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人大网消息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宁德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工作计划,为做好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宁德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的决定》(以下简称《决定》)情况专项报告的准备工作,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蓝秀珍为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组成的调研组,于5月中旬深入蕉城区民族中学、金涵畲族乡、艺达木业有限公司;福安市的福建天下民族文化用品有限公司和畲族银器行“珍华堂”、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宁德市民族中学;福鼎市金凤畲族服饰有限公司、民族中学等地进行调研,先后听取宁德市政府办和当地政府贯彻落实《决定》情况汇报,并与有关部门、民族企业负责人及畲族代表人士等广泛座谈,认真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
我市是畲族聚居区,全市畲族人口18.9万人,分别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全省畲族的二分之一。在长期的生产生活中,畲族人民创造了丰富多彩的民族民俗文化,形成了独具特色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舞蹈、技艺等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随着经济社会快速发展,城市进程化的加速,畲族人口不断向城镇迁徙,畲族文化发展已跟不上形势发展的需要。为抢救、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2004年7月,宁德市人大常委会作出了关于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的决定,全市上下贯彻落实,特别是2004年至2009年期间,市委市政府采取了一系列有效措施,做了大量卓有成效的工作,畲族文化工作取得一定成效。
(一)领导重视,措施有力
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畲族文化保护工作,把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摆上重要议事日程。2004年6月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的宁德市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领导小组,设置了专门工作机构,并抽调市委、人大、政府、政协及有关部门人员作为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机构成员,先后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方案》、《宁德市畲族文化十一·五规划》和《进一步繁荣发展少数民族文化事业实施意见》等相关文件,积极争取上级支持我市抢救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专项资金,市本级也在2004至2009年期间从财政中每年安排20万元作为工作经费,在组织、政策、人员和财力上提供强有力的保障。经过五年的努力,开展了全市畲族普查、编辑出版《闽东畲族文化全书》、制作畲族文化光盘、建设中华畲族宫文物馆、开辟一条畲族风情旅游专线、命名了畲族重点文化村、编写了一本中小学畲族文化乡土教材等,较好地完成了畲族文化“八个一”工程,畲族文化抢救保护与发展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二)重点扶持,传承并举
市政府把加强基层文化站建设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全市9个畲族乡建立了综合文化站,畲族村文化站得到恢复。一批活动器材和报刊、图书、影像光盘等分别进入活动中心和农家书屋。福鼎双华、霞浦白露坑等一些民族村设立了畲族文化陈列室。全市6所民族中学,45所民族小学基础设施、办学条件进一步改善与提高,部分学校设立了畲族文化展览馆或展示中心。开设了民族校本课程,畲族文化、艺术、体育等方面的教育不断加强。重点扶持建设的闽东畲族文物馆凸显民族历史文化价值。该馆2004年10月开工,2007年年底完成布展。2008年1月对外开放后得到国家民委充分肯定,次年被列为中国民族博物馆畲族分馆和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红色文化价值充分体现,参观人数逐年增加。我市报送的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畲族四月八歌会、畲族银饰锻制技艺等4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扩展名录,9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18项畲族非物质文化列为市级名录项目。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1人,省级10人,市级31人。我市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人受到法律保护。
(三)突出特色,活动有效
近年来,我市积极开展畲族民俗文化活动,举办多种形式、内容丰富的具有民族特色文化活动,充满生机活力。一是传统节日歌会活动成为我市文化的一大亮点。仅福安市就已举办了十七届县级“三月三”畲族歌会,宁德市举办了六届市级“三月三”畲族歌会,特别是2010年6月举办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联谊交流会和今年举办的福建省首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取得圆满成功,展示两岸民族文化风采,增强台湾原住民对畲族文化的认同感。二是畲族歌舞团成为畲族文化活跃的重要平台。畲族歌舞团是全国唯一以畲族命名的民族歌舞团体,先后出访国家和地区十多次,深入基层演出1600余场,在全国各种比赛中有10人荣获各类奖项7次。《山哈·雅美》、《凤凰茶》、《高山畲水情》等一系列具有浓郁畲族风情的歌舞节目,深受海内外观众喜爱。市畲族歌舞团在市艺术馆免费演出大型畲族歌舞《凤凰到此》,让市民感受闽东畲族特色文化,丰富了我市群众文化生活。三是校园畲族文化热情奔放。民族学校根据畲族学生的兴趣、爱好和特长,开展畲歌合唱、艺术表演、特色民族体育等活动项目,组织畲族师生着畲装参加升国旗仪式,培育了亮丽多彩的校园畲族文化。
二、存在主要问题
《决定》实施后,全市上下共同努力,进一步巩固了我市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成绩,但随着我市实现了阶段性目标,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存在以下问题。
(一)认识不足,运作缓慢
由于对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重要性必要性认识不足,市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领导小组经过五年有效运作,实现方案中阶段性工作目标后,该机构就撤销停止运作。这对于一项既需要长远规划又需要倍加呵护的畲族文化系统工程,没有一个能够统筹、协调、督促的领导小组及其工作机构,势必导致这项工作难以按要求开展。中国畲族博物馆、海峡两岸畲族文化交流中心(原名中华“畲都”项目)没有列入市政府重要议事日程,导致相关部门对土地利用、规划调整迟迟未见出台。民族中小学因师资力量匮乏,没有坚持汉畲双语教学,下一代面临着畲语消失的危机。
(二)宣传不广,氛围不浓
宣传广度与深度不够。《决定》的条款只有主管部门的领导和工作人员知悉,而群众则知之甚少。畲族文化内容在报纸、电视、电台等宣传媒体的信息量少,与全国畲族人口主要聚居地的宁德不相称。由于缺乏宣传引导,部分畲族群众对民族文化认知不深,自信心不强,自觉性不够,体现畲族特征、保持畲族习俗的群众越来越少。特别是城镇化、信息化不断加快,畲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不断淡化、简化、弱化的趋势。宁德电视台没有开设畲族文化专栏,畲族文化传播不力,影响不广,氛围不浓。
(三)投入不多,保护不力
《决定》要求建立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专项基金,市、县两级财政均未建立。由于财政投入不足,导致畲族文化保护不力。古田富达村、福安大林仲氏祠堂部分民族特色文物被盗、损毁。省级文物单位福宁山民会馆是国内唯一跨地区的畲族社会团体,并以此作为族内联谊拓展畲族社交活动的场所,目前仍被几户群众居住占用,无法保护。畲族歌王故里的霞浦溪南白露坑村,大量畲歌古代手抄本、畲族古籍已经被虫蛀的面目全非,大量的手抄歌本处于自生自灭之中。
(四)缺乏人才,传承有限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主要靠人才支撑与传承。1987年普查时全市有畲医100多人,目前仅有30人,部分畲医畲药面临着失传的危险。能编能唱的畲族歌手已不多,能唱畲歌的年轻人更少。福安金斗洋等畲族村,大量劳动力涌入城镇务工,专注练习畲族传统体育项目的人数不多。民族传统工艺传承人年岁已高,年轻人没有充分认识到传统手工艺的社会价值,拜师学艺的人数越来越少。
(五)发展不快,产业滞后
由于扶持畲族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未出台,政府主导、专家和社会参与畲族文化产业保护与发展的工作机制不健全,政府与民间投入不足。我市具有良好的畲族歌舞、建筑、饮食、医药、手工艺等方面优势资源未得到充分利用,畲族文化元素也没有融入闽东亲水游等旅游精品线路,畲族文化产业滞后。
三、几点建议
博大精深的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是我市的一大特色,一大竞争力。抢救、保护、传承和发展畲族文化是一项长期的任务,政府要从大文化发展战略的高度,制定畲族文化发展规划,切实采取有效的措施,进一步促进《决定》的贯彻落实。
(一)加强领导,落实责任
建议市政府成立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领导小组,切实担负起领导、组织、统筹、规划、协调等责任。要按照国务院关于加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的意见中提出的“保护为主,抢救第一,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方针,研究解决畲族文化工作中存在的困难和问题。要强化政府和部门职责,整合社会资源,集聚社会力量,促进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
(二)加大宣传,营造氛围
市政府和相关部门要继续采取有力措施,运用各种宣传形式,多渠道、多层次地宣传畲族文化。建议宁德电视台开设畲族文化专栏并发挥网络等大众传媒宣传作用,拍摄专题片、传承人物系列片,编辑出版有关文史资料弘扬畲族优秀文化,以增强畲族群众自信心和自豪感。要宣传党的民族政策和法律法规,让汉族群众认同并尊重畲族民间民俗文化,让全社会形成关注支持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良好氛围。
(三)加大投入,传承发展
要按照《决定》要求,将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的专项资金列入财政预算,通过政府拨款、社会捐资和接受国内外捐赠等多渠道筹集方式建立专项基金用于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在全市畲族民间传统文化全面普查基础上,制定出保护措施,有计划有重点地对具有历史价值的民族特色祠堂、手抄本、古籍、祖图等濒危的重要文化遗产要进行抢救性保护。对畲族民间传统的优秀项目、绝技等文化要采取有效补助扶持措施,鼓励带徒授艺培养传承人。政府要鼓励表彰对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做出突出贡献的单位和个人。
(四)加强培养,提升质量
畲族语言、歌舞、体育等要从小抓起,从娃娃抓起。学校是传承与发展畲族文化的主阵地,要进一步改善办学条件,加强少数民族教师专门培训。要抓紧建设畲族文化人才培训基地,培养高水平的各类专业人才。通过“走出去、请进来”方式,提升畲族文化、体育、艺术等方面教育质量。宁德市畲族歌舞团等机构,要创作一批反映畲族传统文化与时代相结合的优秀作品,走向舞台,走向银幕,扩大畲族文化的影响力。
(五)加强建设,打响品牌
政府及其部门要出台扶持畲族文化产业的相关政策。拓宽畲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支持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团体对产业投入和对产品的研发,做大做强做优做特畲族文化产业。尽快建设中国畲族博物馆、海峡两岸畲族文化交流中心,打造文化精品工程。充分利用闽东亲水游和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影响力,着手畲族风情旅游规划编制建设,打响畲族生态风情旅游品牌。
宁德市人大常委会
畲族文化保护与发展调研组
2012年6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