台进行动态监控,核实债务变动情况,杜绝新增隐性债务。大力支持污染防治攻坚。加大对生态功能重要地区的生态保护财力转移支付力度,统筹整合并进一步提升综合性生态保护补偿、森林生态效益补偿等专项转移支付,增加重点流域生态保护补偿力度。投入2.33亿元,着力保障“清新水域”“洁净蓝天”“清洁土壤”工程实施。投入4.05亿元,支持海上养殖综合整治,三都澳海上养殖过度无序的局面得到有效扭转,海洋景观和生态环境明显改善。深入推进精准脱贫攻坚。公共财政更大力度向“三农”倾斜,进一步发挥财政的基础性、支撑性作用,确保支农投入力度不断增强、总量持续增加,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加快“走出一条具有闽东特色的乡村振兴之路”。全市7.2万建档立卡贫困户、453个贫困村和古田、屏南、寿宁三个省级扶贫开发工作重点县实现脱贫“摘帽”。加快村级集体经济发展,全面推进涉农资金整合,整合涉农资金2.8亿元,赋予县级更充分的资源配置权,确保整合资金围绕脱贫攻坚项目精准使用。古田、屏南获批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分别获得扶持资金1500万元,突出电商助力精准脱贫攻坚。福鼎市国家农村综合性改革试点试验工作顺利推进。
6.深化改革攻坚,提升财政管理效能。深化财政体制改革。制定市以下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改革实施方案,及时出台相应领域市与县财政事权和支出责任划分方案,完整、规范编制基本公共服务项目预算,确保承担的支出责任落实到位,保障基本公共服务有效提供。完善预算管理制度。完善全口径预算管理,强化政府性基金预算、国有资本经营预算与一般公共预算的统筹衔接,加大国有资本经营预算统筹力度。加强财政专项资金管理,实行社会事业发展专项资金目录清单制度,健全动态更新清理机制。提升理财水平。实行财政收入运行动态监控,落实财税部门收入协调工作机制,加强收入预算执行的分析研判,增强收入组织工作的前瞻性和主动性。进一步加大结余结转资金的盘活力度,加快预算支出进度,加大重点支出保障,大力压减一般性支出,严控“三公”经费预算,督促基层切实兜牢“三保”底线,确保财政稳定运行。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落实全面实施预算绩效管理的要求,加快形成全方位、全过程、全覆盖的预算绩效管理体系,建设预算绩效信息系统,推动预算和绩效管理一体化,硬化预算绩效管理约束,优化支出结构,削减长期沉淀和低效无效资金。深化财政“放管服”改革。落实“证照分离”改革实施方案,对接省级行政许可、公共服务事项办理时限、审批材料的压减情况,推广网上业务办理。调整政府集中采购目录及限额标准,强化采购人主体责任、建立健全科学高效的政府采购监督管理机制,全年节约资金1.91亿元。
2019年全市预算执行总体良好,财政“两项收入”增幅居全省首位,两项税收收入占比均居全省首位,收入质量继续向好向优,财政支出增幅亦位居全省首位,有力保障了“三保”支出和重点支出,深入推进财税改革,财政管理水平不断提升。但财政运行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税源结构比较单一,受减税降费影响,财政持续增收难度加大;刚性支出增长较快,财政支出结构还需进一步优化;少数部门预算编制不够细化、预算执行率偏低,转移支付资金下达不够及时,预算执行效率和财政资金使用效益还需进一步提升;收支平衡难度加大,一些县区保工资、保运转、保基本民生支出面临较大压力;个别县市政府债务率偏高,隐性债务年度化解任务较重。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积极采取有力措施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