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四次会议

关于我市水利改革与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宁德网更新时间:2012-6-30 18:47:53

  宁德人大网消息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监督工作计划,为做好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水利改革与发展情况的准备工作,由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兰兴贵为组长、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于5月28至30日实地察看了福鼎市的龟墩水库、盾阳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沙埕村饮水安全工程和柘荣县的龙溪水库、乌岩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岭边亭村饮水安全工程、赛江流域二期柘荣河洋段防洪工程等。调研组听取了福鼎市、柘荣县政府水利发展与改革情况汇报,并与有关部门领导进行了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1年以来主要工作情况

  (一)认真学习,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号文件

  2011年中央、省委1号文件出台后,市委、市政府多次召开会议组织传达、学习、贯彻。2011年6月10日市委、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水利改革发展的实施意见》,对我市今后一段时期水利改革与发展做出全面具体的部署,特别是在加大水利投入和加强基层水利队伍建设方面进行了具体化。逐级下达了水利建设目标责任书,并成立联合监督检查工作领导小组加强督促落实。全市各县(市、区)也都相继出台了《关于切实加快水利发展改革的实施意见》。福鼎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多次专题研究水利工作,提出切实可行的工作方案和配套措施,明确逐步恢复水利工作站,重点水利乡镇配备编制2-3人,一般水利乡镇1人。柘荣县委、县政府多次召开会议部署水利工作,在人员、经费等方面给予保障,给予县防汛办增加行政编制2名,给予县水利局配备副科级总工程师1名,大的乡镇配备水利技术人员2-3名,小的乡镇1名。

  (二)把握机遇,持续推进民生水利项目建设

  各级政府坚持以人为本,高度重视民生水利。去年以来,相继规划和实施了一批德政工程、民心工程。

  1、积极实施病险水库和海堤除险加固工程。两年全市共安排65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现已完成工程量50%以上。安排27条42.5公里海堤除险加固工程,其中16条在加紧建设,11条开展前期工作。福鼎市2011年国家重点小(一)型8座病险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已基本完工,2012年重点小(二)型4座已开工建设。每年还安排200万元用于20座小山塘除险加固工程,开创全市先河。每年投入100万元完成47座水库安全鉴定工作。福鼎市列入新一轮海堤除险加固项目有5条5.7公里,总投资2100,财政配套880万元,目前已全面进场施工。柘荣县今年完成柯岭、后垅两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明年6月份前完成坑里、官安两座小(二)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

  2、全面推进农村饮水安全工程。两年全市共实施65.5万人的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其中2011年35.5万人的建设任务已完成,2012年30万人的工程建设即将动工。福鼎市2011年实施沙埕、龙安等8个乡镇7万多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3000多万元。柘荣县2011年实施城郊乡、富溪镇等三个乡镇8290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总投资376.3万元。2012年实施4个乡23223人的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目前已完成土建招投标,是全市进度最快的。柘荣县还积极引导各村组建用水户协会,建立规则制度,落实管护主体,强化水源保护和水质监测,确保工程长期持续发挥效益。如岭边亭村的管护人员由六大员兼任,收取水费每吨1元。

  3、大力兴修农田水利和防洪工程。冬春水利及水毁修复工程全面完成。古田、屏南、寿宁三个县的小型农田水利建设重点县建设进展顺利。福鼎市全面完成2011年—2012年度冬春水利建设任务,总投资5094万元,新增灌溉面积400亩,改善灌溉面积3000亩,投资120万元,完成水利水毁工程集中整治。柘荣富溪防洪清淤工程新建防洪堤2530米,清淤河道3000米,已动工建设,计划于年底前完成。赛江流域二期防洪工程柘荣段9.87公里,总投资7965万元,作为全省重大水利集中开工项目,已在3月31日开工。

  4、不断推进水土流失治理工程。2011年水利部门全面完成9.28万亩的水土流失治理工程建设任务。福鼎市完成以小流域为单元的水土流失综合治理面积5025亩,编制完成城乡绿化一体化“四绿”工程水土保持实施方案,完成水土流失治理面积3100亩。柘荣县2012年石山溪小流域水土流失整合治理项目面积10110亩,6月份开工,预计11月份完成。

  5、积极开展重点项目前期工作。全市各级政府及水利部门把握机遇、超前谋划,围绕环三都澳区域发展战略,“十二五”期间规划城乡防洪减灾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民生水利工程等三大方面项目,总投资规模达92.9亿元(不含围垦项目)。福鼎市 “十二五”期间全面实施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村饮水安全工程等八大工程,总投资15亿元。加快影响福鼎市水利发展全局的预备重点项目的前期工作,完成了《福鼎市病险水库海堤除险加固方案》和《福鼎市水资源配置暨东南沿海供水初步规划》的编制。大力推进管阳溪流域引水工程和百步溪引水工程的规划论证工作。柘荣县规划储备了一批对经济社会发展和民生改善有重大影响的骨干水利项目,“十二五”期间规划建设赛江流域柘荣段防洪工程、溪门里水库工程、农村安全饮水工程、小型农田水利工程等项目,总投资5.54亿元。柘荣县2011年拨款200万元全额用于水利项目前期工作。

  (三)依法行政,不断提高兴水治水综合能力

  全市水利部门结合“世界水日”、“中国水周”,开展宣传,增强全民节水意识和水法制观念。认真按照有关规定,依法治水、依法行政,加强涉水事项的日常监督管理。规范了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取水许可审批管理。定期开展主要供水水源地和重要功能区的水质检测,加强了金涵水库等重要水源地的保护监管。依法依规征收使用水利规费,市政府落实市人大的审议意见,2012年起将水资源费全额返还用于水利建设。福鼎市加大水资源费征收力度,2011年以来已征收入库240万元。严把开发建设项目水土保持方案审批关,共审批方案6个,依法征收水土保持补偿费49.5万元。加大执法力度,共巡查80车次,出动人员160人次,查处案件15起,发放责令停止违法行为通知书10份。柘荣县整合现有水行政执法资源,开展巡查80车次,出动人员220人次,有效遏制了违法行为。做好水资源费和水土保持规费征收工作,做到足额征收,确保各项规费按时入库。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和问题

  1、水利基础设施依然薄弱。从总体上看,我市防灾抗灾基础设施还很薄弱,城乡防洪标准还比较低,特别是乡镇一级防洪工程建设严重滞后;农田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欠账多;随着环三战略的实施,现有的水源、供水规模无法满足用水需求,区域性特别是沿海地区水供需矛盾十分突出,一大批跨流域引水工程亟待上马建设;全市还有93座小(二)型水库没有列入中央、省补助项目,有将近100公里海堤需要加固,目前国家按造价的40%补助,省里只配套补助10万元,地方实施困难。

  2、地方财力困难投入不足。各级政府虽然通过积极争取上级补助、充分挖掘自身财力、广泛筹集社会资金,逐年加大了投资力度,但建设资金仍有较大缺口。1号文件要求土地出让收益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但我市本身财力不足,这两年遇上国家对房地产调控力度加大,公共财政更加显得有心无力,有的地方甚至连水利规费也不能足额用于水利建设。一些大型项目前期经费较少,一些地方配套资金不足,影响项目策划和部分项目按序时进度开工建设。农田水利建设的大量资金集中用于大型灌区骨干工程及中小型灌区干支渠工程的建设,农田水利“最后一公里”的建设管理问题没有根本解决。

  3、项目建设后续管理没有跟上。水利基础设施,尤其是农村饮水安全工程、水库除险加固工程、农田水利设施的重建轻管现象比较普遍。与兴建时的大张旗鼓、轰轰烈烈、投入大量人力、物力、财力相比,后续的管理十分薄弱。不少水利项目建成后管理体制没有理顺,产权归属不明确,国家、集体、受益户三者的职责和义务没有明确界定,工程建、管、用脱节,缺乏切实有效的机制加以监管,出现用而不管、维护不力的局面,容易导致“一年建、二年荒、三年废”的后果。后续管理中群众性组织作用有限,新的运行管理机制亟待探索。

  4、基层水利队伍建设亟待加强。一是市、县水利部门行政编制少,绝大多数人员为事业身份。事业站室无行政职能,难以履行依法行政、依法治水、依法管水的行政职责。部分县市水利执法队伍还未能参公;二是因受政策性入编难、专业技术人员招考难等原因影响,水利队伍面临专业技术人员少,年龄结构老化、青黄不接的困境;三是乡镇水利站被撤销并入农业服务中心,造成乡镇专业技术人员流失,农村水利服务水平普遍下降,无法满足日益增多的水利依法行政与建管工作需要;四是基层水利工作待遇不高,工资低,任务又十分繁重,经常需要跋山涉水,条件艰苦。学历高的水利专业毕业生不想来,现有人才难以留住。柘荣县9个乡镇中,有4个乡镇没有水利专业技术人员。

  三、几点建议

  1、继续加大资金投入力度。一是加大公共财政对水利的投入。切实把从土地出让收益中提取10%用于农田水利建设的要求落到实处。完善水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严格依法征收、使用和管理水利规费。切实加大水利项目前期工作经费,建议市里参照省里做法成立重大水利项目建设周转资金;二是加强对水利建设的金融支持。要研究运用国家相关政策,引导、鼓励农业银行、农商银行、邮储银行、农开行等银行业金融机构进一步增加水利建设的信贷资金;三是研究制定吸引农民资金以及社会资金投入水利建设的政策措施,进一步完善“一事一议”筹资筹劳制度,规范和加大奖补程序和力度,充分调动农民兴修农田水利的积极性。

  2、建立健全小水利项目管护机制。要着力建立健全小水利项目建后管护机制,确保项目持久发挥效益。一是明晰产权主体。小水利项目建成并通过验收后,按照“谁投资、谁所有”的原则,及时将渠道、小山塘等项目资产的产权划归村、农民或农民用水户协会,明晰产权主体;二是明确管护职责。按照“谁受益、谁管理”的原则,明确管护主体。在此基础上,制定项目资产建后管理制度,将管护内容、管护办法、管护责任等落实给各受益主体,确定责任人;三是强化考核奖惩。项目所在乡镇与村、农民用水户协会签订水费征收目标责任书和水利工程管理目标任务书,将村、农民用水户协会的工作经费奖励与水费征收情况挂钩,年终进行村、农民用水户协会水利工程管护情况考评;四是落实管护经费。从收取的水费和资产出租收入中提取建立水利工程管护基金,专项用于工程管护。

  3、大力加强水利队伍建设。高素质的水利人才队伍,是适应日益繁重艰巨的水利改革发展任务的需要。建议市、县(区)政府加大协调力度,按照先重点后一般的原则,逐步恢复设立乡镇水利工作机构,核定必要的人员编制,配备专业水利技术人员,经费纳入财政预算,提高基层水利服务能力。建议各县(市)将水政执法队伍由自收自支转为全额拨款,并力争把尚未参公的水政执法队伍列为参公单位,解决水利执法队伍必要的办公场所和执法装备。建议加快市防汛抗旱指挥中心建设,满足我市防汛工作需要。

  4、强化饮用水源地环境保护和河道采砂管理。建议水利、林业、农业、环保等部门要各负其责、齐抓共管,做好饮用水源地的水土流失治理、生态林保护、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工业污染治理、污水垃圾整治等工作,确保饮用水源地环境良好、水质安全。建议各相关县(市、区)制定河道采砂规划,明确可采区、限采区、禁采区,并采取市场化运作方式,对规划好的采砂点进行挂牌拍卖,实行有偿开采,规范管理。对非法河道采砂行为,各相关部门要加强协作,联合部门力量予以严厉打击。

  宁德市人大常委会水利改革与发展情况调研组

  2012年6月27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