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人大网消息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郑新聪市长委托,现就贯彻落实宁德市人大常委会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决定的情况报告如下:
宁德市是我国畲族聚居地区,现有人口18.14万人,占全国畲族人口的四分之一,全省畲族总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市设立一个畲族经济开发区,9个畲族乡,畲族人口占全村人口30%以上的畲族行政村233个。全市有独立设置的民族中学6所(其中普通高中1所、职业高中1所、独立初中4所),独立设置民族小学45所。文化机构有宁德市畲族歌舞团,闽东畲族文物馆、闽东畲族博物馆和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村级文化站38个。
在长期的历史活动过程中畲族人民在创造物质财富的同时,也创造了珍贵的精神财富,他们世代流传下来许多优美的神话、传说、故事、诗歌、音乐、舞蹈、技艺等独具特色的文化遗产,是中华民族文化宝库中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挖掘、保护、传承、发展畲族传统优秀文化,近年来,我市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宁德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关于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的决定》,在挖掘畲族文化宝藏、弘扬民族文化精神、繁荣与发展民族文化事业上做了大量工作,取得明显成效。
一、民族文化工作与成效
各级各部门认真贯彻落实少数民族文化方针政策,以保护为基础,以发展为主线,着力抓好少数民族文化特别是畲族文化的抢救整理、传承发展工作,为少数民族文化的发展繁荣做出了积极贡献。
(一)加强领导,全力抢救和发展畲族文化。近年来,我市高度重视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市委、市政府把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摆上前所未有的高度,列入为民办实事项目,2004年6月成立了以市委书记为第一组长的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领导小组,并制定出台了《关于开展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方案》,对民族文化工作进行全面部署,围绕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近期“八个一”工作目标,工作有条不紊,有序开展。
抢救和整理畲族文化方面。一是下发了《关于做好我市畲族文化重点村的申报和畲族文物普查工作的通知》,把霞浦县白露坑畲族村列为首批“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福安市廉岭畲族村和古田县富达畲族村列为第二批“宁德市畲族文化重点村”,并以政府命名畲族文化重点村的形式,加强了对畲族文化的保护与传承。二是全市文物干部及乡镇文化站人员深入畲族村,认真了解和调查文物的分布情况、历史传承、文化内涵,将具有历史、艺术、科学价值及民族特色的物质文化遗产推荐上报。全市共选出30余处文物保护点或县级文物保护单位,并将其中有重大历史、艺术、科学价值的推荐上报列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三是加强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普查、整理和保护工作,先后组织人员深入200多个重点畲族村搜集畲族文物、文献,收集畲族各姓谱谍60多部、畲族民间信仰古籍70多部,拍摄相关资料照片5万多张,积累文献资料2000多万字,为抢救保护与发展畲文化提供了大量翔实的第一手基础性资料。
传承和发展畲族文化方面。一是制作DVD光盘,全面系统地保存、介绍、传承、弘扬畲族文化,光盘内容分闽东畲历史文化、畲乡名胜、服饰、歌言、婚礼、祠堂、民间信仰等八个专题,拍摄素材达40多盘,总时长达16个多小时。二是编写《闽东畲族文化全书》,由民族出版社于2009年2月出版。该套丛书共13卷(总计12册),字数达800余万,分为《现代文明卷》、《乡村卷》、《语言卷》、《歌言卷》、《民间故事卷》、《民俗卷》、《服饰卷》、《工艺美术卷》、《体育卷》、《音乐卷》、《医药卷》、《民间信仰卷》、《谱牒、祠堂卷》、《文物卷》。这套丛书中所涉及到的内容,绝大部分都属于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是我市研究畲族文化的最新成果,是对我市畲族的物质文化与非物质文化研究的整体性总结。三是培养了一批畲族文学作者。畲族作家雷德和自1973年发表小说处女作《贴心》始,三十多年来先后在《青年作家》、《民族文学》、《福建文学》等刊物上发表中短篇小说近百篇。蓝兴发作品散文《畲山春》于1985年获得中国作协第二届全国少数民族优秀文学作品奖。畲族戏剧文学作家钟孟恭主要剧作有:话剧《三个秀英》(1964年获省群艺创作奖)、戏曲《小包断案》、《“好汉”吃了眼前亏》(1981年分别获得福建省现代戏会演创作二等奖、三等奖)等。四是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传承人申报工作取得可喜成果。畲族小说歌、畲族民歌、歌会(瑞云四月八)、畲族银饰锻制技艺等4项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和扩展名录;闽东畲族婚俗、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等9项被列入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闽东畲族乌饭制作技艺、畲医畲药等18项畲族非物质文化被宁德市政府列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作名录项目。国家级畲族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雷美凤、蓝兴发;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雷国胜、钟昌尧等10人;市级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代表性传承人有雷志华、兰承武等31人。
(二)健全机构,构建传承和发展畲族文化的平台。我市十分重视畲族文化基础设施建设,建立了宁德市畲族歌舞团、闽东畲族文物馆、闽东畲族博物馆和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成立了畲族文化研究协会。畲族宫协会,积极有效地开展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
1、加强畲族基层文化设施建设,全市9个畲族乡全部建立了乡镇综合文化站;恢复建设6个畲族村级公办文化站,现已完成蕉城猴盾、霞浦南塘、福鼎双华文化站建设,霞浦青福文化站主体已建3层;建成福鼎双华、霞浦白露坑博物馆村级畲族博物馆;建立畲族文化展览馆,宁德市民族中学、福鼎民族中学及福安溪塔、铁湖、福鼎赤溪等民族村都建立展览馆。
2、建立闽东畲族文物馆。畲族文物馆于是2004年月10月开工建设,在主体建筑落成后,随即投入力量着手展厅的室内设计装修和馆藏文物的征集工作,通过开展“进百村、入千户、系万人”的征集活动,征集到有代表性的畲族重点文物600多件。2007年底完成布展工作,2008年1月正式对外展出。现闽东畲族文物馆被国家民族博物馆列为畲族分馆,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爱国主义教育基地,被我市列为青少年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
3、组建宁德畲族歌舞团。畲族的音乐、舞蹈在曲调、节奏、旋律等方面都丰富多彩,并具有鲜明的民族风格。畲族群众性的传统舞蹈多已失传,要挖掘、整理、弘扬、发展,就必须有一支专业的畲族文化演出队伍。于1988年组建的畲族歌舞团,是全国唯一以畲族命名的民族歌舞团体,是展示弘扬畲族文化的一个重要平台。
4、建成闽东畲革命纪念馆。闽东畲族地区是福建重点老区根据地。70%的村庄是老苏区。为了新中国的诞生,全区有5000多名畲族优秀儿女献出了宝贵的生命,留下了许多可歌可泣的动人事迹。为了缅怀先烈、教育后代,更好地收存散落在民间的畲族革命文物,我市于1989年建成了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
5、成立畲族文化研究机构。我市畲族文化研究会于1986年成立,现有会员100多人,每两年召开一次畲族文化研究和畲族文化学术讨论会。2005年、2006年又分别成立了宁德市畲族研究会和中华畲族协会,加强畲族文化研究。近几年来我市以畲族文化研究为向导,以畲族歌舞团为骨干,以畲族文化艺术活动为契机,挖掘、整理、创作了畲族音乐舞蹈100多个,完成了8个畲族民间舞蹈集成卷、畲族民间乐器集成卷,创作了大量反映畲族传统和现实生活的各类作品,搜集整理了民间口头文化作品600万字。
(三)发展民俗文化,举办各类民族传统节日活动。农历二月二、三月三、四月八、九月九等是畲族重要的传统节日。历史上,每逢畲族传统节日,各地畲族群众都会自发举办歌会,十里八乡畲族群众聚集在一起盘歌,歌唱新生活,表达对各民族共同团结进步。共同繁荣发展的向往和追求。为保护和弘扬这一传统优秀文化。近年来畲族歌会在闽东乡村开展十分普遍,已成为我省少数民族文化的一大亮点。目前宁德畲族原生态民歌双音、小说歌、瑞云“四月八”已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宁德畲族“三月三”节俗、霞浦畲族小说歌、福建畲民歌(宁德畲族二声部山歌“双音”、宁德闽东畲族歌言)、福鼎双华畲族二月二歌会等已列为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安市民宗局已连续举办十七届县级“三月三”畲族歌会,宁德市民宗局也连续举办了六届市级“三月三”畲族歌会。今年福建省首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在我市成功举办,得到社会各界高度赞誉,取得良好社会效果。
(四)加强两岸上少数民族文化交流。宁德与台湾隔水相望,地缘相近、血缘相亲,加强海峡两岸少数民族交流合作,增进两岸少数民族相互了解和相互沟通,对促进祖国和平统一,推动构建环三都区域对台交流合作平台,保护和弘扬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具有十分重要意义。在多年两岸少数民族民间交往的基础上,2010年6月举办的海峡两岸少数民族联谊交流会和今年举办的福建省首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我们邀请了台湾盘、蓝、雷、钟姓氏宗亲代表参加。各级相关部门严格按照中央和省里的部署,以高度负责的态度,认真谋划,精心组织,两岸少数民族文化交流活动取得较好的成果。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畲族传统文化出现减弱趋势。随着城镇化、信息化的不断加快,畲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出现不断淡化、简化、弱化的趋势。在交通方便的畲村,民族服装已经很难看到,畲族青年婚礼普遍穿婚纱,原有的畲族服饰渐渐不流行,若无改良和补救措施,畲族服饰就会逐步消失。健在的能编能唱的畲族歌手已为数不多,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会唱畲歌。畲族音乐若还箍在“原汁原味”的特色上,将无法使畲族文艺推陈出新,也就失去发展动力。迁入城镇的年轻一代大多数已不会讲畲语,下一代正面临着畲语消失的危机。
(二)畲族医药、武术、手工艺面临失传的边缘。1987年普查时全市有畲医100多人,目前健在的已不到30人,蕉城区原有畲医30多人,目前只有3人。大部分畲医因年岁高迈而过世,部分畲药已失传或即将失传。畲族武术主要集中的金斗洋等几个村,现在大量年轻人涌入城镇务工,专注练习畲族武术的人数已经不多了。手工艺传承面临的情况也十分严峻,目前都是60岁以上高龄了。此外,由于畲村相对规模小、偏僻,财力有限等原因,绝大多数畲村祠堂等历史遗存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失修情况。
(三)民族文化产业发展机制没有形成。由于目前我市畲族文化建设和发展全部依靠政府投入,政策与体制不畅,资金与人才缺乏,满足不了当前文化事业发展的需要,成为民族文化产业发展的瓶颈。如我市具有良好的畲族医药(包括药酒)、竹编斗笠、工艺美术、服饰等方面资源优势,但至今没有形成产业化经营模式,没有真正将民族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
三、下一步工作打算
(一)大力宣传畲族文化保护的重要性与必要性。畲族文化其民族性与大众性的特质,使她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血脉相通。在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客观形势下,保护畲族文化更有强烈的现实意义。她是传承中华文明、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需要;也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经济社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举措。各级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增强宣传畲族文化保护的意识,充分利用报纸、广播、电视等媒体渠道,拓展舆论空间,营造保护畲族文化的氛围。
(二)举办畲族文化艺术节,弘扬畲族传统优秀文化。我市从二十世纪八十年代以来,每学年—5年举办一次中型或大型的跨省区的畲族文化艺术节。举办畲族文化活动不仅丰富了人民群众的文化生活,也推动了畲族文化的广泛交流使畲族的文化艺术不断得到弘扬和发展。我们将积极创造条件支持举办各类畲族文化活动,并不断提升“三月三”畲族文化节的档次、品位,把地方性的节庆办成在全国有影响的民族风情旅游节,使之成为闽东畲族文化的有效载体,增强宁德旅游对广大游客的吸引力。
(三)打造民族文化精品工程。十二五期间我市重点抓好中国畲族博物馆、中华畲族宫、福安市畲族文化节交流中心、霞浦县畲族风情园、福鼎市畲族文化展示中心、7项文化精品工程建设,使之成为展示、弘扬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和平台。中国畲族博物馆筹建工作已纳入市委市政府文化工作方案,2012年4月25日,中共宁德市委办公室、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关于印发《推动文化大发展大繁荣重要举措分工方案》的通知(宁委办[2012]36号),明确由宁德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牵头建设中国畲博物馆等公共文化设施,要求有关单位精心组织,认真抓好项目的落实;中华畲族宫由市民宗局牵头,在1995年建宫规划设计图的基础上,结合新时期旅游、文化展示、民俗活动等需求,着手调整规划,不断充实丰富畲族宫内涵;福安畲族文化交流中心、霞浦县畲族风情园、福鼎市畲族文化展示中心三项文化设施皆列入当地政府民生工程项目,年内可完成场地“三通一平”,力争十二五末建设完成。
(四)积极扶持民族文化产业。一是加大人才培养力度,进一步加强畲族文化的保护力度,依托艺术院校加强演出、经纪人才的培养,繁荣发展以畲族文化为主题的演展产业。二是进一步拓宽畲族文化产业发展的投融资渠道,更多地吸引银行信贷资金和引导社会资金注入,本着“谁投资,谁所有,谁受益”的原则,动员社会力量鼓励企业、个人、社会各界对畲族文化产业的投入。重点支持做大做强畲族银器、根雕、竹制品、畲族文化旅游产业。三是以畲族古建筑文化为重点,打造畲族旅游文化品牌。充分利用“闽东亲水游线路”和“宁德世界地质公园”的影响力,将畲族文化融入闽东自然山水,有重点地在宁德市主要旅游线路沿线建立畲族文化旅游点,加快中华畲族宫、蕉城区上金贝景区、福鼎方家山畲族民俗村、福安溪塔民俗村、霞浦溪南白露坑半月里民俗村、古田富达畲族村6个旅游点建设,结合附近的旅游线路进行连动开发,形成畲族风情旅游景点。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