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人大网消息 宁德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 周敦彬
各位代表:
我受市人民政府委托,向大会报告宁德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与2004年计划草案,请予审议,并请市政协委员及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
2003年,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依法监督下,全市上下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和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按照市委一届六次、七次会议的部署,努力克服“非典”及严重干旱所带来的影响,大力推进改革开放和经济建设,有效地促进了国民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持续快速健康发展。市一届人大五次会议审议通过的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如期完成或超额完成。
初步统计,全年经济和社会发展主要指标完成情况如下:国内生产总值271.90亿元,增长10.6%,增幅超年初预期目标1.6个百分点;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74.07亿元,增长4.7%,为年初预期目标的104.7%;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86.32亿元(新口径),增长10.7%,超过年初预期目标1.7个百分点;外贸出口总额2.05亿美元,增长39.4%,超过年初预期目标27.4个百分点;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7588万美元(旧口径),增长10.6%,超过年初预期目标1.6个百分点;财政总收入15.48亿元,增长22.7%,其中地方级财政收入9.09亿元,同口径增长18.2%,超过年初预期目标8.2个百分点;居民消费价格指数102.2%,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 9鸦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8014元,农民人均纯收入3246元,分别增长8.2%和5.2%,达到年初预期目标;城镇登记失业率与人口自然增长率分别为4.3%和6‰,控制在年初预定的目标范围内。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经济增速与结构调整同步加快。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创1999年以来最高水平。其中,第一产业增加值71.51亿元,第二产业增加值94.22亿元,第三产业增加值106.17亿元,分别比上年增长3.7%、14.6%和12.2%。三次产业结构调整为26.3:34.7:39.0,第一产业比重比上年调低1.7个百分点,第二产业、第三产业比重分别调高1.3个百分点和0.4个百分点。
农业结构继续优化。粮经比例调整为65.6 9押34.4,非粮作物比重提高2.7个百分点。受结构调整和旱情的双重影响,全年粮食总产量76.56万吨,下降13.6%。优势特色农业培育取得新成效,茶叶、水果、水产品、食用菌总产量分别达4.58万吨、21.17万吨、74.85万吨和8.78万吨,分别增长0.6%、5.6%、2.7%和8.6%;名优果蔬、花卉、药材、肉蛋奶等农副产品产量全面增长。农业产业化进程加快,11家省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实现产值5.21亿元,增长10.6%。全年农业总产值116.31亿元,增长4.2%。
工业带动作用增强。全年工业总产值234.51亿元,工业增加值73.19亿元,分别增长19.3%和17.5%,拉动国内生产总值增长4.4个百分点,继续成为经济增长的主要产业推动力。全市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93.80亿元,比上年增长37.3%。其中,食品、建材、三车配件、船舶修造、电机电器与医药化工六大优势产业完成产值62.31亿元,比重达66.4%。工业经济效益继续改善 9熏规模以上工业企业经济效益综合指数143.8,比上年提高10.2个百分点。工业园区整合与开发取得初步成效,全市14个重点工业园区已开发8000多亩,引进落户入园企业160多家,促进了工业布局的进一步优化。
服务业发展重点突出。随着交通环境的改善,旅游、房地产、运输仓储等行业成为新的增长点。全年旅游总收入达14.8亿元 9穴新口径 9雪,增长24.3%,接待国内旅客256万人次,增长31.0%;房地产业增加值7.38亿元,增长19.0%,销售商品房57.55万平方米,增长37.8%;交通运输、仓储及邮电通信业增加值26.78亿元,增长13.4%。
(二)投资与重点建设取得新进展。通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进一步启动民间投资,加强重点建设,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在福宁高速公路上半年建成投产的情况下仍然实现增长4.7%。其中,基本建设投资下降11.8%;房地产、技改和集体个体投资增势较好,分别增长24.3%、24.3%和10.9%。
重点建设得到加强,全市38项重点在建项目(其中5个预备重点项目转为在建重点项目)共完成投资21.3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的96%,共有20个项目超额完成序时进度计划。其中,福宁高速公路建成通车,古田食用菌批发市场、周宁农业科技园区鲜茶深加工项目、屏南合成刚玉系宝石项目、宁德长兴城商贸广场、宁德体育中心射击馆、中国红家居装饰材料市场一期工程和东侨农贸市场等一批项目竣工投产。重大前期项目扎实推进,大唐宁德火电厂项目已开展“三通一平”工作,温福铁路正抓紧编制《补充可行性研究报告》,临港化工园区规划已完成编制,宁德学院一期工程已批项目建议书,基本完成征地任务。
(三)改革与开放不断深化。适应中央、省的改革精神,逐步理顺了市、县两级经济发展的思路与管理方式;缓征部分特产税,停征屠宰税,全面推进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认真做好清费、治乱、减负工作,农民直接受益3.4亿元;稳步开展集体林权制度改革,有20%的村完成林改任务;研究出台了扶持重点产业发展和“飞地”投资等有关政策;继续推进审批审核制度改革,市级行政审批事项减少516项,减少面达50%以上。加大市场整治力度,严厉打击制假售假行为,尤其针对“非典”防治期间的市场变化,整顿了药品、食品市场,净化了市场环境。
在加强软环境建设的同时,招商引资力度加大,成功举办了“6·28”闽东招商节,积极参加多种招商活动,全年累计签订利用内外资合同项目245项。其中,新批外商直接投资项目32项,合同外资金额9380万美元,比上年增长9.9%。对外贸易进一步扩大,贸易方式、出口商品结构和出口经营主体结构继续优化,全年新批出口经营权内资企业53家,出口市场已拓展到日本、韩国、东盟、欧盟、中东等130多个国家和地区。
(四)人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随着经济的发展,城乡居民收入稳步提高,全年农民人均纯收入和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分别比上年增加159元和606元。就业与再就业工作进一步加强,全年新增就业2.3万人,帮助7893名下岗失业人员实现再就业。社会保障水平有所提高,“两个确保”继续巩固,“三条保障线”得到落实,全市有2.7万城镇企业离退休人员、1万多名失业人员和2.2万城镇困难群众基本生活得到保障,城镇企业职工参加养老保险人数达8.8万人,参加基本医疗保险人数达13.4万人,参加失业保险人数达10.6万人。农村扶贫开发工作深入开展,扶贫成果进一步巩固,全年完成造福工程和滑波险情村搬迁0.5万人,绝对贫困人口控制在3.1万人以内。环境保护与生态建设得到加强,“一控双达标”成果得到巩固,赛江等流域污染综合整治取得进展,人居环境进一步改善。
(五)各项社会事业全面发展。科技创新能力不断提高,大滩涂鱼生产性育苗、单晶电熔铝晶粒控制技术等一批省级重点科研和高新技术项目取得进展。“数字宁德”示范工程建设加快,完成了宁德市横向接入网。教育办学条件不断改善,列入国家中小学危房改造计划的115个项目基本完成,消除危房6.52万平方米,新建校舍12.05万平方米。计生工作继续得到加强,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6‰以内,连续9年完成省下达的人口控制计划,年末总人口326.31万人。公共卫生重大突发事件预防控制工作得到重视,市、县二级疾病控制中心全面启动。县(市、区)、乡、村有线广播电视联网步伐加快,完成189个广播电视“村村通”工程建设。文化、体育、新闻等各项事业继续保持良好的发展势头。
各位代表 9熏在充分肯定成绩的同时,也必须清醒地看到,当前经济生活中还存在一些突出的矛盾和问题,主要有:经济总量小,工业化水平低,同第二层面的发展要求不相适应;基础设施仍然十分脆弱,抵御自然灾害能力差;项目生成、落地机制不活,新增生产性项目不多;财政仍然困难,城乡居民收入增长不快;就业渠道相对不宽,社会就业压力较大等。这些困难和问题必须在今后的经济工作中切实加以解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