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第三届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

关于2015年市本级决算的初步审查报告

(2016年6月29日在宁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四次会议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宁德人大网更新时间:2016-11-21 16:38:41

  宁德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副主任 江明融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主任会议委托,市人大常委会财经工委结合《关于2015年度市本级预算执行和其他财政收支的审计工作报告》,对2015年市本级决算草案进行了初步审查。初步审查过程中,就决算草案的相关问题与财政、审计等部门进行了沟通,在此基础上,向财政部门提出了书面意见,财政部门按规定对意见的研究处理情况作了反馈。现将初步审查情况报告如下:

  2015年市本级决算情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10.30亿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96.4%,加上级补助收入等转移性收入30.14亿元,收入总计40.4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26.98亿元(含上级专项补助和上年结转等支出)、完成调整预算数的94.2%,加上解上级支出等转移性支出11.80亿元,支出总计38.78亿元;收支相抵,一般公共预算滚存结余1.66亿元,减去结转下年支出1.66亿元,继续实现收支平衡。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8.24亿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58.8%,加上级补助收入等转移性收入32.91亿元,收入总计41.15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12.39亿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71.4%,加上解上级支出等转移性支出23.80亿元,支出总计36.19亿元;收支相抵,政府性基金预算滚存结余4.96亿元,比上年减少5.15亿元。国有资本经营收入0.20亿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国有资本经营支出0.20亿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0%,国有资本经营预算收支平衡。社会保险基金收入12.48亿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103.7%;社会保险基金支出10.83亿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95.7%;收支相抵,社会保险基金预算当年结余1.65亿元,滚存结余12.54亿元。

  2015年东侨开发区决算情况:一般公共预算收入8.20亿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95.6%,加上级补助收入等转移性收入6.04亿元,收入总计14.24亿元;一般公共预算支出6.43亿元(含上级专项补助和上年结转等支出)、完成调整预算数的81.7%,加上解上级支出等转移性支出6.37亿元,支出总计12.80亿元;收支相抵,一般公共预算滚存结余1.44亿元,减去结转下年支出1.44亿元,收支平衡。政府性基金收入0.49亿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67.6%,加上级补助收入等转移性收入2.18亿元,收入总计2.67亿元;政府性基金支出0.41亿元、完成调整预算数的68.9%,加上债务还本支出等转移性支出2.07亿元,支出总计2.48亿元;收支相抵,政府性基金滚存结余0.19亿元,比上年增加0.03亿元。

  财经工委认为,2015年市人民政府认真贯彻落实市委的决策部署和市三届人大五次会议的决议要求,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实施积极财政政策,努力增收节支,盘活存量资金,优化支出结构,民生和重点支出得到有力保障,促进了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财税改革稳步推进,预算管理水平不断提高。预算执行情况总体上是好的。建议本次会议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15年市本级决算草案。

  同时,财经工委认为,2015年决算也反映出一些问题,主要是:一般公共预算收入总量仍然偏小,税性收入比例下降;财政收入增长乏力,支柱性财源和新兴财源不足,财政中长期压力加大;部门预算监管力度和预算绩效管理有待加强,部分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预算支出的均衡性还不够等。

  关于审计工作报告,财经工委认为,市审计局认真履行职责,发挥了应有的作用。审计报告反映的问题应引起高度重视。市政府应加大审计发现问题的整改督办力度,认真做好市人大常委会听取和审议2015年审计发现问题整改落实情况报告的各项准备工作。

  针对2015年决算中存在的问题,为进一步做好预决算工作,财经工委建议:

  1、进一步规范和强化全口径预算管理。切实规范全口径预算尤其是国有资本经营预算和社会保险基金预算的编制、执行与监管,提高预算管理的规范化、精细化水平。完善全口径预算中各类预算的统筹衔接和调入机制。大力推行预算绩效管理,不断完善专项资金绩效考评和监督机制,优化财政业务流程,将绩效管理贯穿于预算工作全过程。建立覆盖财政运行全过程的财政监督检查机制,加大对重大财政政策执行情况、专项资金使用环节的监督力度,确保财政资金使用安全、高效。进一步完善预决算公开制度,大力推进审计结果公开。

  2、进一步强化税源培植,增强财政发展后劲。积极研究对接中央和省里出台的应对经济发展新常态的一系列措施,综合运用财税、产业、金融、土地等政策手段,培植后续税源。因势利导,以经济下行压力倒逼投资结构升级、加快技术改造,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和产品升级,大力发展高新技术企业,不断提升产业发展层次和质量,继续发挥新兴产业对财力增长的支撑作用。创新财政投资机制,进一步激发社会资本活力和企业投资意愿,保持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强劲,财政增收后劲不减。制定扶持措施,做大做强财税贡献度高的重大产业项目,使之成为支柱财源。强化部门协调与配合,重点帮助有市场、有订单、有效益的企业解决资金、用地、用工等要素制约,鼓励企业扩大生产,增加税收贡献。

  3、进一步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改善民生。切实按照中央和省、市关于厉行节约、勤俭办事业的要求,严格控制一般性支出,压缩“三公”经费,确保有限的财政资金用在刀刃上。继续优化财政支出结构,把更多的财政资源用于支持民生和重点社会事业发展,着力提升基本公共服务保障能力,确保市委市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的全面落实。进一步加大各部门及其下属单位结余结转资金的有效盘活和统筹使用力度,压缩结转资金规模,将节约的资金用于重点支出,充分发挥资金使用效益。

  4、进一步深化财政改革,促进管理提质增效。按照新《预算法》和财税体制改革的要求,进一步巩固和深化部门预算管理,促进财政管理精细化、规范化。探索实行中长期财政规划管理,逐步建立跨年度预算平衡机制。规范与强化政府性债务管理,构建政府性债务动态监控和预警机制,确保政府性债务管理有序、风险可控。密切关注税制改革,深入研究其对行业发展、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提前制定对策措施,争取地方利益最大化。扩大政府购买服务范围,积极发挥财政资金引导作用,扩大公共产品和公共服务市场化供给范围,吸引社会资本进入市政基础设施和公用事业领域,完善多元投资机制,缓解财政资金压力。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