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十五次会议

关于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农业产业化发展…文章来源:宁德人大网更新时间:2013-11-22 18:08:54

  
  宁德人大网消息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监督工作计划,为做好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蓝兴贵带领部分市人大常委会委员和市人大代表组成调研组,于9月23日至26日到古田县、福安市、柘荣县开展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调研组一行实地察看了古田卓洋乡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菌业研究院、福泉鑫食用菌专业合作社、福安溪柄镇楼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福建隽永天香茶业有限公司、千氏茗茶业有限公司、柘荣乍洋乡石山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福建三本农业高科有限公司、益智源农业综合开发有限公司,听取了当地政府关于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的汇报,并与有关部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和种养大户代表进行了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1年以来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农业产业化是现代农业发展的方向,2011年以来,全市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以工业化理念抓农业产业化,跳出农业发展农业,围绕建设“六新大宁德”、实现“2324”的目标,以市场为导向,以培育壮大龙头企业和提高农民组织化程度为抓手,以建设规模化、标准化生产基地为基础,按照区域化布局、特色化开发、产业化推进、园区化承载、品牌化营销的发展思路,不断加大扶持引导力度,全市农业产业化经营步入持续快速健康发展的黄金时期。

  1、主导产业日趋明显。2012年全市农林牧渔业总产值为347.5亿元,其中茶叶、食用菌、水产三大主导产业产值占61.09%。茶产业通过不断加大茶叶改植换种和更新复壮力度,扩大茶叶种植规模,区域化、集约化水平不断提高,红茶、白茶呈现快速增长。2012年全市实有茶园面积94.95万亩,茶叶产量7.58万吨,其中红茶产量1.55万吨,增长10.2%;白茶产量0.59万吨,增长22.5%。今年1-3季度茶叶产量6.65万吨,增长8.3%。其中红茶产量1.50万吨,增长42.8%;白茶产量0.61万吨,增长24.9%;食用菌产业通过调整结构,不断研发替代原料和菌草生产技术,大力推进工厂化规模生产。2012年全市食用菌鲜菇产量87.78万吨,增长4.66万吨。今年1-3季度产量52.15万吨,增长490吨(第四季度产量最高)。全市渔业生产在海洋捕捞控制零增长的形势下,通过积极调整养殖结构,大力引进名优养殖品种和先进养殖技术。2012年水产品产量73.21万吨,增长5.4%,其中海水产品产量69.33万吨,增长5.1%;淡水产品产量3.88万吨,增长10.8%。今年1-3季度水产品产量54.22万吨,增长6.5%。

  2、龙头企业不断壮大。今年1-6月,我市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增势强劲,经济效益好于往年。一是产值超过百亿元。1-6月份,全市244家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其中国家级2家、省级33家)实现总产值147.74亿元,增长27.0%;实现销售收入140.85亿元,增长28.3%;上缴税金1.95亿元,增长35.6%;半年产值超亿元的有37家,其中超5亿元的有3家。二是产品质量不断提升。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中获得“ISO”和“HACCP”国际质量认证的企业分别有71家和19家。获得“有机食品”、“绿色食品”和“无公害食品”标志认证的企业分别有49家、50家和50家。三是实现出口创汇同比增长近五成。市级以上龙头企业产品辐射到国外的有46家,跨省区的企业有160家,以本省为主的38家。1-6月份实现出口创汇3.72亿美元,同比增长45.1%。四是龙头企业带动能力不断增强。上半年,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通过各种方式带动农户60.17万户,其中通过订单联系的农户16.88万户。种植面积113.61万亩、牲畜饲养量45.40万头、水产养殖面积12.22万亩。农户从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得到的收入达到42.07亿元,比上年增长29.3%。福安隽永天香茶业公司拥有1000亩有机茶生产基地、7000亩无公害生产协作基地,通过“公司+基地+农户”和“公司+合作社+农户”模式,带动茶园面积26000亩,直接带动13000户农民、间接带动8500户农民,增加每户农民收入8300多元,并安排350名农民就业。五是三大主导产业加快农业产业化推进。在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19个主营项目中,经营茶叶、水产品和食用菌产加销一体化的三大特色产业分别为88家、43家和23家,占63.1%;带动农户43.61万户,占72.5%;农户得到收入34.41亿元,占81.8%,平均每户获得收入7892元。三大特色产业实现产值102.15亿元,占全部龙头企业产值的69.1%。

  3、农民专业合作社蓬勃发展。截止目前,全市经工商登记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达到3560家,成员出资总额143.07亿元,两项均位居全省首位。合作社的发展各有特色,为促进农民增收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例如,古田福泉鑫食用菌专业合作社采用“公司+合作社+农户”的形式,让农户以土地和资金入股,分享利益。古田晟农食用菌合作社成功研究Tr03、Tr23、TR-B3、TR-B5等系列新的菌株,2012年2月国家知识产权局受理了该社“一种银耳菌种培养方法”专利申请,合作社成员人均收入比合作社所在地人均收入高78.49 %。该社还成立了党支部,让党员在农村新型组织中发挥先锋模范作用。福安市一家公司和四家合作社于今年10月16日联手成立我市首家农民合作社联社(福安市秀洋种植专业合作社联合社),将原来的单一农业,发展为集种植、养殖、加工、销售为一体的多样产业,初步完成了产业化、规模化的升级。霞浦县鑫联海带合作社由霞浦诚商智光海带加工厂等10家海带专业生产厂家和500多户养殖户及四川省成都市4个海带经销商联合组成,在沙江、白鹭、七星等海区建立了海带养殖基地,带动养殖户6000多户,年生产加工海带产品2万多吨,产值1.3亿多元。福鼎市绿源蚕豆专业合作社以“滚动式发展”为建社理念,实现“社员滚动增加、股金滚动增多、服务面滚动扩大”,社员由前年的117名增加到去年的246名,股金以原来的每股1000元增值到1500元,服务面由蚕豆产供销扩展到订单玉米、甘薯、小南瓜、无公害大米、店下米酒等,通过统购统销每亩节约成本50元、产品收益提高75元,病虫害防治节约110元,通过一年的运作,社员人均增收2180元。

  4、政府扶持力度不断加大。市政府出台了《关于加快推进现代农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关于进一步促进茶产业发展的通知》、《关于支持和促进海洋经济发展九条措施的通知》、《关于进一步加快林下经济发展的通知》等一系列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政策,大力推进了“茶乡、菌都、药城、果竹与水产大市”建设。一是市财政从今年起连续三年统筹安排600万元,用于扶持全市11个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建设,各县(市、区)也多渠道筹措资金,加大投入力度,截止9月底,已投入示范园区资金2.296亿元、占年度投资计划129.2%,流转土地11444亩、占计划数96.9%,建立钢架大棚面积4470亩、占年度计划 103.1%,种植作物面积6817亩、占总面积58.5%,引进新品种344个,实现产值2.22亿元,带动农民增收2760.4万元(工资性收入)。柘荣县石山洋千亩高优农业示范园区,已投入资金2730万元,流转土地1050亩,并预留100亩作为农产品深加工用地,完成种植葡萄和猕猴桃430亩、高优水蜜桃100亩、铁皮石斛80亩、鄂西红豆育苗2万株,其中葡萄等水果将交由周边农民管理,公司负责技术指导、病虫害防治、成品收购等,这对于带动周边农民增收是一个很好的模式;二是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用于山地农业开发示范基地建设,截止10月15日,各县(市、区)已投入山地农牧业资金4.32亿元,建立214个开发示范点,新增山地设施面积3.5万亩,引进推广新品种197个、新技术99个;三是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用于林下经济发展补助,大力发展林药、花卉苗木、林菌、林禽、林下产品加工和森林旅游等特色产业,力争到2015年林下经济规模达到100万亩,产值45亿元,实现农民林下经济收入年均增长17%,人均增收1000元以上;四是市财政每年安排500万元茶产业专项资金,每年已带动社会资本近亿元投入茶产业中。每年安排1000万元专项资金用于现代渔业研发、试验、示范推广、重点龙头企业奖励。每年安排100万元用于扶持设施食用菌温控菇棚(房)建设。2013年至2017年每年安排200万元用于扶持丰产竹林示范基地和竹山便道建设。此外,在用地用电和金融保险方面,市政府也给予了优惠政策。各县也不断加大促进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力度。古田县出台了促进食用菌产业转型升级九条意见,安排1000万元扶持食用菌产业。古田县还推出“助保贷”,搭建了企业、政府和银行的三方合作平台,发挥政府资金的杠杆放大作用,帮助食用菌企业解决融资难题。福安市连续多年安排1000万元扶持茶产业发展。柘荣县出台了进一步扶持山地农业开发的实施意见,安排550万元,采取以奖代补的形式,重点抓好11个山地农业示范基地建设。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1、大部分龙头企业规模偏小,总体实力不强。龙头企业是“千家万户”农民与大市场相联接的桥梁和纽带,龙头企业的规模状况直接影响乃至决定着农户走向市场的广度和深度。目前,我市多数龙头企业没有摆脱“小、散、低、弱”状态。一是大部分龙头企业经营规模小,经济实力弱。我市龙头企业尤其是国家级和省级龙头企业数量偏少,竞争力和带动能力较弱。去年,全市龙头企业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50家、其中超10亿元的2家,位于我省中游水平。但与先进地区相比差距不小。从整体规模上比,山东省去年销售收入超亿元的龙头企业达到2170家,平均每个地级市达到127家。从单个企业上比,雨润、双汇、伊利、蒙牛去年销售收入达1061亿元、397亿元、419亿元、360亿元。二是大部分龙头企业设备不先进、技术含量不高。目前全市无“ISO”和“HACCP”等任何国际质量认证的龙头企业超过总数的60%。技术装备上与本省的先进企业相比,我们差距十分明显。福建超大现代农业集团以蔬果类生鲜农产品规模化生产为产业核心,形成完整产业链,并成立了生物工程研发中心、有机肥料研发中心、农药研发中心等十多个科研部门,2013年“超大”以213.75亿元的品牌价值位列全国第81名。

  2、农企利益联结不紧密,形式有待完善。完善的利益机制是农业产业化持续发展的内在动力。龙头企业在带动农户进入市场的产业化组织形式中,肩负着双重责任,既要保证企业自身利益的实现,又要能够带动农户,并让利于农。但目前我市大多数龙头企业与农户之间的利益关系不紧密、不稳定,利益纠纷时有发生。一方面,龙头企业扶持生产的机制不健全,不能自觉地为生产环节提供资金、技术等各项服务,没有建立一种让生产者有利可图,经营者利益合理分配的制度,不能自觉地让利于农;另一方面,龙头企业与农户双方没有结成风险共担、利益共享、互助协作、联动发展的关系。目前订单联系农户数仅占带动农户数的28%,因而不能形成长久的互惠互利合作关系,农户很难分享到农产品加工增值的好处和流通环节的商业利润。

  3、多数农民专业合作社仍处在发展的初期阶段。一是发展水平有待进一步提高。合作社发展规模不大、自身实力不强,服务功能较弱、覆盖面小、带动力还不强;合作层次不高,大多数合作社主要提供信息、技术、培训或农产品销售中介等初级层次的服务;各县域之间、各产业之间发展也不够平衡。二是内部运作机制不够健全。不少合作社存在组织不够健全、财务制度不够规范、品牌经营意识缺乏、市场信息不畅通、服务功能较弱等问题,民主管理不够,股权设置、资产积累、风险保障、表决权限、盈余分配等不够完善、规范。去年有按交易量(额)返还盈余的合作社263家,只占总数的7%。三是管理人才缺乏。合作社的经营管理者主要是农民,管理人才短缺问题比较突出,多数缺乏现代企业管理、现代农业科技等知识,适应国内外市场竞争的能力不强;合作社带头人中,懂技术、会管理、善营销的复合型人才比较缺乏,制约了农民专业合作社的创新和发展。

  4、农业产业风险大,融资渠道不畅。农业生产和原料收购季节性明显,资金需求量大而集中,企业和合作社普遍受到资金不足周转困难的影响。农业产业的产出水平很大一部分取决于投入的资本。资金支持不力是制约我市农业产业化的突出问题。金融支持是产业化发展的主要资本来源,当前产业化金融支持的力度较低,其主要原因:一是农产品加工业自身的弱质性和脆弱性。弱质性表现为农产品需求弹性较低,加之产品深加工力度不够,抗市场风险能力较弱。脆弱性表现为农业基础设施建设落后,科技含量低,容易受到自然灾害等因素的影响。因此,商业银行出于利益和资金安全角度考虑,在贷款发放方面非常慎重。二是企业和合作社缺乏有效抵押物。农业贷款风险大,金融机构要求产权抵押贷款,而企业的土地是租来的,种养产品又无法抵押,导致贷款困难。

  5、农业产业链条短,农产品价格波动大。产业链条的长短,决定着农产品转化增值的大小。从调查情况看,多数农产品的产业链条短,仍然停留在原料销售上,只有一个“链条节”,即使加工,也只是简单的初级加工或粗加工,农产品附加值低。流通上是各自为政、小打小闹式营销。这些会导致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农民收入不稳定,持续增收困难。这几年我市这方面的经验和教训都有。例如,太子参去年最高价达到了每斤100多元,一些企业和个人的种植规模就盲目扩大,加上今年产量又高,导致今年太子参价格暴跌,低的时候每斤只有18元。前些年我市网箱养殖的大黄鱼最高价达到每斤40元(每条8两左右),利润较高导致养殖规模迅速扩大,后来跌到最低不到10元,这几年通过发展大黄鱼加工业,目前价格稳定在18元左右,养殖户有一定的利润。当前我市大力发展食用菌规模化、工厂化生产,成本较高,所产的海鲜菇、杏鲍菇、金针菇等主要是鲜品上市,目前市场价格较好,但消费市场主要在上海、深圳等大城市,一旦当地周边县或郊区有大的资本投入,掌握了技术,拥有了用地用电等优惠政策,也大规模发展食用菌工厂化生产,我市的食用菌产业容易受到冲击,价格可能会有大的波动,将对企业和菇农的收入有较大影响。

  6、扶持政策还有空间。一是相关文件的出台。为加快发展农业产业化经营,做大做强龙头企业,2010年省政府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若干意见》,2012年又出台了《关于贯彻落实国务院支持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实施意见》,厦门、漳州、莆田、南平等地也都出台了相关文件。截至今年9月底,我市还没出台相关文件。二是相关经费的安排。2008年宁德市人大常委会通过了《宁德市人大常委会关于促进食用菌产业可持续发展的决议》,从2009年起,市财政每年投入食用菌专项经费100万元以上并列入预算,用于食用菌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的创新、示范与推广,食用菌新品种引进、驯化、示范与推广,扶持食用菌菌种生产、基地建设和食用菌龙头企业建设以及食用菌专业合作社建设等。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现代农业的发展,将食用菌产业作为重要产业加以扶持,2013年、2015年、2017年、2020年食用菌产值指标将分别达到47亿元、56亿元、65亿元、77亿元,大约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13%,是茶业产值的1.3倍,是渔业产值的30%。市财政每年将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扶持设施食用菌温控菇棚(房)建设。据了解,用于扶持设施食用菌温控菇棚(房)建设的100万元,就是原先的100万元,这将导致菌种科研、产品深加工、品牌宣传等其他方面没有经费。根据市政府《关于进一步实施商标品牌战略的若干意见》,我市对被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的工业类企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而对被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业类企业(协会)一次性奖励60万元,两者补助标准差异较大。

  三、几点建议

  1、扶优扶大扶强具有地方特色的龙头企业。要把龙头企业作为加快农业产业化发展的第一引擎,按照“扶优、扶大、扶强”的原则和“抓龙头、铸链条、建集群 ”的思路,坚持引进和培育并重,积极发展龙头企业集群,增强辐射带动能力。一是加大涉农产业招商引资力度。重点围绕我市主导和特色产业,积极引进国内外知名龙头企业落户我市,从事农产品生产和加工,或以参股、控股、买断等方式,联合、兼并、重组市内企业。政府要搭建平台,引导市内龙头企业与国内外大企业开展多种形式的合作。二是大力培育本土龙头企业。对那些符合国家、省产业扶持政策、市场潜力大、带动能力强、发展前景好的高科技、有特色、深加工的农业产业化省、市级龙头企业进行重点扶持。建立“一企一策”的政企联系制度,集中投入,整合做大,坚持数年,提高其技术装备水平,使其成长为起点高、规模大、带动力强的真正“龙头”。在培育本土企业中,要坚持抓大不放小,对那些与农户联系广泛、潜力大、成长性好、覆盖面宽的中小龙头企业,要进一步夯实基础,增强活力,不断提高市场竞争力,使之成为农业产业化发展的重要力量。同时,鼓励农业龙头企业加速向精深加工转变,促进农产品加工业提档升级。三是要制定出台市级龙头企业运行监测办法。运用优胜劣汰的竞争机制,建立一系列科学合理的指标体系,重点监测企业的竞争力、带动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的情况,对不符合条件的,取消龙头企业资格。

  2、大力提升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水平。一是强化指导服务,促进规范发展。严格按照有关法规政策,深入贯彻依法行政的理念,牢固树立服务合作社的思想,全面实现由重管理向重指导服务转变。把促进合作社规范化建设放在突出的位置,抓好宣传、市场营销以及人才培养服务,促进合作社规范发展。二是加大扶持力度,促进自我发展。对达到一定规模、具有示范性的农民专业合作社,财政应给予一定的经费支持。对农民专业合作社申请贷款、申报涉农项目、引进人才等方面要给予支持,鼓励合作社在实现劳动、技术、产品联合的基础上,探索资本联合的新途径,提高自身参与市场竞争的能力和水平。三是鼓励农民专业合作社融合壮大以及多元化发展。以示范社为基础,扶持组建联合社,不断提质升级增效,提高组织化程度和范围,抵御市场风险。四是围绕产业发展,带动农民增收。找准优势产业,大力推进专业化生产,努力形成品牌。积极引导和培育专业合作社发展加工业,带动形成相关产业集群,切实增强产品市场竞争能力,不断提高合作社对农民群众的吸引力和凝聚力,提高农民进入市场和农业生产组织化程度,带动农民增收致富。

  3、不断完善和创新利益联结机制。建立和完善“利益共享、风险共担”的利益联结机制,大力推广“龙头企业+合作社+基地+农户”的发展模式,实现龙头企业与农民专业合作社深度融合,形成企业、合作社与农户“三赢”的良好发展格局。鼓励农民按照自愿互利的原则,以土地、山林、劳动力或资金入股等形式与企业、合作社建立长期稳定的利益联合体。引导龙头企业、合作社采取建立风险基金、“订单农业”、保护价收购、增值利润返还、科技服务等形式,提高农民收益。

  4、努力拓宽农业产业化融资渠道。一是建议市政府设立农业产业化发展专项资金。按照“统一规划、渠道不变、资金捆绑、集中投入、各司其职”的原则和“集中力量办大事”的思路,将财政资金、以工代赈、农业开发、扶贫信贷等资金捆绑使用,加快培育我市农业特色主导产业,扶持壮大龙头企业,扩大农业生产基地规模。二是建议政府搭建平台,召开银农对接会。市里组织银行业、担保机构、保险公司与省级以上龙头企业和省级示范合作社对接项目。县(市、区)组织这些机构与市级以上龙头企业和市级示范合作社对接项目。一方面,企业、合作社与银行直接对接,另一方面通过企业、合作社通过向保险公司购买农业保险或向担保机构缴纳担保金后,向银行申请贷款。建议政府在保费和担保金上给予适当补贴,银行适当降低贷款门槛,保险公司和担保机构适当降低保费。三是建议借鉴推广古田县“助保贷”形式,财政拿出一部分资金做担保,发挥杠杆放大作用,解决中小企业融资难的问题。四是积极推进有条件的龙头企业上市融资,利用资本市场拓宽融资渠道。五是鼓励企业到海峡股权交易中心、省创新企业股权融资与交易市场挂牌融资。

  5、继续加大农业产业化政策扶持。建议市政府出台进一步加快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发展的政策文件。建议市政府按照省政府今年2月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农村金融服务十条措施的通知》,主动对接相关政策,出台相关文件。建议对被认定中国驰名商标的农业类企业(协会)一次性奖励100万元,其中市本级财政奖励50万元,所在县(市、区)财政奖励50万元,营造龙头企业争创品牌的良好氛围。此外,我市食用菌产业发展势头很好,来之不易,还需要大力扶持,建议用于扶持设施食用菌温控菇棚(房)建设的100万元,不占用原先的100万元专项资金,给予另行增加。

  宁德市人大常委会

  农业产业化发展情况调研组

  2013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