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

以民为本 求真务实 奋力推进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2004年2月10日在宁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的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宁德人大网更新时间:2004-12-14


  宁德人大网消息 宁德市人民政府代市长 陈荣凯

  各位代表:

  现在,我代表宁德市人民政府向大会作政府工作报告,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经济社会发展取得新成效的一年

  2003年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开局之年。我市各级政府在省委、省政府和宁德市委的坚强领导下,以“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坚持把发展作为富民强市的第一要务,团结带领广大干部群众,齐心协力、攻坚克难,抢抓机遇、开拓创新,积极应对非典疫情的挑战,努力克服持续干旱的影响,较好地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目标任务。

  国民经济较快增长。全年实现国内生产总值271.9亿元,比上年增长10.6%,是1999年以来增幅最高的年份。财政总收入15.5亿元,增长22.7%,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9.1亿元,增长18.2%。农业和农村经济稳步发展。在稳定粮食生产的基础上,大力发展多种经营,出台了扶持农业产业化经营、农业特色产业发展和农产品出口等政策措施,有29家企业被列为省、厅两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林牧渔业总产值116.3亿元,增长4.2%。农村社会服务联动网进一步完善。工业经济提速增效。大力推进工业化,加快工业发展,出台了扶持电机电器、船舶修造等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制定了山海协作、优势互补的“飞地”投资政策,全市工业园区引进企业164家。全年工业总产值234.5亿元,增长19.3%,其中规模以上工业产值93.8亿元,增长37.3%,电机电器、船舶修造、医药化工、食品加工、建筑建材、汽摩配件等六类重点产业产值62.3亿元,占规模以上工业产值的66.4%。投资、消费、出口全面增长。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1亿元,增长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3亿元,增长10.7%。出口总值首次突破2亿美元,增长39.4%。金融运行平稳。年末金融机构各项存款余额164.9亿元,贷款余额143.8亿元,分别增长19.9%和30.4%。

  项目带动成效显著。年初确定的38个重点在建项目基本完成年度计划,9个重点项目竣工或基本竣工。尤其是福宁高速公路全线通车,极大地改变了宁德交通滞后状况。洪口电站、穆阳溪梯级闽东电站、闽东医院病房大楼等14个重点项目开工建设。大型临海工业项目引进取得重大突破,投资106亿元的宁德火电厂已开展三通一平。温福铁路、龙安钢铁、汽车改装、宁德城区防洪防潮工程、宁德学院、铁基湾围垦等项目前期工作均取得实质性进展。旅游景区景点开发步伐加快,旅游配套设施建设取得新进展,太姥山被命名为国家地质公园。

  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进一步理清项目带动、发展县域经济和做大做强中心城市的思路和目标,召开了加快中心城市发展研讨会,着力推进城市经营,重组市国有资产投资营运有限公司、城市建设投资开发有限公司和土地收购储备中心,已取得国家开发银行贷款授信10亿元,为全面开展土地收储,筹集城市建设资金奠定了基础。制定出台支持县域经济发展的简政放权措施,组织开展县域经济“增实力、比后劲”活动,有力推动了县域经济发展。建立民营企业融资担保机制,全市5家融资担保公司帮助中小企业提供担保金额近9亿元。成功实现电力管理体制改革,促进了全市城乡电网体系建设。稳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已有20%的村完成林改任务。缓征部分特产税,停征屠宰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农民直接受益3.4亿元。放手发展非公有制经济,在企业用地、市场准入、对外贸易、技术改造等方面给予扶持。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中非公经济产值占69.3%,比上年提高9.1个百分点;民间投资占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比重达63.5%,比上年提高12.3个百分点。

  对内对外开放力度加大。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协作,以闽东南、浙南为重点,推进南联北接。大力开展招商引资、项目推介,组织参加第七届中国投资贸易洽谈会、福州国际招商月,成功举办闽东招商节和温州招商推介等活动。宁德与温州政府间开展了交流合作活动,成立了企业家联谊机构,推进两地经济对接,一大批项目在宁德生成落地。全年合同利用外资9380万美元,增长9.9%,实际利用外资7588万美元,增长10.6%。多渠道开拓出口市场,与130多个国家和地区建立贸易伙伴关系。新批外贸进出口经营权企业53家,出口主体多元化的格局开始形成。全年办理出口退税11080万元。积极推动海关、检验检疫等口岸联检部门开展大通关协作,提高了通关效率。新批境外投资生产性企业5家,外向型经济取得新进展。

  防非典抗干旱卓有成效。面对突如其来的非典疫情,根据省委、省政府的部署,各级各部门以对人民高度负责的态度,及早部署,沉着应对,采取一系列果断措施,严把输入关,死守福建北大门,保证了人民群众的健康安全,保持了社会稳定、发展加快的良好局面。在抗击历史罕见的严重干旱中,按照“四先”、“四前”的要求,精心组织,周密部署,发动全市上下合力抗旱,科学调度水、电资源,实施人工增雨等措施,基本保证了城乡居民用水、用电,维护了正常的生产生活秩序,使灾害损失减少到最低程度。

  人民生活得到改善。认真做好就业和再就业工作,研究出台了“16833”就业工程,全市新增就业岗位2.3万个,帮助7800多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城镇登记失业率4.3%。“三条保障线”政策得到较好落实,全市有2.7万名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1万多名失业人员和2.2万名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13.4万名职工纳入基本医疗保险。认真抓好45个省定和28个市定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帮扶工作,多渠道筹集帮扶资金1200多万元,实施帮扶项目190多项。基本完成5000人造福工程和滑坡险情村搬迁任务,硬化农村公路路面400公里,年初确定的15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基本完成。城乡居民生活进一步改善,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分别达到8014元和3246元,增长8.2%和5.2%,恩格尔系数均比上年下降0.2个百分点。

  社会事业加快发展。科技创新取得成效,全年实施部、省重点科研项目29项,其中柘荣太子参GAP研究及示范基地建设项目被列入国家科技攻关计划。教育“两基”成果得到巩固提高,小学学龄儿童入学率和初中入学率分别达到99.8%和94.5%。中小学布局调整和危房改造步伐加快,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稳步实施,素质教育加快推进。高中阶段教育和远程教育加快发展,教育质量有所提高。计划生育工作连续9年完成省里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生态建设和环境保护得到进一步强化。国土资源管理力度加大,土地市场秩序和矿产资源秩序治理整顿工作扎实开展。公共卫生事业加快发展,市、县两级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得到加强,改造和扩建了部分市、县、乡、村医疗设施。文化事业进一步繁荣,开通宁德电视台公共频道,实现宁德人民广播电台覆盖全市的目标。群众体育、竞技体育不断发展。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深入开展,城市管理工作得到加强,社区建设取得成效,被评为全省第八届创建文明城市工作先进城市,首次荣获全国“双拥”模范城荣誉称号。民兵预备役工作得到加强,全民国防意识明显提高。人事、编制、审计、民政、民族、宗教、侨务、外事、对台、老区、库区、地震、气象、妇女、儿童、老龄、人防、档案、地方志、新闻出版、残疾人事业和关心下一代等工作都取得新成绩。

  民主法制建设扎实推进。自觉接受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办理人大代表建议127件。重视和支持人民政协履行政治协商、参政议政和民主监督的职能,办理政协提案187件。加强同民主党派、工商联、无党派人士和各人民团体的联系,虚心听取各界人士的建议意见。做好村(居)委员会换届选举工作,城镇居民自治、村民自治和村务公开、厂务公开、政务公开等基层民主建设继续加强。依法治市扎实推进,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不断强化,“严打”整治斗争深入开展,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取得新成效,安全生产整治力度加大,群众信访问题得到高度重视,一些社会不安定因素得到有效化解。政府自身建设取得成效,开展了“创建效能型、服务型、责任型政府,营造优良政务环境”活动,出台了损害经济发展软环境建设行为的责任追究暂行规定,促进了政府工作效率和服务质量的提高。行政审批制度改革继续深化,市政府部门减少行政审批事项和取消行政事业性收费均达到50%以上。认真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反腐倡廉和纠正部门行业不正之风工作取得明显成绩。

  各位代表,过去的一年,我们在经受非典和旱情严峻考验下,能够取得这样的成绩,来之不易。这是全市人民团结拼搏、奋力开拓、共谋发展的结果。在此,我谨代表宁德市人民政府,向辛勤工作在各行各业的广大干部群众,向给予政府工作大力支持和有效监督的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各民主党派、工商联、群众团体、无党派人士和离退休老同志,向为宁德改革发展稳定做出贡献的中央及省属驻宁机构、驻宁部队、武警官兵、民兵预备役官兵、公安政法干警,向关心支持宁德建设与发展的港澳台同胞、海外侨胞、国际友人和各界人士,表示衷心的感谢和崇高的敬意!

  在肯定成绩的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经济社会生活中还存在不少困难和问题。一是三次产业发展不协调,工业化水平较低,经济增长缺乏后劲。二是农业产业化进程比较缓慢,农产品加工水平不高,农民增收难度仍然较大。三是城乡基础设施还不够完善,水利设施比较薄弱,公共卫生体系不健全,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事业的发展还相对滞后。四是中心城市经济实力弱,市政设施和城市功能不配套,辐射带动能力不强。五是中心城市和部分县、乡财政困难仍然较大。六是经济社会发展还存在一些体制性、机制性障碍,产权制度改革有待深化,人才不足问题比较突出。七是社会保障、就业再就业压力增大,部分群众生活仍较困难。社会治安、安全生产形势不容乐观。八是一些政府公务人员素质不高,责任心不强,存在作风飘浮、工作不实、方法简单粗暴等现象,影响着软环境的优化和工作质量的提高;个别地方铺张浪费和消极腐败现象依然存在。对此,我们将高度重视,着力加以解决。

  

[1] [2] [3] [4]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