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黄建龙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作为对台合作的前沿阵地,宁德与台湾一衣带水,隔海相望,可谓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作为宁台合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宁台农业合作在对台工作中发挥了重要作用。特别是宁德与台湾北部的地理环境和气候条件相似,宁德拥有比较丰富的农业资源,而台湾农业品种优良,农业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先进,两地农业发展具有很强的互补性,农业合作前景广阔。近年来,宁台合作日趋频繁,不断有台资企业在宁德落户,这对增进宁台相互了解、推动两岸经济文化交流、促进两地共同繁荣发展上发挥了重要作用。受隋军市长委托,现将我市宁台农业合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宁台农业合作基本成效
近年来,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宁台农业合作,始终把深化农业产业合作、加快合作项目建设、加大推广示范力度、深化基层交流交往、促进两岸农业融合发展、切实优化投资环境作为发展宁台农业合作的重大举措,从自身实际出发,不断更新观念、创新思路,坚持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省政府《关于加快台湾农民创业园建设的若干意见》和《关于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精神,围绕建设“六新大宁德”的目标,牢牢把握建设两岸人民交流合作先行先试区域的重大机遇,大力发展现代农业,推动海峡两岸(宁德)农业合作试验区建设,全面提升宁台农业合作水平,取得了一定成效。主要体现以下四个方面:
(一)两岸农业合作有新成效。近年来,我市充分利用宁德投洽会、海峡论坛、9.8投洽会、农博会等各种招商平台,针对宁德农业产业和重点合作领域,向台商推介招商项目550个。截止2015年底,全市累计引进台资农业企业46家,合同利用台资1.45亿美元,实际到资6000多万美元,合作领域从种植业、养殖业等第一产业向农产品加工以及休闲旅游等农村第二、第三产业发展,合作项目也从单一引进向贸工农一体化和产业整体配套方面综合拓展,合作区域也逐步从沿海向内陆山区延伸。一些实力雄厚的台资农业企业相继落户宁德。如:已落户霞浦台水中心的钦龙食品有限公司,是一家拥有自营进出口权、集水产收购、冷藏加工、销售、出口贸易于一体的台资企业,总投资6000万元人民币,产品95%出口,2014年实现产值4.35亿元,纳税1260万元。味珍食品是台湾顶新集团的全资子公司,也落户于台水中心,主要建设水产罐头及综合食品加工,项目占地100亩,一期建成后预计年产值达2.5亿元,项目整体建成达产后,预计年产值可达6.4亿元,年纳税4000多万元。立兹曼茶叶落户周宁县,已建成1000亩无公害茶园,投资6000多万元的制茶厂房已完工,并投入生产。柘荣京林生物科技2015年被全国妇联、农业部、科技部认定为全国巾帼现代农业科技示范基地。
(二)农业交流有新发展。近年来,我市以海峡论坛、各类招商平台为依托,着力扩大交流面,突出产业交流,以相关产业为重点,组织我市农业行业协会、涉农企业与台湾相关的民间组织、企业开展交流合作,促进农业交流常态化、制度化,有力提升了交流深度和广度。据统计,近五年台湾组织了农牧渔业等方面专家、企业代表、农民等38批1300人次来宁考察和商务洽谈,我市也组织农业技术人员和农业企业代表45批600人次赴台湾考察交流活动。多次在宁德联合举办茶叶、水果、蔬菜发展研讨会,为农业产业发展献计献策。同时,我市加大了台湾农业“五新”的引进推广力度。据统计,全市累计引进台湾优良果蔬、茶叶、食用菌、水产等品种350多个,如夏阳白菜55号、西兰花、天山雪莲果、台湾青枣、火龙果、台茶12号等。引进果树矮化、滴灌、喷枪施肥、有机生物肥料、植物生长调节剂、鲍鱼工厂化养殖等台湾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80多种,推广面积5万亩,有力促进了我市现代农业发展。
(三)合作档次有新提升。近年来,我市改变招商模式,以提升合作层次和规模为切入点,一批地方特色产业、新兴产业加快形成。如:蕉城区、福安市的台湾嫩姜推广面积达2万多亩,成为我市最大的生姜加工出口基地;台湾明道大学在我市合资创办的霞浦明道津田农业科技有限公司承租流转农业用地10380亩,已建成11个“闽台合作精致农业种植区”,1个“闽台合作精致农业示范园”,已种植红黄肉晚熟蜜柚、东槐杨梅、特色葡萄等水果900多亩,中药材400多亩,目前该公司已完成投资8000多万元。钦龙食品有限公司拥有两座6000吨的自动化冷链物流仓储,配备3间急冻间,1个4000平方米符合出口标准生产加工车间和2条国际先进生产流水线,加工能力为日急冻120吨,并配有一个仪器先进的检验室,引进国际领先的超低温冷链物流和台湾先进制冷设备,该公司拥有的“抗冻蛋白鲜活冷冻技术”获得台湾专利并通过美国FDA认证,是目前世界上顶尖的食品冷藏、保鲜技术。
(四)重点项目有新突破。近年来,我市着力推进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建设,园区路网工程、供水供气、污水处理、路灯、绿化等各项基础设施不断完善,累计完成基础设施建设投资5亿多元。目前落户该中心的企业已有19家,项目总投资30亿元,10家企业已建成投产,主营水产品加工、冷藏、冷链物流等。集散中心内的3家台资出口水产品企业充分利用区位优势,大力开发高附加值水产品,目前出口品种除了传统的冻鱼产品外,还有蟹身、鱿鱼、鳕鱼丝、干制品等多种精加工高附加值产品,今年一季度这3家企业出口额已达到6531万美元,出口水产品单价达6161美元/吨。2015年,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实现产值30亿元,预计到2020年,年产值有望达到300亿元。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虽然我市宁台农业合作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与闽南和其他发达地区相比还存在较大差距,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宁台农业合作基础相对薄弱。受经济发展和地理区位影响,我市对台农业交流合作起步晚、起点低,来宁投资的台商实力弱、合作层次低,大多从事种植业、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企业规模小,产品科技含量低,难以形成示范带动能力。二是对台政策缺乏吸引力。由于我市没有建立台湾农民创业园,无法享受省里关于台湾农民创业园的相关优惠政策。同时,受限于地方财力,相较其他沿海设区市,我市对台商的扶持力度偏弱。三是农业引种存在盲目性、多渠道引种、技术消化吸收少等问题。目前各地虽投入大量的人力、物力、财力用于果树引种,但因缺乏必要的信息交流与沟通以及对引种工作存在某些认识误区,给果树引种带来了一些负面的效应,农业品种引进机制有待进一步健全。四是投资环境有待优化。我市原有工农业基础相对薄弱,产业对接能力较差,市场辐射功能弱,且不同程度存在“重引进,轻服务;重承诺,轻落实;重执法,轻沟通”等现象,投资环境有待进一步优化。
三、下一阶段工作思路
下一阶段,我市要深入贯彻落实中央对台工作方针和省委、省政府对台工作部署,坚持“优势互补、互利共赢、全面合作、共同发展”的基本原则,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新理念引领宁台农业新合作、新发展,致力于发挥优势,推动宁台农业合作示范推广,深化宁台基层交流交往,促进两岸农业融合发展。突出台湾农业良种、先进技术、先进设备、管理经验等生产要素引进,以项目和市场为载体,全面推进宁台农业合作交流,提升我市现代农业水平。重点在招商引资、农业综合开发、农业科技合作特别是农业“五新”引进、示范和推广、特色农产品经营、农产品加工、园艺农业、观光休闲农业等领域取得新突破。力争到2020年,培育宁台农业合作示范点10个;引进台湾优良水果、蔬菜、茶叶、食用菌、水产等品种100个,新技术30项,先进设备100台套以上。重点做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大招商力度,提升合作水平。围绕宁德农业产业和重点合作领域,在茶叶、水产、食用菌、果蔬、生物医药等产业,策划生成一批好项目,强化对台招商,尽快改变我市台资项目规模偏小,层次偏低,布局分散的状况。努力打造一批市场前景好、科技含量高、经济效益优、辐射带动能力强的台资农业项目。对津田农业、立兹曼茶叶、钦龙食品等10家台资企业作为市级十大宁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予以培育、扶持、扶强。加大农产品出口基地建设,扩大农产品贸易,建立健全农产品出口贸易促进机制和服务体系,特别是农产品出口信息平台,为农产品出口企业提供市场、商品、技术标准、贸易政策等信息,大力推进农业标准化、无公害、绿色食品示范基地建设。加大国际市场开拓力度,支持农业企业参加境内外知名展会。
(二)加强示范推广,扩大合作成果应用。重点抓好台湾农业重要优良品种和关键技术的引进、吸收和再创新,集成推广台湾农业“五新”(新品种、新技术、新肥料、新农药、新机具),建设一批高标准宁台农业合作示范基地。力争到2020年全市引进推广台湾农业优良新品种100个,新技术30项,先进设备100台套以上。深入开展蕉城区、福安市福建农民创业示范基地与福清台湾农民创业园“结对子”活动。重点推广台湾农业新品种、新技术和新设备,注重宁台产业合作与融合,突出体制机制创新,着力复制推广台湾农民创业园的投资环境建设、电子商务运营、体制机制创新、园区建设等经验,做到互学互助、共同提升。
(三)深化基层交流,促进宁台亲情融合。突出民间、基层特点,以两岸特色乡镇对接交流为重点,以农业合作为纽带,坚持“请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进一步拓展宁台农业基层交流广度和深度。秉持“两岸一家亲”理念,推动基层人员往来和青年农民交流,组织宁台优秀农村实用人才交流培训,深入开展“台湾农民福建行”活动,依托新型农民交流培训基地,邀请两岸农业专家学者开展农业技术和管理培训。加强与台湾农村发展基金会、台湾农会、渔会、农田水利会、高校、科研机构等开展合作交流,有计划的组织我市农业专业团组赴台湾考察、学习、交流。组织宁台农业合作企业参加中国国际农产品交易会,鼓励支持企业以农交会为平台,深入交流、深化合作、互利双赢。
(四)推进重点项目建设,提升合作层次。一是推进霞浦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园区建设。台水中心是国台办批准的在大陆首家设立的台湾水产品加工、贸易基地,也是第一批全省省级海洋产业示范园区。今后要进一步完善基础设施配套,推进实施一批重点项目,将台水中心建成对台合作的重要平台。二是加快推进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建设。立足台水中心,拓展创建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有组织、有计划、有步骤地引进台湾优良水产品种,先进渔业技术、管理理念、资金和人才,促进台湾渔业企业、科研机构和高素质的渔民到我市创业发展,鼓励台资投向水产品加工贮藏和保鲜技术研发。大力支持钦龙食品有限公司与台湾相关水产养殖企业合作,建设水产工厂化养殖项目。计划通过三至五年努力把霞浦台湾渔民创业园建设成为辐射全市、全省、联通海峡两岸的渔业合作示范基地、高效设施渔业生产基地、良种繁育基地、台湾渔业高科技人才创业基地、外向型水产品出口和水产品深加工基地。
(五)坚持先行先试,着力体制机制创新。深入贯彻落实《福建促进闽台农业合作条例》,认真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深化闽台农业合作的基地意见》,积极扶持和促进特色农产品高新技术型加工业发展的新机制和新办法,不断加大财政投入力度,建立稳定的投入增长机制。对农业基础设施、生态环境建设、农业产业化重点工程和科技转化等领域,采取贷款贴息、扶持补助等形式,为台资企业的基础设施建设和农业产业化发展提供必要支持。进一步拓展林权、茶园经营权、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海域使用权、钢架大棚等抵押贷款试点,着力缓解台农融资难、融资贵等问题。积极引导当地农民以土地、资金、技术等要素入股台资农业企业,构建台资农业企业与当地农户紧密的利益联结机制。鼓励台资企业争创龙头企业,对获得国家、省市级农业龙头企业称号、国家及省市级名牌产品或驰名商标,通过有机食品和绿色食品认证的农产品加工企业,给予相应表彰和奖励。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