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

关于宁德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

(2004年2月10日在宁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宁德人大网更新时间:2004-12-14

二、2004年我市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预期目标、主要任务和措施

  2004年是实施“十五”计划的重要一年。根据全市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总体要求,综合考虑各方面因素,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安排如下: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5%;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 9鸦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0.5%;外贸出口总额增长12%;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增长13%;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7%;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居民消费价格指数控制在102%以内;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5%左右;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7‰以内。

  以上目标的安排,不仅是必要的,也是可能的。从宏观经济环境看,世界经济逐步回升且结构调整加快,我国经济发展处于经济周期的上升阶段,中央将继续保持政策的连续性和稳定性,省里为实施“构建三条通道、推进三个层面发展”战略出台了一系列政策措施,将对作为第二层面的我市产生积极的政策效应。从我市情况看,福宁高速公路等一批基础设施项目建成投产,区域发展环境进一步改善,宁德的区位优势日益凸显,有利于我市进一步融入国际国内经济大循环,更好地承接周边地区产业的转移,同时县级政府换届所带来的动力也将起到很好的促进作用。这些都为加快我市经济发展创造了条件。

  实现2004年的各项预期目标,必须树立和落实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观,按照中央提出的“五个统筹”的要求,认真研究贯彻省委、省政府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把握机遇,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以下六个方面的工作:

  (一)突出壮大中心城市,统筹发展城乡经济

  做大做强中心城市。按照“东扩面海、北展南移”的发展思路,加快修编与实施宁德中心城市总体规划,强化规划约束力,适时调整行政区划,优化城市空间布局。做活经营城市文章,实行城市建设多元化筹资政策,以市国有资产投资经营有限公司为龙头,整合市区人力、物力、财力等各类资源,抓好“四个一”城建工程,加快城市道路、供水、供电、污水处理、垃圾无害化处理、园林绿地及公共服务工程等项目建设,完善城市功能。发挥港口资源优势,依托市工业园区、东侨高科技工业园区,采取“政策洼地”和“经济飞地”相结合的运作方式,大力发展以二、三产业为重点的城市经济,加快产业与人口聚集,增强城市经济实力,扩大城市规模。加强城市精神文明建设,强化城市管理,抓好城市环境整治,解决危及人民生活、危害影响市容市貌的环境污染问题,提高城市品位。

  支持发展县域经济。要认真落实省委、省政府《关于加快县域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简政放权,创新体制,制定与完善适合我市的实施细则,优化县域经济发展环境。继续抓好县域经济发展的产业引导,按照市委关于建设沿海、山区两条经济发展带的设想,促进沿海县(市)进一步发挥产业基础较好、交通便利和港口岸线资源丰富等优势,率先承接发达地区产业、资金、技术转移,加速工贸经济、海洋经济和外向型经济发展,推进工业化、城镇化进程;山区县要加快以交通为重点的基础设施建设步伐,大力发展绿色农业、生态旅游及资源转化型特色工业,壮大经济总量。进一步衔接好县域之间的生产力分工协作,尤其要在跨县(市)重要公共基础设施建设、重大生产性项目的布局上加强协调服务,促进全市资源的整合配置与效益的最大化。

  积极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优化小城镇规划布局,重点抓好14个高速公路互通口乡镇及主要交通干线沿线重镇建设,形成一批具有一定聚散功能的中心集镇,增强对广大农村发展的示范带动作用。积极探索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机制,按照“一乡一品”的思路,搞好乡镇工业小区、住宅小区、商贸街开发和建设,扶持发展乡镇经济、农庄经济和能人经济,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基础。

  (二)发展优势特色经济,促进产业优化升级

  大力推进农业产业化进程。稳定和完善土地制度,引导土地经营权合理流转,在保护和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的基础上,继续培育壮大水产品、食用菌、茶叶、果蔬、畜牧、中药材、竹木、花卉等优势特色产业,优化内部结构。强化“扶龙头创名牌”工作,大力发展农副产品深加工,以工业化推进农业产业化。抓住省里降低欠发达地区进入省级龙头企业门槛的机会,加大争创省级龙头企业力度,着力扶持63家省、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争取年销售额上5000万元的农业龙头企业新增10家,同时建立健全龙头企业与农户间合理的利益联结机制;继续抓好省名牌农产品、绿色食品、国家证明商标农产品生产基地建设,争取全市新增绿标产品达6个,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的农产品达8个,加强市场开拓,培育和发展一批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提升农产品市场竞争力与市场占有率。推进农业科技进步,把实施农产品名牌战略与农业标准化建设结合起来,加快建立农产品检测检疫、质量标准、农业科技推广三大服务体系,做好大宗农产品、出口创汇产品标准的制订、认证、实施和监测工作,继续实施良种工程,加速农产品品种更新换代。优化农业区域布局,构建高速公路沿线高优农业、沿海蓝色农业和山区绿色产业三大特色农业带,促进农业区域化、规模化开发。

  加快培育工业优势主导产业。立足区域资源优势及现有工业基础,继续加大对电机电器、医药化工、食品加工、船舶修造、建筑建材、冶金铸造等优势产业的扶持力度,做强做大一批龙头企业,培育有一定规模的特色产业集群,争取产值上亿元企业新增10家。抓好古田药业公司、霞浦金麟(青岛)啤酒等10个投资千万元以上企业的技术改造,实施好“6.18”项目成果交易会已签约对接技术难题与对接项目,关闭一批劣势企业,加快高新技术产业发展,提高企业的技术装备水平和产品质量档次。立足临海港口优势,积极引进和布点建设冶金、石化、造船、火电等大型临海工业项目,聚集相关配套产业,打造临海工业基地。加快工业园区建设,调整优化工业布局,抓好全市14个工业园区建设,积极推进项目开发和引进落户,提高工业园区建设和管理水平,打造工业发展平台,提高聚集效应。加快推进国有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大力提升民营经济,落实好中小企业扶持政策,促进混合所有制经济发展壮大,推进工业化进程。

  突出重点发展服务业。把握交通条件改善的机遇,加速旅游资源整合,以太姥山为龙头,以屏南白水洋为重点,精心打造“山海川岛”、畲族风情和宗教文化旅游品牌,配套完善“吃、住、行、游、购、娱”六大功能,推进旅游管理体制和旅游企业改革,发展壮大旅游产业。以加速城镇化进程为契机,以建设经济适用房为重点,建立健全商品房、经济适用房等多样化的住房供应体系,完善房地产交易市场,满足多层次需要。以现代流通方式推进商贸、餐饮、交通运输等传统服务业的改组改造,抓好粮食批发市场、“农改超”生鲜超市、配送中心和区域性农副产品专业批发市场等一批项目实施,规划建设现代物流中心,完善商业流通设施,满足多层次的消费需求。完善新型农村社会化服务体系,大力发展社区服务及各类中介服务业,改善城乡居民生产生活条件,推进公共服务领域中非基本公共服务的社会化、市场化、产业化改革和发展,强化社会公共服务。

  (三)狠抓重点项目建设,进一步扩大固定资产投资规模

  继续把扩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增长的着力点,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按照“建成一批、续建一批、开工一批、储备一批”的思路,通过创新机制、加强管理、拓宽融资等手段,推进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投资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全市计划安排各类重点项目99个(详见参阅材料),其中重点在建项目37个,预备重点项目18个,重点前期工作项目25个,探讨性前期项目19个。37个重点在建项目总投资321.35亿元,年度投资计划47.21亿元;18个预备重点项目总投资25.80亿元,年度投资计划6.41亿元。

  加强管理,促进重点工程顺利实施。进一步健全重点项目领导挂钩责任制 9熏继续推行并完善“项目法人责任制、资本金制、招投标制、监理制、合同管理制”五项管理制度,开展重点项目业绩考核,加强项目资金的监督管理,实现项目的科学、高效运作;强化“三级协调”制度,开辟项目审批的“绿色通道”,及时协调解决项目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为项目组织实施提供保障。确保穆阳溪二级周宁电站、福宁高速公路福安连接线等10个重点在建项目建成投产或部分投产,确保福鼎龙安钢铁、宁德洪口电站等其它重点在建项目完成年度投资计划,争取温福铁路、大唐宁德火电厂等一批项目开工建设。

  创新思路,运用市场化方式开发项目。创新项目策划开发机制,建立有偿服务的市场运作新方式,鼓励社会力量从事项目开发储备工作,建立高质量的项目储备库;创新项目推介生成机制,充分利用项目成果交易会等项目转化平台,向社会推介一批具有开发潜力的资源型项目和生产性项目,使其尽快实现转化与实施;尝试重点项目代理制,委托专门机构(中介机构)代理代办政府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实现项目筹建分离,筹建与监督分离,实现投资、建设的社会化、市场化。

  深化投融资体制改革,多渠道筹集建设资金。进一步改革政府对企业投资的管理模式,真正落实企业投资自主权;适应省“以规划定项目,以项目带资金”的投资安排新方式,强化项目规划工作。要盯紧国家资金投向,积极争取国债和国家、省各类项目建设资金,努力争取金融部门的支持;按市场化运作方式,做好资本运作文章,下大力气搞活国有资产运营,加快国有存量资产调整;实施公平的财税政策、低门槛的创业激励政策和合理的价格政策,推出一批项目公开招标,采用合作、联营、入股、经营权转让、BOT等多种灵活方式,引导民间资金和区外资金投向我市各项事业,推动投资主体多元化。

  

上一页  [1] [2] [3]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