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关于宁德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14年预算草案的报告

——2014年1月19日在宁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作者:刘宗廷文章来源:宁德网更新时间:2014-2-8 15:37:17

  宁德市财政局局长 刘宗廷

  各位代表:

  受宁德市人民政府委托,现将宁德市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14年预算草案提请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13年预算执行情况

  按照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的决议和《政府工作报告》的有关要求,全市各级财政部门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认真学习贯彻党的十八大、十八届三中全会精神以及市委三届六次全会部署,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全力服务“六新大宁德”建设,推进我市科学发展、加快发展。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2013年,全市公共财政总收入完成125.79亿元,完成预算调整数的102.7%,比上年增加21.34亿元,增长20.4%;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88.69亿元,完成预算调整数的105.5%,比上年增加18.06亿元,增长25.6%。全市公共财政支出181.98亿元(含上级专款和上年结转等支出),比上年增加39.79亿元,增长28.0%。

  2、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2013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08.50亿元,完成预算调整数的136.5%,比上年增加41.67亿元,增长62.4%。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106.20亿元,比上年增加35.45亿元,增长50.1%。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市本级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2013年,市本级公共财政总收入完成12.52亿元,完成预算调整数的100.5%,比上年增加1.09亿元,增长9.6%;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9.20亿元,完成预算调整数的100.8%,比上年增加0.66亿元,增长7.7%。市本级公共财政支出20.95亿元,比上年增加4.75亿元,增长29.3%。

  此外,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财政预算执行情况。2013年,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财政总收入完成12.09亿元,完成预算调整数的100.2%,比上年增加2.04亿元,增长20.3%;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8.71亿元,完成预算调整数的100.1%,比上年增加1.65亿元,增长23.3%。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公共财政支出5.76亿元,比上年增加1.97亿元,增长51.9%。

  2、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2013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17.45亿元,完成预算调整数的110.5%,比上年增加1.15亿元,增长7%;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13.11亿元,比上年减少2.96亿元,下降18.4%。

  此外,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2013年,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性基金收入0.45亿元,完成预算调整数的100.0%,比上年减少3.16亿元,下降87.6%;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政府性基金支出0.49亿元,比上年减少3.10亿元,下降86.4%。

  以上快报数在决算编制中可能还会有所调整,待决算编成后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审议批准。

  (三)2013年预算执行及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1、财政综合实力逐步增强

  财政收入增长平稳。全市公共财政总收入完成125.79亿元,同比增收21.34亿元,增长20.4%;其中,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完成88.69亿元,同比增收18.06亿元,增长25.6%。公共财政总收入、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幅均位居全省首位。

  重点支出保障有力。全市各级财政部门深入贯彻“八项规定”新要求,继续开展“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活动,严控“三公经费”支出。财政支出突出重点,支出进度进一步加快。全市财政支出完成181.98亿元,比上年增加39.79亿元,增长28.0%,切实保障了经济和各类社会事业等重点发展领域资金需求。

  争取支持势头不减。全年共争取上级转移支付补助达101.14亿元,同比增加11.62亿元,增长13.0%,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32.63亿元,专项转移支付68.51亿元。

  2、支持经济发展措施有力

  促进工业发展。全市财政共投入扶持企业资金1.77亿元,积极落实稳增长调结构的一系列政策,其中:下达企业用电奖励资金5698万元,促进企业增产增效;下达中小企业技术创新、科技成果转化、资源综合利用8956万元;下达企业技改、企业两化融合、战略性新兴产业等资金3041万元,鼓励中小企业发展壮大。兑现工贸企业“即征即奖”资金1.51亿元,促进工贸企业“减负”政策有效落实。安排300万元,设立小微企业贷款专项贴息资金;统筹安排5000万元,设立工贸企业应急保障资金。稳步推进“营改增”试点及扩围工作,减轻企业负担。

  服务实体经济。全市下达信用担保机构风险补偿资金6843万元,支持完善融资担保体系;统筹安排2000万元,构建中小微企业贷款风险补偿公共平台,将“助保贷”补助范围扩大到台资和现代海洋产业中的中小企业;统筹安排3000万元,实施“万家小微企业成长贷”业务;下达村镇银行风险补助资金1062万元;下达金融机构奖励资金291万元,重点用于鼓励加大信贷投放力度和新设立金融机构奖励。

  加快产业升级。全市投入科技专项经费6100万元,扶持带动项目120项;争取国家、省级科技项目62项,获扶持经费5600万元,支持了技术研发和科技成果转化。市本级投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鼓励文化创意、文化旅游、文艺精品创作等文化产业发展;投入旅游产业发展专项资金800万元,全力打造以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为主导的全国著名的山海生态休闲旅游目的地。

  推动外贸转型。全市下达投资促进、外贸促进、公共服务等“三大板块”资金3615万元,用于落实13项促进外经贸企业发展的政策;安排外贸稳增长应急调控资金2500万元,支持重点外贸行业发展,鼓励引进出口型外资企业。

  3、服务项目建设成效明显

  支持交通先行。市本级通过安排财政贴息、地方政府债券、落实资本金等方式,多渠道筹措资金8.3亿元,重点支持铁路、公路、港口等交通基础设施建设,大力推进“县县通高速”、“镇镇有干线”等项目建设进程,较好地促进我市以港口为中心的高速、铁路和机场的现代立体交通网络的形成。

  推动项目带动。市本级安排前期经费3500万元(含钢铁基地项目1500万元),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投入招商经费1200万元,加大招商引资的支持力度;安排总部经济专项奖励经费1000万元,落实总部经济政策。

  服务“五大战役”。加大筹融资力度,市本级筹集安排“五大战役”各类资金,加快金溪防洪堤及景观工程,义联西侧规划路、漳湾疏港公路、宁德师范学院体育馆、市图书馆、市妇女儿童活动中心、市医院搬迁等项目,推进了中心城市扩张与提升。

  4、推进均衡发展持续有效

  鼓励加快县域经济发展。市本级安排专项资金800万元,实施县域经济增长激励机制,促进财源壮大,增加财政收入。

  提升县级财政保障能力。争取县级转移支付补助89.88亿元,同比增加13.74亿元,增长18.1%,其中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30.3亿元,专项转移支付补助59.58亿元;争取县级地方政府债券资金4.95亿元,同比增长97.6%,有效缓解了县级财政困难。

  加快民族地区发展步伐。市本级安排资金470万元,争取上级补助资金1445万元,用于民族乡发展特色产业、社会事业和完善基础设施等,进一步推动民族地区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

  5、保障民生支出力度加大

  增加教育投入。全市落实资金2.34亿元,保障城乡义务教育阶段经费;落实资金5696万元,解决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落实资金7187万元,加快幼儿园发展;落实资金3936万元,支持中等职业教育免学费;落实资金551万元,为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学生免费提供作业本。

  支持卫生事业。全市共投入医药卫生体制五项重点改革资金14.65亿元,安排基层医疗卫生机构人员保障经费1.7亿元,投入520万元完成全市156所村级卫生所标准化建设。落实城乡困难居民重特大疾病医疗救助政策,将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和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由原有的每人每年240元提高到280元;促进基本公共卫生服务均等化,人均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从25元提高到30元;积极推进“海云工程”项目建设,市、县两级财政部门多方筹集资金2000多万元,其中市本级645万元。

  提高保障水平。全市投入就业资金1.17亿元,有力地促进全市就业目标的实现。安排小额担保贷款贴息4673万元,高校毕业生创业担保资金200万元,促进创业带动就业。全市累计筹措保障性住房建设资金4.77亿元,全力支持廉租住房、公共租赁住房、棚户区(危房)改造等保障性住房建设。

  推进文化建设。全市投入资金789万元,推进82个乡镇综合文化站建设。投入资金201万元,新建88家农家书屋和村级图书室。投入专项资金903万元,提升我市博物馆、纪念馆、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的服务能力。

  建设生态文明。全市落实资金1.63亿元,用于造林、森林抚育等林业重点工程;落实生态公益林补偿资金5100万元,将补偿标准提高至每亩16.75元。落实资金2.1亿元,支持中小河流治理;落实资金3亿元,建设城镇污水和垃圾处理设施。落实资金10亿元,推进城乡环境综合整治“点线面”攻坚计划。

  稳定市场物价。市本级投入300万元支持市场建设和副食品基地建设,安排价格调节基金66万元,稳定市场物价,确保主要消费品供应稳定;建立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物价上涨相挂钩的联动机制。

  6、落实“三农”政策主动作为

  服务现代农业发展。市本级安排现代农业生产发展资金1300万元,认真落实农产品深加工固定资产投资财政补助试点政策。全市及时兑现农作物良种补贴2175万元、农机购置补贴3235万元、粮食直接补贴1.29亿元、渔业补贴等资金2.74亿元,更好地服务农业产业化发展。

  支持农业设施建设。全市农林水事务支出28.07亿元,争取各类支农专项补助资金8.84亿元,继续加大以水利为重点的农业基础设施建设。

  加快扶贫开发进程。市本级安排“造福工程”专项补助资金1000万元,进一步做好安置点基础设施配套建设;安排市级新农村建设试点示范扶持资金110万元、扶贫专项资金310万元,集中用于31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村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生产的发展。

  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全市建设村级公益事业“一事一议”财政奖补项目1050个,实现总投资3.9亿元,财政奖补资金1.67亿元,筹资筹劳1.6亿元,直接受益群众达156.08万人,其中美丽乡村建设试点项目38个,总投资5200万元,财政奖补资金4300万元。

  7、强化财政管理重点突出

  推进改革创新。继续深化全过程预算绩效管理;继续深化国库集中收付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公务卡结算制度;继续深化政府采购改革,不断完善政府采购运行机制;继续推进乡镇财政标准化建设试点,发挥乡镇财政监管的优势。认真做好财政管理“一体化”信息系统建设试点工作。

  严控一般性支出。贯彻落实中央“八项规定”,牢固树立“过紧日子”思想,严格控制行政成本和楼堂馆所建设。积极稳妥推进预算公开和“三公”经费公开,推进基层财政专项支出预算公开。

  规范债务管理。全市争取地方政府债券额度7.27亿元,比上年增加2.37亿元,重点支持市县保障性安居工程、交通路网、钢铁基地等项目建设。规范地方政府融资举债行为,控制债务风险。切实履行还债责任,维护我市良好债务信用。

  加强财政监督。继续加强对财政专项资金的监督检查,牵头开展强农惠农富农政策资金监管工作,全市共抽查单位95个,抽查金额3.4亿元,纠正违规资金2158万元;开展会计信息质量检查工作,全市检查77个单位,发现违规资金1.25亿元并全部落实整改。

  上述工作成效的取得得益于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得益于人大的法律监督和政协的民主监督,也得益于社会各界的关心、理解和支持。同时,我们也清醒地看到,财政运行中仍然存在着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财政收入总量小、财力弱,支出刚性增长较快,财政收支矛盾仍然突出;市级调控能力差、县级保障水平低;预算管理和监督力度仍需加大,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这些问题将通过今后的发展和工作的改进逐步解决,也恳请各位代表、委员一如既往地给予指导和支持。

[1] [2] 下一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