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第三届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

关于宁台农业合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宁德人大网更新时间:2016-11-21 16:41:38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6年监督工作计划,为做好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宁台农业合作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5月下旬至6月上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雷维善带领部分常委会组成人员和市人大代表,先后深入屏南、霞浦以及市农科所开展宁台农业合作情况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察看了部分台资农业企业等,并分别在两县和市农科所召开座谈会,听取工作汇报,收集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宁德的地理纬度和气候等生态条件与农业发达的台湾北部相近,同属亚热带海洋性季风气候,作物生长节律相似,农业生产要素互补性明显,合作前景广阔。近年来,市委、市政府十分重视宁台农业合作,始终把宁台农业合作作为宁台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以下简称《条例》)以及省政府关于闽台农业合作的有关文件精神,充分发挥对台农业优势,积极拓展对台农业交流与合作,宁台农业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

  (一)加强科技交流,促进现代农业发展。一是加大台湾农业“五新”引进力度。引进果树矮化、滴灌、喷枪施肥、有机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鲍鱼工厂化养殖等台湾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80多种,推广面积5万亩。其中,山海农业科技开发公司引进生产“卢博士”有机肥,在全国20多个省市推广应用。二是加大台湾良种引进力度。据统计,全市累计引进台湾优良果蔬、茶叶、食用菌、水产等品种350多个,包括夏阳白菜55号、西兰花、天山雪莲果、台湾青枣、火龙果、台茶12号等。台湾农业良种的引进,丰富了我市农业种质资源,优化了农业品种结构。同时,依托市农科所等科研单位对引进的新品种、新技术、新成果进行创新利用,推广应用。引进筛选出的耐高温、耐湿的“春秋大王”等7个白菜品种,在福安松罗开展夏季反季节栽培取得成功,并大面积推广。三是加大两地科技人员交流力度。组织我市农业行业协会、涉农企业与台湾的民间组织、企业开展交流合作,通过在宁德联合举办茶叶、水果、蔬菜发展研讨会,为农业产业发展献计献策,不断提升交流的深度和广度。近五年,台湾组织了农牧渔业等方面专家、企业代表、农民等38批1300人次来宁考察和商务洽谈,我市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企业代表45批600人次赴台湾考察交流。

  (二)拓宽合作领域,提升合作水平。一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充分利用宁德投洽会、海峡论坛、9.8投洽会、农博会等各种招商平台推介招商项目。近年来,共向台商推介招商项目550个,截至2015年底,全市累计引进台资农业企业46家,合同利用台资1.45亿美元,实际到资6000多万美元,钦龙食品有限公司、味珍食品、台湾森源兰蕙白玉兰花基地、立兹曼茶叶等一批实力雄厚的农业企业相继落户宁德。二是提升农业合作层次。宁台农业合作领域从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向农产品加工以及休闲旅游等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合作项目也从单一引进向贸工一体化和产业整体配套方面综合拓展,合作区域逐步从沿海向山区延伸。如钦龙食品有限公司与台湾“原味鲜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合作,共同研发出的“抗冻蛋白鲜活冷冻技术”,已获得台湾专利并通过美国FDA认证和SGS检验合格,是目前世界上顶尖的食品冷藏、保鲜技术;钦龙水产品养殖有限公司与台湾朝清养殖股份有限公司合作,引进台湾先进的封闭式循环水养殖技术,创建智能生产化循环水健康养殖示范基地和观光工厂;津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与台湾明道大学开展农业技术合作,合资创办了明道津田农业有限公司,推广种植葡萄、蜜柚等优质水果1.2万亩,中药材300多亩,樱花、梅花及各种有色花树育苗研训基地近千亩,建成了崇儒溪边千亩现代农业示范园核心区和盐田北洋闽台休闲观光农业示范园、柏洋后垅灯照设施葡萄园,促进了我市宁台农业合作水平提升。

  (三)搭建产业平台,营造良好合作环境。一是加快台水中心建设。在原有招商平台的基础上,积极呼应两地合作交流深度发展的形势,加快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建设。目前,园区路网工程、供水供气、污水处理、路灯、绿化等各项基础设施建设正在抓紧推进,不断完善,与园区配套的三沙中心渔港一期工程已交工验收,国道三沙疏港公路与围填海工程启动建设。目前,共有19家企业落户该中心,已投产10家,其中台资企业3家,分别是福建钦龙食品、福建睿鼎食品、霞浦来得工具。2015年中心产值达30亿元,今年第一季度3家台资企业出口额已达6531万美元,产业发展初具规模。二是优化合作环境。市政府建立完善宁德市台胞权益保障工作联席会议机制,市直30多个有关部门作为联席会议成员,合力维护台胞合法权益,促进台胞权益保障。屏南县加大对台资农业企业的资金支持,积极协调金融机构放宽放贷标准,鼓励台商参与农业保险,最大限度降低因台风、冰冻等自然灾害给农业生产造成的损失。霞浦县积极为台资农资企业长期开展无偿技术服务,协助开展土地流转,并将闽台农企作为现代农业提升行动计划项目实施,由县政府分管副县长任项目责任领导,优先安排项目,积极帮助企业申报省、市农业龙头企业,近三年,共帮助企业申报、实施农业项目19个,争取项目资金900多万元。

  二、存在问题

  我市宁台农业合作工作虽然取得一定成绩,但仍存在一些困难和问题。

  (一)宁台农业合作企业规模小,辐射带动能力弱。一是宁台农业合作企业总量小。我市对台农业合作起步晚、起点低,与其他沿海设区的市相比,农业合作企业总量规模均有较大差距。二是来宁投资农业的台商大多实力弱,企业规模小。部分县(市、区)引进的台资农业企业注册资金不足10万美元,难以发挥示范带动作用。

  (二)宁台农业合作层次偏低,推动农业产业结构优化作用不明显。一是宁台农业合作层次偏低。宁德自然资源丰富,劳动力价格相对低。因此,来宁投资的农业企业主要以资源开发型和劳力密集型的种植业、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初加工业为主,农产品深加工、科技型等高附加值的农业企业偏少,农业合作层次不高。二是引进的台资农业企业技术溢出效应较弱。受台湾地区政策制约,台湾良种引进受到限制,进入我市的台湾品种大多是从省内其他地区落地培育后再转入,原种直接引进较少。同时,由于台资农业企业原种品种、核心技术等大多在台湾进行研发,当地群众只是接受简单的操作指导,企业的经营管理和核心技术仍由台资企业掌握,因此,引进的台资农业企业对当地农业产业结构调整优化推动作用不明显。

  (三)科技成果转化率不高,科技服务水平有待提升。一是对台湾良种引进、试种缺乏科学指导,存在多渠道引种,盲目引种等情况。大部分良种、技术只在企业中应用,或者停留在农业科研机构试验试种阶段,良种引进后的繁育、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没有有效跟进,对相关配套栽培技术与管理技术的消化吸收创新不够,导致辐射带动作用不如预期。二是由于农业科研机构少,科研人才短缺,经费投入不足,激励机制不健全等方面因素制约,一定程度影响了科技服务水平的提升。以市农科所为例,该所现有专业技术人员编制70名,实有专业技术人员52名,尚缺编18名,各县(市、区)农科所仅为挂牌机构;市财政每年补助科研课题、科技经费合计32万元,低于全省人均3万元的平均水平。

  (四)产业对接能力偏弱,宁台农业园区建设滞后。一是我市农业企业规模小,对接能力弱。我市农业生产大多以合作社和个体为主,与台湾农业企业开展交流协作少,除渔业和茶叶产业有较强的优势外,水果、蔬菜、粮食、花卉等产业的生产、加工、销售企业数量少,规模小,竞争力弱,产业承接能力不强。二是尚未创建台湾农民创业园,无法享受有关扶持政策。台湾农民创业园是海峡两岸农业合作先行先试的创新模式,是对台农业合作的重要载体。2005年至今,我省先后设立了6个国家级台创园,在推进两岸农业合作交流中发挥了较强的示范带动作用。由于土地成片流转难和成本高等因素制约,我市未设立台创园,未制定农业入园招商引资等方面扶持政策,一定程度影响了台湾农业企业来宁投资的积极性。

  三、意见建议

  当前,我市农业正处于转型升级的关键时期,深化宁台农业交流合作,提升宁台农业合作水平,对于建设“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宁德具有积极而重要的推动作用。

  (一)优化投资环境,提升服务水平。一要加快推进三沙口岸申报国家一类口岸工作。三沙口岸属于国家二类口岸,自2013年对台贸易“两限”放开后,在宁台贸易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目前,该口岸正在进行一类口岸的申报工作,要做好申报的指导、跟进工作,确保申报成功,为宁台农业交流合作奠定坚实基础。二要制定出台优惠政策。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制定出台我市贯彻《条例》的实施意见,在土地流转、用地价格、贷款贴息、税收优惠等方面给予台资农业企业政策倾斜。特别要鼓励金融服务机构进一步加大信贷创新力度,加强对落地台资农业企业的金融扶持。同时,采取奖励激励机制,对宁台农业合作具有突出贡献的科研人员和企业给予一定奖励。三要强化对落地台资农企的跟踪服务。在完善农业产业园、农业合作示范基地交通、水利等基础设施的同时,加强对落地台资农业企业的跟踪服务,充分利用台胞权益保障工作联席会、四下基层四解四促等载体及时为企业排忧解难,扶持企业发展壮大。

  (二)加强平台建设,拓宽合作领域。一要搭建招商平台加大项目推荐力度。围绕宁德农业产业和重点合作领域,在茶叶、水产、食用菌、果蔬、生物医药、病虫害防治等产业中策划生成一批好项目,通过宁德投洽会、海峡论坛、农博会等招商平台进行广泛推介,主动寻求引进合作。二要加快筹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在推进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园区建设、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建设的基础上,在条件较好的园区中,科学规划筹建台湾农民创业园,并以台创园为载体,吸引台资来宁投资落户,进一步拓宽宁台农业合作领域。三要发挥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作用。加大对示范园的扶持力度,将我市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打造成为台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等“五新”推广应用创新的重要载体,切实发挥示范园在促进宁台农业合作中的积极作用。

  (三)加强科技创新,扩大成果运用。一要对引进良种进行杂交繁育,培育出适合宁德本土生长的地方品种,并进行大面积推广种养殖,通过做好良种引进后的繁育、试验、示范和推广工作,改善我市农产品品种品质。做好重要品种和关键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集成推广台湾农业良种及其配套技术。通过示范推广,实现产业升级,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二要充分发挥沿海与山区的比较优势,规划宁台农业合作的优势区域,有计划地发展茶叶、生物制药、水产等特色主导产业。同时,借鉴台湾“建设富丽农村”经验和理念,根据我市各县(市、区)资源、区位和市场条件,因地制宜发展生态农业、精致农业和观光休闲农业,在农业产业合理分工和优化布局的基础上,实现区域产业转移。

  (四)深化交流交往,提高合作层次。一要加强宁台高校以及农业科研院所之间的交流合作。进一步探索和建立宁德师范学院及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农业学校、市农科所与台湾农业科技团体或组织合作,有计划地组织学习研讨等交流活动。二要加强宁台农业企业之间的交流合作。鼓励市农业龙头企业与台湾农业企业交流合作,引进推广台湾现代农业技术,学习借鉴台湾农业精细管理经验,推动企业转型升级。三要加强两地农业科技人才交流合作。通过海峡论坛·两岸特色乡镇交流暨智慧农业对接会等活动,以及高级人才互访、联合培养实用型农业人才等方式,为宁台两地的农业科技人才提供学习交流平台。四要强化交流合作服务保障。一方面,要加大经费投入,为交流合作提供资金保障,另一方面,要积极争取将宁德列入赴台自由行开放城市,进一步畅通两地交流交往渠道。

  宁德市人大常委会

  宁台农业合作情况调研组

  2016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