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人大网消息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监督工作计划,为做好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对台文化交流合作情况的专项报告的准备工作,9月中旬,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蓝兴贵带领部分人大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深入古田、屏南等地开展宁台文化交流合作情况调研。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随着海峡两岸关系日益改善,互动交流不断扩大,为宁台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难得机遇。我市重视对台文化交流,努力扩大经济文化等合作。目前,各地涉台文化发掘研究、开发利用和双向交流呈多元化发展态势。
(一)涉台历史文物资源概况
我市共有涉台文物71处。霞浦黄瓜山、福鼎马栏山等古遗址15处,蕉城林聪、福安张如翰等古墓10处,古田临水宫、圆瑛故居、各地的姓氏宗祠等古建筑41处,屏南甘国宝等石刻塑像3处,福鼎戍台兵义冢等抗日、抗倭的近现代重要史迹和纪念建筑2处。有19处为省级保护单位,9处为县级保护单位,尚未公布为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点43处。闽东涉台文物基本反映“五缘”的内容特点。
(二)涉台文化发掘研究现状
闽东台缘深厚,“地缘相近、血缘相亲、文缘相承、商缘相连、法缘相循”一应俱全。近几年来,我市各级十分重视对台文化交流合作工作,涉台部门主动融入,文化部门、研究机构和民间团体密切合作,着力挖掘涉台文化资源,使陈靖姑文化、甘国宝文化、林聪文化、朱子文化、少数民族(畲族)文化、廊桥文化、信俗文化、宗亲文化、茶文化、民间艺术、红土地文化等被台湾民众认同,宁台文化具备一定的交流合作基础。
(三)宁台文化交流合作情况
1、陈靖姑文化交流品牌凸显。2008年7月4日,台湾民众进香团316位信众从基隆港启程,首次经马祖直航宁德港,前往古田临水宫陈靖姑祖庙开展进香朝拜活动。2009年10月23日至11月3日,陈靖姑文化交流团502人,赴台开展“福建宁德古田临水宫祖庙顺天圣母临水夫人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活动,历时12天,行程4000公里,巡游台湾15个县市,受到台湾地区信众的热烈欢迎,影响深远;连续举办了三届海峡论坛.陈靖姑文化,共有450多位台湾顺天圣母协会会员、学术专家、信众来宁参加,两岸同胞同台进香,共研陈靖姑学术研究,推进了陈靖姑文化交流互动。台胞到古田临水宫进香朝拜逐年增加,去年达10000多人次,陈靖姑文化已成为连接两岸文化交流的桥梁和纽带。
2、甘国宝文化研究交流不断深化。2006年屏南县出版20万字《清代戍台名将甘国宝》一书,引起台湾甘国宝研究学者关注;2007年福建历史名人研究会甘国宝分会和屏南县委宣传部联合举办“纪念甘国宝戍台240周年书画集”,激发两地民众爱国热情,并产生重要影响;2009年,屏南县举办纪念甘国宝诞辰300周年纪念活动,出版了《纪念清代名将甘国宝诞辰300周年文集》,得到台湾甘国宝研究会魏永竹主任和南投县观光协会参访团人员的广泛认同;2013年6月18日,屏南甘国宝文化研究会成立后,两地甘国宝文化研究学者和甘氏宗亲交流更加密切。
3、妈祖文化产生良好互动。妈祖信俗起源于闽东,在霞浦沿海建有多座妈祖圣宫,其中,明朝在妈祖娘家—松山村所建的天后圣母行宫崇望甚高,蜚声两岸。霞浦县抓住两岸同胞这一共同信仰,坚持资助民间组织“妈祖文化交流协会”,2011年4月,松山天后圣母组织骨干前往台湾大甲镇、台中市、台南县等妈祖行宫开展祭拜活动。2012年2月,邀请台湾妈祖天后宫会香团来松山天后圣母行宫开展朝拜仪式,随后,台湾嘉义县也相应成立了“霞浦县松山台湾嘉义圣母会”,两地民间民俗走访活动日趋频繁。
4、交流合作文化领域不断拓展。2011年9月,台湾民众日报刊出《海西璀璨明珠—宁德》,全面介绍宁德市的产业经济、人文历史、社会风貌、自然风光,提升了宁德知名度;2012年7月,宁台两地联合拍摄的电影《为你而来》在台湾成功首映,充分展示了宁德陈靖姑民众文化等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和优美的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景观;宁德中艺民间艺术团自2011年3月编创闽剧《七都铁项御史》,于今年7月28日在平潭综合试验区上演,得到当地台商、台属和群众的好评。连续开展的海峡摄影节、摄影论坛和创作等活动,两岸的参展作品与人数逐年俱增,2012年12月,第四届海峡摄影节就有来自台湾摄影团体6个近100人,参展作品有200多幅;连续举办两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影响力递增,今年4月在霞浦举办的海峡两岸各民族欢度“三月三”节暨福建省第二届“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来自两岸嘉宾和少数民族观众近万人参加,畲族歌手与台湾的少数民族歌手同台献艺,赢得阵阵掌声。此外,宁台两地在宗亲、电机产业、休闲农业、茶文化交流合作也取得一定成果。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我市对台文化交流虽取得一些成绩,但对台文化合作仍是一块“短板”,尚未形成以文化合作为基础的经济发展效应,交流合作仍存在较多困难与不足。
(一)历史文化发掘、研究困难多
闽东与台湾有着深厚的历史渊源,但因两岸近半个世纪的对峙,明清以来的涉台文化交流至此出现断裂,涉台历史文化研究处于停滞状态。自1987年台湾开放大陆探亲政策后,在海峡两岸人员交流、文化交流的大背景下,对台文化挖掘、研究渐趋发展。但在建国前,具有一定历史价值的涉台文物、文献等资料被国民党统治时期的文化人士带去台湾,现今,宁德涉台文化交流研究存在资料稀少,去台湾查阅、复制资料,手续繁琐,费用昂贵。
(二)涉台文物、遗址保护不给力
我市遗留的涉台文物处于消失或正在消失的境地。如蕉城八都林聪墓道旁的建筑、石雕均严重受损,神道曾在倭寇入侵及文革期间两度遭受破坏,90年代初被列为市级保护文物后,盗墓分子的破坏严重。古田临水宫原始壁画受自然因素影响,风化严重,难以复原。古田县平湖镇端上村的圆瑛法师故居,长期缺少维护。屏南甘国宝故居年久失修,庭院破旧,基本上看不到可陈列的文物。
(三)人才少、资金缺、资源分散
我市对台文化交流部门、单位尚未形成合力,无法充分实现人才、资金、资源有机结合。市、县(市、区)政府没有设立专门的宁台文化研究机构,相关工作只能依附于对台部门。由于对台部门更多的是承担上级台办和当地党委、政府的日常工作,没有专门的时间和人员研究涉台历史文化。涉台文化研究仅依靠民间团体,或少数退职或临近退职政府和相关部门人员的“热心”和“兴趣”。政府也没有安排涉台文化研究经费,研究人员开展涉台文化研究,只能寻求各种关系解决经费问题,难以形成研究成果。
(四)双向交流缺乏常态互动机制
随着我市交通改善和经济社会发展,知名度不断提高,拥有的历史文化、旅游资源越来越为台湾关注,台湾到我市开展文化交流的团组、人数越来越多,范围越来越宽。目前情况是“来多去少”,难以形成双向互动,严重影响交流的深度与广度。如2009年10月古田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台北、台中、嘉义、高雄、花莲、宜兰等地行宫组织开展祈祥法会等活动,接受朝拜群众1000多万人,圆了信众几十年的心愿。因缺乏常态互动机制,下一次陈靖姑金身巡游台湾尚未列入对台文化交流计划。
(五)文化资源尚未充分开发利用
闽东特殊地理和拥有丰富的涉台历文化资源,由于过去交通相对滞后,三沙港在上世纪70年代曾作为对台贸易的港口,在全国是最早开放的港口。由于经济实力有限,拥有的地域特色文化与台合作项目不多。有的甚至没有纳入对台交流合作盘子,错过了宁台文化交流合作做大做强的机会。如台籍人员参加全国律考,每年试题都涉及到“春判秋斩”相关知识点,林聪开创死刑复核和行政权与司法权分离等制度对海峡两岸司法制度产生极其深远影响,而我市没有把林聪文化纳入对台交流项目。还有的只停在静态的层面上,没有将历史文化与自然资源结合,也没有创新发展创意文化产业,开发效果不明显。
三、意见和建议
海峡两岸的大交流、大合作、大发展,为宁台文化交流合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政府及相关部门要紧紧抓住这一契机,加强宁台文化交流合作,进一步推动文化产业发展。为此建议:
(一)加强领导,形成共识
要把贯彻落实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对台工作指导思想贯穿于宁台文化交流合作工作。深刻认识宁台文化交流合作是两地人民心灵的交流、情感的沟通,是一种特殊“软实力”,这对促进海峡两岸经济合作,祖国和平统一有着不可替代作用,各级政府及其部门要切实有效地加强对宁台文化交流合作领导,制定相关政策,关心支持相关部门、民间团体多门类、多渠道、多方位地开展宁台文化交流合作,把宁台文化交流合作提高到一个新的水平。
(二)着眼特色,打造品牌
要结合地域文化特点,加强对台文化交流合作的长远规划。一是注重“陈靖姑文化、甘国宝文化、圆瑛文化、林聪文化、畲族文化”为交流合作平台建设,加深宁台民众感情,增强对传统文化认同与归属。二是拓展宁台文化产业发展领域,进一步提升茶道茶艺、银器工艺、柘荣剪纸、木雕根雕、寿宁乌金陶艺等为代表性文化产业对台影响力。三是建立灵活管用的协调机制,通过市场有效运作,以各方利益最大化为目标,吸引海峡两岸文化产业人才聚集宁德,推进多种形式的交流、合作与开发,推动动漫产业、文化创意产业发展。
(三)培植厚土,筑牢根基
要加强闽东对台文化的研究,做大做强宁台文化交流合作文章。一是培养人才。宁台文化研究,人才是关键。要把宁台文化的人才培养列入我市文化发展的整体战略统筹考虑,努力培养一批涉台文化的人才队伍。二是设立基金。奖励在我市对台文化交流中做出贡献的团体、个人和优秀文艺作品;支持我市社会团体、民间组织等开展涉台文化活动。三是加强民间交流,扩大基层影响力。民间文化是两地民众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自发产生的,具有大众化、传统文化传承等特征,对增进两地民众感情,加强团结,促进祖国和平统一发挥着重要作用,政府及其部门须支持鼓励民间开展文化交流。
(四)加大投入,重点保护
涉台文化遗产是特殊历史形成的精神食粮,切实做好涉台文化遗产的发掘、研究和保护工作。一是深入调查,摸清家底。在原有调查的基础上,对各地的涉台文化遗产进行梳理、登记,科学评估、论证,提出保护措施。二是分步实施,重点保护。要对已发掘的宁台文化遗产进行分类,分清轻重缓急,做好修复规划。三是多方筹资,双管齐下。宁台文化文物具有特殊性,对已列入文物保护单位的文物,各级政府应将其保护经费列入财政预算的同时,鼓励社会各界投入力量,切实解决保护经费困难。
(五)拓展空间,提升效益
要进一步扩大规模和范围,不断提升社会经济效益,产生良好的宁台文化交流双向互动。一是利用太姥山、白水洋、白云山等旅游品牌拓展台湾旅游市场,吸引更多的台湾同胞来我市亲水游、信俗游。二是通过宁台两地的研究机构、研究所、研究学会、旅游协会、公会、姓氏宗亲会等民间机构组织,促进宁台文化常态交流平台建设。三是拓展赴台交流空间,认真规划,任务明确,精心打造,推出被台胞广泛认同的闽东地域特色文化项目,有效提升宁台文化交流合作社会经济效益。
宁德市人大常委会
宁台文化交流合作调研组
2013年11月20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