实现上述目标,重点做好八个方面工作:
(一)夯实“三农”基础,提升农业现代化水平
切实保障粮食安全。坚守基本农田红线,有效治理耕地抛荒,补充耕地1.45万亩。实施粮食高产创建行动,建设500亩以上集中连片粮食产能区10个。加快蕉城8万吨国家粮食储备库和市县级现代化仓容建设,新增粮食储备3万吨。拓宽引粮入宁渠道,支持粮油加工、流通企业发展,确保市场供应量足价稳。建立原产地可追溯制度和质量标识制度,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
大力发展现代农业。围绕“两带一区”布局,实施现代农业加快发展行动计划,全年完成投资9亿元。提升福建农民创业园、示范基地和市级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建设水平,建设30个以上市级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基地、6个设施渔业产业园区,新增各类设施农业面积6000亩以上。围绕设施化、集约化、标准化,提升发展茶叶、水产、食用菌三大主导产业,壮大蔬果、畜禽、林竹、花卉、中药材等特色产业。加强种质资源保护和繁育基地建设,培育发展育繁推一体化种业企业。加大农业科技推广力度,推进无土基质栽培等现代技术应用,推广水肥一体化等机械装备。加强防汛抗旱和动植物疫病防控,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系。
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探索建立更加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推行“公司+合作社+基地+农户”的经营模式,推广土地托管和经营权入股、信托等土地流转方式,促进适度规模经营。扶持发展农业龙头企业,培育市级以上农民专业合作示范社50家,新增家庭农场100家,培训新型职业农民1000人以上。支持发展专业化服务组织,提高基层农业公共服务能力。扎实推进扶贫开发。坚持开发式扶贫,健全专项扶贫、对口扶贫、社会扶贫机制,加大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20个市级扶贫开发重点乡镇扶持政策落实力度,实施第四轮整村推进扶贫开发和老区村跨越发展工程,支持少数民族集聚区、海岛、库区等地区加快发展。完善扶贫小额信贷制度,支持贫困户发展种、养、加项目。提高集中安置区规划建设水平,完成“造福工程”危房改造2万人,两年内基本完成已查明地灾点居民搬迁。
(二)加快转型升级,不断增强产业实力
促进工业提质增效。推动信息化与工业化深度融合,实施一批“两化”融合示范项目。抓好100项重点技改项目,完成投资195亿元。引导企业拓展专业化分工协作,提高产品就地配套率,提升产业整体竞争力。实施中小微企业成长行动,建立以税收贡献、技术创新和生态效益为导向的促进机制,扩大企业“成长贷”、“助保贷”业务,做好区域集优票据后续发行工作,鼓励改制企业到海峡股权交易所和“新三板”市场挂牌,实现企业上市新突破。完善工业园区基础设施配套,引导企业“退城入园”,集中力量打造专业化、集约化、规模化的产业集聚区。
做大做强行业龙头。实施产业龙头促进计划,以龙头崛起带动产业链延伸、集群化发展。电机电器产业坚持低成本路线和高附加值路线“两条腿”走路,重点发展具有自主知识产权的高效、超高效电机产品,推动化油器产业升级换代;冶金新材料产业围绕“两片区两延伸”布局,拓展下游精深产品加工链,建设全国不锈钢加工生产基地和贸易中心;能源产业重点加快核电建设,优化风电结构,支持新型动力电池、生物乙醇等新能源发展,打造清洁能源基地;船舶产业大力发展海洋工程船、特种船舶制造,鼓励企业整合重组,培育一批有实力、有竞争力的现代造船龙头企业;医药和医疗器械产业重点加快研发中医药特色产品,引导按摩保健器材企业向医疗器械产业转型;食品加工产业重点加快现代生物、发酵工程等先进技术应用,提升精细加工和市场营销水平;建筑建材产业重点扶持有条件的骨干企业做大做强,支持新型建材企业拓展市场、扩大规模。
强化科技创新驱动。积极争取国家和省级科技重大专项、产业集群项目。支持创建产学研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加快建设企业研发机构,推进科研成果转化和产业化。加快中科高新技术产业示范园、宁德国家农业科技园建设,大力培育科技型企业。加强知识产权创造、运用和保护,完善创业孵化、技术交易、评估咨询等服务。实施“海纳百川”高端人才聚集计划,培养引进一批创新领军人才。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做好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中期评估迎检工作,实施白水洋·鸳鸯溪、太姥山景区提升工程,支持白云山、斗姆岛创建国家4A级景区;有效整合旅游资源,完善旅游基础设施,扩大旅游客源市场,加快旅游“六个一工程”建设,促进观光旅游向休闲度假旅游转型。加快一批重点商贸综合体建设,提升一批茶叶、水产品、食用菌、中药材等专业市场,拓展一批城乡营销网点,积极培育市区中心商圈、县城副中心商圈和社区便民商圈。大力发展道口经济、场站经济,合理布局建设一批综合性物流园区和配送中心。启动促进电子商务发展三年行动,加快重点行业商务平台建设,推动海西药城电子商务平台正式投入运行。引导房地产市场健康平稳发展,满足多样化的住房需求。积极发展会展营销、服务外包、健康服务等新型业态。
加快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培育临港装备制造、海洋生物医药、游艇建造等新兴产业,发展壮大海产品精深加工及冷链物流业。调整海西宁德工业区建设规划,加快开发进程。大力发展远洋渔业,鼓励建设湾外深水抗风浪网箱养殖基地。合理保护和开发岸线资源,科学开展填海造地,加快霞浦福宁湾、蕉城三屿等围垦项目建设,推动福安湖塘、下邳等围垦项目尽快动工。
(三)统筹城乡发展,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城镇化
有序推进农业转移人口市民化。衔接出台具体可操作的户籍制度改革措施,有序放开中心城市、县城和小城镇落户限制,引导和鼓励农业转移人口就近落户城镇,促进有能力在城镇稳定就业和生活的常住人口实现市民化。推动教育、医疗等基本公共服务由户籍人口向常住人口覆盖,加快将符合条件的流动人口纳入城镇住房和社会保障体系。
优化城镇规划布局。以中心城市为龙头,加快中心城区“东扩面海、北展南移”步伐,推进沿海环三都澳城镇群发展,加快建设山区生态城、生态镇,形成“临海布局、环湾发展,山区多点、绿色发展”的城镇化格局。坚持节约集约用地,统筹地上地下空间,提高城镇建设用地利用效率。提升城乡规划设计水平,注重文化传承和生态保护,促进城镇乡村融入自然环境、延续历史文脉,为人民群众留住山水、留住记忆、留住文化和精神的根。
提高城镇承载能力。着力提高中心城市带动力,支持蕉城区打造“产业城·先行区”,鼓励东侨开发区在产业培育、城市建设、项目引进方面创新体制机制、积极先行先试。引导沿海和山区发挥各自比较优势,探索差异化发展道路,努力培育有竞争力的优势产业,打造充满活力的县域经济体和一批各具特色的小城镇。加强城镇综合交通、供水排水、垃圾处理、电网和燃气等基础设施建设,完善商贸流通、教育卫生等功能配套,为城镇人口集中、产业集聚提供有力支撑。
美化净化城乡环境。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完成年度投资90亿元以上。延伸拓展“点线面”攻坚,提升城区“三边三节点”设计与建设层次,加快中心城区高速桥下整治工程、东湖中央公园、金溪休闲景观带等一批城镇景观建设。深化农村家园清洁行动,力争镇村生活垃圾集中收运率达70%以上,生活污水处理率沿海达40%以上、山区达30%以上,整治村庄130个,创建10个美丽乡村示范村。
加强城镇综合管理。创新城镇建设投融资机制,做大政府性融资平台,鼓励社会资本参与投资运营城镇公共设施。健全“大城管”机制,进一步完善中心城区市、区两级行政执法体制,所有县(市、区)建成数字城管系统。健全完善整治环境卫生、交通秩序、占道经营的长效机制。深入开展“两违”专项治理行动,坚决遏制城乡“两违”蔓延势头。
(四)扩大有效投资,进一步增强发展后劲
提高“三维”对接层次。健全“三维”项目跟踪管理信息系统,完善项目储备库动态管理机制。坚持招商选商,注重项目用地投资强度、税收贡献和节能环保要求,提升“三维”对接质量。实施园区招商、以商招商,围绕冶金、能源、电机等优势主导产业,突出对接一批产业龙头项目和产业链关键配套项目,力争全年签约“三维”项目总投资1200亿元,上年签约项目开工率80%以上,当年签约项目开工率50%以上。
全力实施重点项目。年度计划安排重点项目370个,完成在建重点项目年度投资480亿元。继续集中力量推进“双百项目”建设,完成年度投资350亿元。深化项目前期工作,强化项目业主责任制,提高可研深度,推动项目早开工、早建设。落实重点项目建设“路线图”,完善项目协调调度、跟踪服务和督查考评机制,全面推行施工标准化管理。
强化基础设施建设。实施城乡基础设施提升行动计划,全年建设项目239个、完成投资突破300亿元。提升交通路网,力争动工建设衢宁铁路宁德段,加快建设合福铁路宁德段和京台高速宁德段等4条(段)高速公路,开工建设沈海复线福安至漳湾段等3条(段)高速公路,建设普通公路干线341公里,建成农村路网180公里,加快建设三都澳航道一期工程等12个港航项目,续建新建一批中心渔港和一、二级渔港,实施海岛交通便民工程。强化能源保障,实现宁德核电2号机组商业运行,开工建设宁德核电二期工程5号、6号机组,新建扩建各级变电站13座、110千伏及以上线路180.7公里。完善市政设施,建成闽东中路、富春东路等一批城市主干道,加快推进滨海大道及内侧围填海前期工作,继续抓好一批停车场、公厕等市政设施建设,全市新建改建绿道和城区雨污管网、供水管网、燃气管网、城市道路各100公里。加快水利建设,续建官昌水库、赛江防洪二期工程等10个重大水利项目,加快上白石水利枢纽、吴坑水库等8个重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推进小型农田水利县建设,继续抓好海堤、水库除险加固和中小河流治理,解决17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