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人大网消息
(2020年8月27日在宁德市第四届人民代表大会
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
宁德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 陈 梅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各位代表:
为进一步推动我市教育事业发展,根据2020年监督工作计划,市人大常委会组织对市教育局2018年以来工作开展评议。6月下旬,市人大常委会研究制定了《评议市教育局工作实施方案》。7月下旬至8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评议工作组先后深入福安市、周宁县、蕉城区和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评议调查,实地察看了市、县两级11所学校,组织召开或委托其他县(市、区)人大常委会召开座谈会9场,全面深入了解市教育局履职情况,广泛听取和征求社会各界的意见建议。同时,通过在闽东日报刊登公告、在宁德人大网首页刊登评议调查表等方式,线上线下征求意见建议,并认真梳理汇总原汁原味地向市教育局反馈。根据会议安排,现将评议调查情况报告如下,请予审议。
一、基本情况
2018年以来,市教育局全面贯彻党的教育方针,认真贯彻执行市委、市政府决策部署,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较好地履行工作职责,扎实推动我市教育事业的发展。2018年、2019年绩效考评均为优秀等次。
(一)加快补齐教育短板。市教育局认真贯彻市委《关于加快教育事业发展的实施意见》,督促指导各地加快补齐教育发展短板。其中,2018-2019年各县(市、区)完成投资47.05亿元,项目竣工77个,已竣工项目新增学位4.64万个。2020年计划投资17.08亿元,实施教育补短板项目100个(含续建项目)。截止6月底,各地已完成投资6.97亿元,实施前期工作项目33个、开工建设项目56个、已竣工项目11个,完成投资占年度计划投资数的40.77%。同时,有序推进市本级教育PPP项目建设,目前已完成投资63288万元。
(二)持续抓好基础教育。学前教育方面,认真贯彻《宁德市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推动学前教育普惠发展。制定第三期学前教育行动计划,2018年以来全市共实施公办幼儿园建设项目39个,可新增学位12790个(目前已竣工16个,新增学位5850个);认定普惠性民办园150所,全市普惠性幼儿园覆盖率由71.69%提高到84.56%,新增各类示范性幼儿园31所;出台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方案,摸排有问题的27个,已完成治理21个。义务教育方面,启动课后服务试点工作,完成小规模学校标准化建设市级抽查工作;出台《宁德市初中壮腰工程实施方案》,创建177所管理标准化学校;大力推进“互联网+”扶智工程,确定42所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城乡携手、同步课堂”试点校和28所创客教育试点校。普高方面,对全市二三级达标高中进行达标复查,指导5所一级达标校复查验收及3所学校创建一级达标高中。同时,以精准扶贫为载体,促进教育公正公平。落实“两不愁三保障”,全面完成所有义务教育阶段疑似失学学生核查劝返工作,未发现有失学辍学情况。落实国家资助政策,发放各类助学金和补助款2.53亿元惠及20.07万人;为家庭经济困难大学生办理生源地贷款5.95万人次,贷款总额4.3亿元;在全省率先建立学生资助应急救助机制,为178名家庭经济困难学生发放应急救助资金47.86万元。拓展营养改善计划实施内涵,缩小城乡学生体质差异,共投入9148万元受益4.18万人。
(三)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充分发挥教育督导作用,对古田、周宁、柘荣开展“两项督导”市级核查,对屏南、蕉城“两项督导”省级评估后的整改工作开展跟踪督导,对91所公民办幼儿园开展办园行为督导评估,全市公民办幼儿园责任督学挂牌督导工作实现全覆盖。实施高考综合改革,建立健全高中选课走班、学生发展指导、教学质量评价方案及高中管理相关配套制度。积极推进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和优化政务服务工作,23大项行政审批和公共服务事项,实行一网网上办理,并全部入驻市行政服务中心。大力发展民办教育,经过与多部门多次沟通,促成市政府办出台《关于加强民办教育分类管理改革的意见》,部署民办学校分类改革,落实差别化扶持政策;深入开展历史遗留无证民办园整治,全市共累计补发办园许可证123所,取缔25所,4160名在园幼儿得到妥善分流。全市现有无证民办园58所,目前按要求正在整改的49所,过渡、计划取缔有9所,其中福鼎市、霞浦县、蕉城区、东侨区、古田、屏南等县(市、区)基本消除无证园。继续开展校外教育培训机构专项治理,制定出台《宁德市校外培训机构设置管理规定(试行)》,全市经教育行政部门审批的校外培训机构有109个。
(四)主动接受人大监督。市教育局能够自觉接受人大监督,认真执行市人大及其常委会的各项决议、决定。积极配合市人大常委会开展学前教育专项调研、专题询问、《宁德市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草案)》立法调研和《教师法》《福建省实施〈中华人民共和国教师法〉办法》执法检查,认真研究办理审议意见,着力补齐教育短板,增加幼儿园学位供给,加强教师队伍建设,促进我市教育事业发展。同时,重视人大代表建议件办理工作,及时与代表沟通,针对问题采取措施推进落实。2018年以来,市教育局共承办人大代表建议138件,其中独办25件、主办33件、分办63件、协办17件,目前,人大代表建议均已全部答复,按时办结率为100%,满意率和基本满意率达100%。
(五)不断强化自身建设。一是加强思想政治建设。坚持把党的政治建设摆在首位,深入开展“不忘初心、牢记使命”主题教育,成立8个指导组强化对市属院校的督促指导。开展落实全面从严治党主体责任情况检查,持续开展形式主义、官僚主义问题集中整治,加强纪律审查工作,营造良好的政治生态。二是强化教师队伍建设。严把教师入口关,进一步完善教师统一招聘制度,2019年,全市招聘新任教师1075人;指导推进福鼎市“县管校聘”试点工作,推动开展岗位竞聘。安排1881名教师校长参与校际交流,其中427名骨干教师到乡村支教。持续开展新任教师岗前培训,全面开展在职教师岗位培训和专业培训,选派超过2000名教师参加省级以上各类培训。继续实施宁德市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认定569名骨干教师、44名市级名师、34名市级名校长,启动第二批名师、名校长培养,遴选市级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263人。师德师风建设得到加强,建立师德师风零投诉前置制度,查处通报了一批有偿补课等违反师德师风的典型案例。三是教师待遇得到落实。教师政治待遇得到保障,全社会尊师重教氛围较浓,教师社会地位得以提升。2018年以来,市本级学校教师绩效管理奖、文明单位奖、平安综治奖、应休未休假报酬等,均已参照市本级机关发放标准全部兑现。
同时,组织开展2019年小学质量监测和高中毕业班备考教学视导;选派职业院校学生参加各类技能比赛;深入推进未成年人思想道德建设;创建26所全国青少年校园篮球特色校、112所全国足球特色校;推进“书香墨香”校园创建,培育了76所“样板”校进行示范引领;加快民族教育发展,提高特殊教育普及水平,推进职业教育、成人教育和老年教育,教育质量和服务能力稳步提升;中高考改革、校园安全管理、扫黑除恶、教育工会等工作取得较好成效;全市各级各类学校疫情防控和复学工作有序推进,全市校园保持无疫情记录,教育系统安定稳定。
二、存在问题
(一)教育发展不够均衡。一是公办园学位不足短板有待补齐。按照“十三五”教育发展要求,全市在普惠性幼儿园就读的适龄幼儿达85%,其中在公办性质幼儿园就读的达50%。目前,全市这两个比例分别为85.06%、42.55%,全市尚缺公办幼儿园学位9200个。二是义务教育阶段学校扩容迫在眉睫。宁德市56-65人大班额占比2%,符合省里年度目标要求,但在51-55人临界大班额占比数上,全省占比22.9%,我市占比33.2%,为全省最高,有7个县(市、区)高于全省平均水平,加快学校建设、扩容增班仍十分紧迫。三是县域之间、城乡之间、学校之间办学水平和教育质量还存在明显差距,与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高质量教育需求之间的矛盾依然突出。义务教育“城镇挤”、“乡村弱”,农村学校办学条件、师资水平、管理能力相对较弱,优质教育资源无法下沉,分布不均,城乡差距较大,大量农村孩子流向城区学校,导致乡村生源不断流失,城区生源人满为患,形成恶性循环;普通高中“底子薄”、“总体弱”,省示范性高中、课改基地校的数量与占比均在全省靠后;职业教育“规模小”、“服务弱”,特别是5所山区县中职学校在校生均不足千人,全市职业教育产教融合深度和广度还不够,技能人才培养的数量与四大主导产业的需求还有差距。
(二)管理水平有待提升。一是学校内涵建设和精细化管理需进一步提升。教育发展内涵不够丰富,特色不够鲜明,“叫得响”的工作和特色学校较少,优质教育资源依然短缺,辐射带动作用不显著,教研水平有待提升。二是学校管理体制需要进一步健全。现有的教育综合评价机制有待改善,校长队伍“拔尖”人才不够凸显;三是家校配合有待加强。如学校基于课后教育和管理的需要,向家长布置一些网络作业,要求与子女共同完成,但一部分家长因文化水平不高或网络学习技巧不熟练无法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导致家长的不解甚至不满。四是教育质量有待提高。虽然近几年我市教育质量有所提升,但与福州、厦门等教育优质市相比差异较大,总体处于第二、第三层面的边缘。
(三)教师队伍有待加强。一是教师队伍结构有待优化。教师结构性缺编,年龄结构、学科结构不够合理;部分县(市)与市本级及中心城区之间教师待遇存在一定差距,部分县(市)反映每年都有教师调往其他城市或中心城区的学校,山区县教师流失现象更严重,师资队伍不稳定;教师素质参差不齐,山区县教师存在“招不满、留不住”的问题,近年来很难招收到师范类本科毕业生,有时第一轮名额招不满,需降低标准开展第二轮招聘;高中教学名师、骨干教师、学科带头人数量不足,特别是有高中学科竞赛辅导能力的教师数量不足、水平不高;市教师进修学院教员队伍存在弱化、老化现象,部分学科短板有待补齐。二是教师工作压力增大。面对家长的高期望、社会的高关注和学校的高要求,一线教师教育教学的压力逐年增大,而一些非教学活动和检查评比的增多,分散了教师专注教学的精力,加重了教学负担。三是教师考核机制有待完善。考核机制缺乏激励性有效性,职称动态管理机制不健全。四是师德师风建设有待加强,少数教师仍存在“有偿补课”等现象。
(四)校园安全仍需强化。一是交通安全方面。今年以来,我市先后发生4起师生死亡交通安全事故。交通安全教育有待进一步加强,个别师生存在驾驶超标电动自行车或无证驾驶行为,有的学校周边上学、放学时段的交通管控不到位,有的校园周边存在非法交通营运行为。二是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方面。今年以来全国、全省学生自杀死亡的人数比往年明显增多,我市也发生了4起学生自杀事件。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管理有待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机制和家校沟通机制需进一步健全完善,教师队伍心理健康培训亟需加强。三是安防建设三个100%目标有待落实,学生防溺水、校园疫情防控等工作也是校园安全防范的重点,仍需强化管理,持续做好。
三、意见建议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教育事关人民群众的切身利益,事关国家和民族的未来。市教育局要正视存在的问题,把破解难题作为推进工作的切入点,进一步加大力度,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推动教育公平发展和质量提升。
(一)进一步优化资源配置,促进教育均衡发展。一要科学编制宁德市“十四五”教育发展规划。通过规划整合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推动教育均衡科学发展。二要加快补齐教育短板。有序推进教育补短板项目建设,努力增加城乡教育资源总量。市教育局要根据市委、市政府工作部署,继续按照“每月一督查、每季一通报”的要求,进一步加强对各地建设任务落实情况的指导和检查。三要推动学前教育公益普惠发展。认真贯彻《宁德市幼儿园规划建设条例》,按计划如期完成2020年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任务和城镇小区配套幼儿园治理工作,逐步解决公办幼儿园学位缺口的问题;督促各县(市、区)加快工作进度,确保完成省里要求的在公办园就读幼儿目标任务。四要推动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督促各县(市、区)今年内完成中小学、幼儿园规划编制工作。要基本消除56人及以上大班额,进一步控制51-55人班额比例。深入实施初中“壮腰工程”,继续开展“义务教育管理标准化学校”创建工作,推进学科基地校建设,推动结对帮扶工作的深入开展,提高农村学校教育教学水平,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五要推动普通高中优质多样发展。按照新高考改革的相关要求,加大推进薄弱高中改造提升力度,加快普通高中达标创建工作,提升我市普通高中办学水平。六要关爱特殊群体学生。督促各地认真落实流入地政府为主、公办学校为主的随迁子女义务教育政策,继续实行高中阶段学校向随迁子女开放和同等招生政策。持续关注、关爱农村留守儿童、贫困家庭学生和少数民族学生,实施特殊教育提升计划和民族教育提升工程。七要继续办好乡镇和城郊公办寄宿制学校,认真实施农村义务教育公办寄宿制学校营养改善计划。同时,做好控辍保学工作,防止适龄儿童失学辍学现象反弹。八要推进教育信息化。督促各地提升乡村学校信息化基础设施和应用水平,加强“三个课堂”应用,推广县域内“城乡携手、同步课堂”试点成果。
(二)进一步深化改革创新,提高教育管理水平。一要稳妥推进招生考试制度改革。落实义务教育阶段公办、民办学校同步招生政策,坚决杜绝民办学校“掐尖”招生或提前招生行为。落实好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学生综合素质评价等工作,继续推进高中阶段学校招生制度改革研究,完善优质高中招生名额向区域内初中合理分配政策。二要提升教科研服务能力。完善市、县、校教研工作体系,着力构建以教育行政部门为主导、教研机构为主体、中小学校为基地、相关单位通力协作的教研工作新格局。推动市、县级教研机构重心下移,紧密联系教育教学一线实际开展研究。三要完善质量监测评价机制。推动建立以发展素质教育为导向的科学评价体系,深化普通高中教学质量目标管理,坚持和完善行政与教研协同抓好高中毕业班工作的管理机制。四要规范民办教育发展。实施民办教育分类改革,落实差别化扶持政策。持续规范民办幼儿园办园行为,加快整治无证园,确保全市年底前全面消除无证园。五要促进学生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全面提升学校思想政治工作质量水平,加强对学生体育、美育、劳动教育。六要促进家庭教育事业发展。实行家庭尽责、政府推动、学校指导、社会协同的工作机制,做好学校家庭教育指导的管理工作,将其纳入教育督导范围。七要提升教育服务当地产业经济发展能力。扎实推进现代职业教育加快发展、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完善终身教育服务体系。
(三)进一步加强队伍建设,激发教育工作活力。一要充分发挥市、县两级教师进修学院(校)的作用。针对当地教育发展现状,拓展教育视野,增强教师培训的针对性和实效性,补齐学科短板,推进教师专业化发展,培养和提高教师创新能力,提高教师整体素质,从而大面积提高基础教育的质量。鉴于市县两级财政关系的问题,建议市教育局协调相关部门,积极探讨市县联动联合的教研培训等相关制度。二要完善教育人才梯队建设。继续实施宁德市第二届中小学名师、名校长培养工程,加快市级学科带头人、骨干教师培养步伐,构建一支业务精湛、数量充足、层次分明的本土教育人才队伍,辐射带动全市教师队伍素质提升。大力推进“县管校聘”工作,切实有效解决教师队伍中区域性结构性缺编、职称评聘不合理等问题。三要落实教师待遇保障。督促各地强化属地责任,认真贯彻落实市政府《关于加强基础教育内涵建设提升质量的意见》(宁政〔2017〕37号)等各项政策,着力化解基层学校教师职称评聘矛盾,兑现文明奖、综治平安奖等教师奖励政策。四要提升师德素养,规范从教行为。要突出正向引导,完善激励机制,树立师德典型,加大宣传力度,发挥示范作用;健全监督执纪,加大监管查处力度,坚决打击和严肃处理教师违规从教行为。同时,健全“容错纠错”机制,激发教师担当作为,维护教师尊严和合法权益,积极营造风清气正的教书育人环境。
(四)进一步强化安全管理,确保校园安全稳定。一要加强对校园疫情防控工作的部署和检查指导。严格督促各地各校持续抓好疫情防控工作,根据疫情防控新阶段新要求,及时调整防控措施,推动学校疫情防控工作常态化,确保师生生命健康安全。二要抓好交通安全整治工作。督促各地各校多渠道、多形式开展交通安全教育,主动加强与公安交警、交通等部门的沟通联系,配合做好师生超标电动自行车、无证驾驶问题的整治,打击校园周边非法运营行为,加强学校周边上学、放学时段的交通管控,营造安全、畅通的道路交通环境。三要加强学生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督促各地各校加强对中小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引导和管理,落实好心理健康教育课,完善学生心理健康普查机制,健全家校沟通机制。按照1000:1比例配齐配强心理健康教师。加强教师队伍心理健康培训,准确把握学生心理变化,采取有力措施为孩子心理赋能。同时,要持续推进校舍安全、食品安全、消防安全、实验室安全等方面的大排查大整治及扫黑除恶、校园欺凌防治、校园传染病及常见病的防控等工作,确保校园安定稳定。
(五)进一步加强自身建设,提升干事创业本领。一要继续加强政治理论和专业知识学习,引导机关干部职工、教职人员树牢“四个意识”、坚定“四个自信”、坚决做到“两个维护”,改进局机关工作作风,进一步加强与市直部门及各地各校的沟通联系,切实提高服务基层、帮助学校解决实际困难的意识和能力。二要加强教育督导。完善督政工作,督导党中央、国务院重大教育决策部署的落地见效,重点要做好省对市级人民政府履行教育职责督导评估自评和迎检工作;加强督学工作,继续开展市级“实施素质教育先进校”督导评估,引导各级各类学校规范办学行为,强化教育督导结果运用。三要深入推进依法行政工作。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加强“接、放、管”整体联动和上下协同。坚持把“优服务”作为落脚点,简化服务流程,创新服务方式,推行“互联网+”等网上综合受理和全程协同办理工作。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