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政府工作报告

——2014年1月19日在宁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上 宁德市人民政府市长 隋军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宁德网更新时间:2014-1-27 15:41:41

  (五)突出文化引领,丰富人民群众精神生活

  加强精神文明建设。积极倡导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力弘扬“滴水穿石”的闽东精神,举办闽东苏区创建80周年纪念活动。加强公民道德建设和未成年人思想道德教育,实施市民素质教育工程,深化群众性精神文明创建活动,努力争创省级文明城市。

  繁荣发展文化事业。实施重点文化惠民工程,持续扩大“魅力闽东”文化惠民品牌影响,启动建设市体育馆、博物馆和档案馆。深入挖掘闽东特色文化内涵,鼓励创作文化精品。重视文化遗产、历史文化名镇(村)保护和开发,加快闽东北木拱廊桥申报世界文化遗产步伐,推进第二轮地方志修编。广泛开展全民健身活动,认真筹备第一届全国青运会击剑比赛,积极备战第十五届省运会。

  培育壮大文化产业。实施文化产业“七个一”工程,加快建设宁德工艺博览城、霞浦国际滨海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扶持畲族银器、柘荣剪纸、霞浦木石盆景、蕉城仿古家具、寿宁乌金陶艺、古田双坑油画等特色文化产业示范基地做大做优,培育一批文化产业龙头企业。推进文化与旅游深度融合发展,加快建设一批重点文化旅游项目。

  (六)坚持民生优先,着力提高公共服务能力

  努力增加居民收入。完善公共就业创业服务体系,统筹做好以大中专毕业生为重点的青年就业和农村转移劳动力、城镇就业困难人员、退役军人就业工作,全年城镇新增就业2.8万人、农村劳动力转移就业4万人。推进企业工资集体协商,健全工资正常增长机制,深化“创建无欠薪项目部”活动,确保农民工工资及时足额兑现。完善农村征地补偿机制,稳妥开展农民住房财产权抵押、担保、转让试点,探索农民增加财产性收入渠道。

  健全社会保障体系。实施民生工程行动计划,办好39件为民办实事项目。完善城乡居民社会养老保险一体化制度,实现养老保险人员全覆盖,稳步提高养老保险待遇水平。推进城乡居民医疗保险一体化,提高基本医疗保险财政补助标准。健全价格监测预警体系,完善社会救助和保障标准与食品价格上涨挂钩联动机制。抓好保障性安居工程建设,改造各类棚户区4180户、新建保障性住房4225套。提高城乡低保标准和“五老”、“五保户”供养水平,健全临时救助制度。做好关心下一代和家庭困难学生资助工作,关注农村留守老人妇女儿童,支持社会力量举办养老机构,重视发展社会福利、慈善、老龄、红十字和残疾人事业。

  办好人民满意教育。实施教育扶贫攻坚计划,支持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推进优质教育资源共建共享。全面完成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加快实施宁师附小、宁德五中和福安一中新校区等一批城区中小学校扩容工程,新增城区学位3000个。启动新一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推动普通高中达标晋级。深化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校企合作。继续推进宁德师范学院新校区三期工程、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二期工程建设,筹建宁德卫生职业学院。扶持和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办好继续教育、特殊教育、老年教育、民族教育。启动实施“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加强师德师风建设,提高教师队伍整体素质。

  加快发展卫生计生事业。进一步扩充和优化配置医疗卫生资源,全年新增医疗机构床位400张以上。深化基层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改革,完善基本药物制度,促进基本药物优先合理配备使用。稳步推进公立医院改革,探索建立多种形式的医疗联合体。推进市级三甲医院重点专科和市妇幼保健院建设,提升县级医院服务能力。加强乡村卫生机构建设,全面推广“海云工程”,提升基层中医药服务能力。大力支持社会资本办医,优先支持举办非营利性医疗机构。深入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完善疾病预防控制体系,提高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处置能力。衔接落实“单独二孩”政策,综合治理出生人口性别比偏高问题,提高出生人口素质。

  推进社会治理创新。深化“平安宁德”建设,强化社会治安动态管控。健全重大决策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应急处置机制,严格按照“路线图”依法处理信访事项,积极化解信访积案。完善社区网格化服务管理,做好普法教育、法律援助等工作。健全安全生产责任体系,加强重点行业领域隐患排查治理和重大危险源监控,继续推进道路交通安全综合整治和“清剿火患”专项行动,有效防范重大安全生产事故。深化食品药品安全专项整治,加大生产、流通、消费等环节监管力度,全力保障群众饮食用药安全。培育和发展社会组织,支持工会、共青团、妇联等人民团体发挥桥梁纽带作用。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和海防、人防、打私等工作。大力促进民族团结,依法管理宗教事务。

  (七)促进生态文明,加快建设“美丽宁德”

  深化生态示范创建。加快创建国家级生态市,力争实现省级生态市创建目标,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率80%以上,支持柘荣县建成国家级生态县,中心城市和福鼎市、福安市建成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加快“四绿工程”建设,实施造林绿化16.4万亩,治理水土流失18.4万亩。加强自然保护区规划、建设和管理,推进湿地保护,深化海上养殖综合整治,开展矿山生态恢复治理。研究建立生态补偿机制,科学划定生态红线,完善环保监管“一岗双责”。

  积极促进节能减排。加强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和能源消费总量双控管理,严格执行空间、总量、项目“三位一体”环境准入机制,推动建立排污权有偿使用和交易制度,完善节能减排指标、监测和考核三大体系。发展循环经济,推行清洁生产,加快淘汰落后产能,鼓励重点用能企业开展节能低碳行动。建立水资源利用总量、用水效率、水功能区限制纳污控制指标体系,推进节水示范工程。

  持续改善环境质量。深化水污染治理,继续推进“两江三溪”重点流域水环境综合整治,加大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力度,加强规模化畜禽养殖场治理,新建、扩建城镇生活污水处理厂12座,推进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设施建设。深化大气污染防治,提高火电、冶金等企业脱硫、脱硝效率,推进合成革企业清洁能源替代工程,落实非绿标车限行措施,整治建筑施工、道路扬尘和饮食业油烟污染。健全环境执法联动机制,建设一批水、空气、辐射等环境质量自动监测站,开展PM2.5检测,强化重金属、核与辐射、危险废物环境监管,提高防范环境风险能力。

  (八)深化改革开放,充分释放发展活力动力

  推进重点领域改革。深化行政体制改革,全面完成市县政府机构改革任务,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进一步下放审批权限,力争“十二五”末在全省率先基本取消市级项目审批事项。推进工商登记制度改革,放宽经营范围登记,试行“先照后证”登记制。大力发展民营经济,引导社会资本参与交通、能源、市政、水利、通信等基础产业领域的建设和运营管理。推动国资监管体制改革,完善财政统筹、国资监控的融资平台,进一步整合市属国企。认真做好第三次全国经济普查工作。深化农村综合改革,完善乡镇产权交易平台,鼓励林权和土地规范流转,推进农村土地确权登记发证。推动金融领域改革,加强金融风险防控,大力推进“引银入宁”,争取厦门银行、民生银行、平安银行在宁德设立分行,规范和引导担保公司转型升级,在全省率先实现村镇银行县域全覆盖。

  提升对外开放水平。积极推动三都澳、沙埕港水域对外开放,力争取得新进展。加快建设福安白马港口岸查验园区,试行“多点报检”模式,推进通关便利化。提升完善机电、船舶、水产、茶叶等公共服务平台,支持企业参加国内外重要展会,鼓励企业到境外设立营销服务网点。引导企业创建自主出口品牌,提高产品附加值和竞争力,推进外贸转型升级。拓宽利用外资领域,鼓励外资企业增资扩股,引导外商投资商贸物流、融资租赁、育幼养老等服务业。深化宁港澳侨合作,拓展友城合作领域。

  加强宁台交流合作。积极推进宁台产业深度对接,加强与台湾百大企业、高新技术企业和民间商会协会合作,启动建设联德冶金新材料二期项目,促进三沙、沙埕对台小额贸易发展,推动宁台旅游、交通、电子商务等服务领域的对接协作。加强宁台文化交流和人员往来,促进戏曲、工艺、美术等民俗文化和宗亲交流,深入开展青少年往来互动交流活动。办好第五届海峡两岸电博会、第六届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节。

  建设先行先试平台。积极对接比照享受原中央苏区有关政策,扎实推进申办全国军民融合深度发展试验区工作。科学高效利用山海资源,争取列入全国陆海统筹发展试点城市,启动实施山海资源基础性专项调查,调整修改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优化山海国土资源开发利用空间。

  三、建设为民务实清廉政府

  坚持依法行政,彰显公信力。依法接受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工作监督和法律监督,主动接受政协民主监督,认真听取各民主党派、工商联、人民团体和无党派人士意见,提高人大代表建议、意见和政协提案办理质量。规范行政决策程序,完善规范性文件和重大决策合法性审查机制,健全政务公开制度,推行政府信息发布和民意反馈机制,做好行政复议和行政应诉工作。

  坚持转变作风,提高执行力。按照“照镜子、正衣冠、洗洗澡、治治病”的要求,扎实开展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完善“四下基层、四解四促”制度,着力整治“四风”问题。精简各类检查评比,切实减轻基层负担。贯彻落实机关效能建设条例,拓展政府绩效管理,大力推行“马上就办”,下大气力改进会风文风,以“钉钉子”的精神集中精力抓落实。

  坚持廉洁从政,增强约束力。扎实推进惩防体系建设,落实党风廉政建设责任制。认真贯彻中央“八项规定”精神,严格执行党政机关厉行节约反对浪费条例,强化预算约束,严控“三公”经费。坚持用制度管权管事管人,加强政府层级监督和专门监督,高度重视社会公众监督和舆论监督,让权力始终在阳光下运行,做到干部清正、政府清廉、政治清明。

  各位代表!新的征程已经开启,新的目标催人奋进。让我们紧密团结在以习近平同志为总书记的党中央周围,在省委、省政府和市委的坚强领导下,紧紧依靠全市人民,改革创新,奋发进取,为开创“六新大宁德”建设新局面、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努力奋斗!

上一页  [1] [2] [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