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报告

(2013年11月20日在宁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十五次会议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宁德人大网更新时间:2013-11-22 18:08:55

宁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陈 辉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受隋军市长的委托,现就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农业产业化发展工作,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按照“四化同步”和“城乡发展一体化”的总体要求,围绕建设“六新大宁德”的目标,以确保粮食安全和重要农产品有效供给、促进农民持续较快增收为核心目标,我市农业产业化工作有力推进,农业农村经济呈现良好发展态势。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347.50亿元,比增5.7%,增幅全省排名第一;农民人均纯收入8829元,比增13.8%,增幅全省排名第三。在农业产业化发展方面主要有以下几个特点:

  (一)产业结构不断优化。全市“两带一区”(沿海蓝色农业产业带、山区绿色农业产业带和城郊高优农业示范区)和“十大产业”的发展布局基本形成,茶叶、食用菌、水产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61.09%。农业结构在调整中走向优化,以茶叶、食用菌、水产为龙头,水果、蔬菜、药材、竹业、畜禽等多种经营齐头并进的特色农业经济展现发展活力。据统计,2012年粮食播种面积199.52万亩,经济作物面积411.79万亩,其中茶叶面积94.95万亩,水果面积53.22万亩,蔬菜面积113.18万亩,中药材面积10.64万亩,竹业面积108.3万亩,油茶面积29万亩,花卉面积2.5万亩,食用菌鲜菇总产量87.78万吨。同时,主导产业日趋明显,全市各地涌现出一大批“一村一品”经营、特色鲜明的专业村,截至2012年底全市共有343个专业村,人口57.47万人,主导产业从业人员24.40万人,主导产业总收入48.17亿元。

  (二)规模示范成效凸显。近年来,我市着力加强农业示范园区和生产基地建设,古田县省级农民创业园建设规划已通过专家评审,项目总投资1.54亿元,获得省级财政资金补助500万元;福鼎、福安、霞浦、屏南、周宁、柘荣、寿宁七县(市)省级农民创业示范基地已全面进入实施阶段;全市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投入资金2.296亿元,共实现产值2.22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760.4万元(工资性收入);茶叶、水果生产规模迅速扩大,初步形成了名、优、特茶果生产基地;食用菌生产向专业化、工厂化、设施化、产业化方向发展,到2012年底日产1吨以上食用菌工厂化企业达到38家;畜牧业生产迈向规模化、商品化发展轨道,生产由过去农户单一养猪转向猪、牛、羊、禽、兔、全面发展。在各项规模农业中,茶叶、食用菌、晚熟龙眼、福安葡萄的种植面积和产量均名列全国、全省前茅。蕉城区被誉为“中国大黄鱼之乡”、“中国晚熟龙眼之乡”,古田县被誉为“中国食用菌之都”,福安市被誉为“中国茶叶之乡”、“南方葡萄之乡”,福鼎市被誉为“中国名茶之乡”和“中国白茶之乡”。

  (三)龙头企业逐步壮大。截至2012年底,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组织发展到3800多个,其中市级以上龙头企业235家,省级以上重点龙头企业35家。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共实现总产值94.51亿元,销售收入90.94亿元,出口创汇3.4亿美元,带动农户29.70万户、增收28.35亿元;全市规模(2000万)以上农产品加工企业310个,总产值达363.01亿元,增长19.1%;有15家农业类企业被列入2012年省重点上市后备企业,有27.0%的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ISO国际质量”认证;22.0%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认证;24.5%的产业化龙头企业产品获得“有机食品”认证。

  (四)新兴农业快速发展。一是设施农业有新发展。目前,全市已建成以大棚蔬菜、食用菌、水果和畜禽规模养殖场为主的设施农业基地,从业人口达到27.6万人。其中:设施蔬菜种植面积18.02万亩,从业人员1.47万人;设施食用菌种植面积3.77万亩,从业人员19.59万人;设施水果种植面积1.27万亩,从业人员5.92万人;设施花卉种植面积0.15万亩,从业人员2000人;设施养殖场574个,生产建筑面积106.25万平方米,从业人员为3871人。二是休闲农业有新发展。围绕差异性发展、规范化提升的总体思路,引导发展农事体验、农家乐、商务休闲度假等类型休闲农业,提高农业综合效益。全市现有休闲农业115家,从业人数1.15万人,其中全国休闲农业示范点1个(蕉城上金贝)、省级休闲农业示范点7个、省级示范乡镇2个(福鼎太姥山镇、寿宁犀溪乡)、市级示范点10个。三是生态农业有新发展。禁养区外规模养殖场综合治理有力加强,配方施肥、诊断施肥、水肥一体化、秸秆腐熟还田和精准施药等控源减排技术得到有效提升。“牧-沼-果”、“牧-沼-茶”、“牧-沼-菜”、“牧-沼-鱼”等生态农业模式得到全面推广。截止目前全市建成农村户用沼气池3万多口、养殖小区和联户沼气工程160处、大中型沼气工程10处。四是信息农业有新发展。有效对接“世纪之村”农村信息平台,推进涉农信息资源整合与共享;加强“12316”农业服务热线建设;全面推进蕉城、周宁、寿宁、福安等4县(市、区)40个农业信息服务站建设和霞浦8个服务站选点工作,不断提高信息化服务现代农业的水平。

  (五)品牌建设有新成效。“三品一标”工作有力推进,截至目前全市已获得绿色食品标志使用权产品 42 个,认证有机食品1个,绿色食品产地监测面积 16 万亩;通过无公害农产品认证﹙产地认定﹚ 112 个,产地认定面积达22 万亩,农产品地理标志登记保护产品5个;2012年新增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7件,总数达12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42件;全市农民专业合作社拥有注册商标230个,通过农产品质量认证的专业合作社94个。

  (六)组织化程度有新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法》颁布实施六年来,我市农民专业合作社建设与发展取得新进展,呈现出蓬勃发展的良好势头。今年评选公布35家市级农民专业合作社示范社,全市市级示范社已达163家。截至目前,全市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560家,成员总数5.1万人,带动非成员农户数10.7万户。农民专业合作社的生产经营范围由传统的果蔬、食用菌、茶叶、畜牧、渔业等产业,拓展到农机服务、植保服务、土肥服务和农业休闲观光等新领域。2012年全市共有可分配盈余按交易量(额)返还的合作社263家,其中28家开展了资金互助,118家开始运用信息化建设管理,包括试行财务会计软件管理、建立网站等,组织化程度有了明显提高。

  (七)农村土地流转稳妥推进。近年来,我市认真贯彻《福建省人民政府关于推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若干意见》(闽政〔2011〕53号)、《福建省乡镇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管理办法》(闽农办〔2011〕38号)等文件精神,加快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农村土地流转出现较快增长势头。据统计,2012年底全市流转总面积28.03万亩,其中:转包面积15.81万亩,转让2.24万亩,互换1.31万亩,出租6.40万亩,股份合作0.54万亩,其他形式1.73万亩。全市流转出承包耕地的农户数59243户,共签订耕地流转合同份数28874份,签订流转合同的耕地流转面积8.72万亩。目前,全市已有 109个乡镇基本完成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建设,设立了农村土地流转服务平台,第一批34个乡镇已通过省农办、农业厅、财政厅检查验收并获得财政补助,第二批75个乡镇正在积极上报中。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