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3年监督工作计划,为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做好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教育均等化工作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兴生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以及市教育局、国土资源局、城乡规划局、土地收储中心等相关部门分管领导组成的调研组,于4月23日至29日到蕉城区、柘荣县和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开展教育均等化工作调研(其它七县、市委托各地人大按要求进行调研)。调研组实地察看了蕉城实验幼儿园及宁德五中新校区、蕉城实小东区、蕉城特教校、柘荣一中、柘荣实小、柘荣职业技术学校、东侨中学、华侨小学等17所学校,听取了当地政府关于教育均等化工作情况的汇报,并与发改委、教育局、财政局等有关部门进行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我市义务教育发展基本情况和主要成效
近年来,我市全面贯彻中长期教育规划纲要和“十二五”教育发展专项规划,全力推进县域义务教育均衡发展。2012年,全市提前一年完成“双高普九”,全面实现义务教育初步均衡发展阶段性目标任务。2013年,东侨经济技术开发区在全市范围内率先通过“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级评估验收;福安市、福鼎市通过“基本均衡”省级评估验收。今年5月,福安市、福鼎市通过国家验收;蕉城区今年将接受省级验收。
(一)健全保障机制,促进办学条件改善。一是建立完善义务教育经费投入保障机制。建立了财政教育支出占财政一般预算支出比重达到21%、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和教育费附加全额用于改善基础教育办学条件等教育投入保障机制,教育经费投入“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得到较好落实,规范管理城市教育费附加、农村税改转移支付、“两免一补”政策资金等教育经费。二是科学规划义务教育学校布局。2013年编制了《宁德市主城区中小学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2013-2030)》,研究确定中心城区中小学教育布局和扩容增量方案;指导推动各县(市、区)按照有关政策规定,保留必要的农村教学点,规范农村学校撤并程序,完成县域农村义务教育学校布局专项规划。三是有序推进城区中小学扩容项目建设,蕉城区改扩建了实小西区、蕉城一小、蕉城五小等学校;霞浦县新建了三小、特教校、民族小学等一批重点工程;周宁一中新校区规划用地122亩,现已完成教学综合楼、实验楼和行政办公楼及“三馆一厅”的建设;寿宁县新建大同小学、扩大茗溪小学、改造电大校舍办实小分校;柘荣县将东源中学更名为柘荣四中,并出台相应的政策措施,均有效缓解了城区办学压力。
(二)优化资源配置,推动优质教育资源共享。一是积极帮助农村落后地区发展教育。实施教育扶贫攻坚计划,针对落后区域,尤其是6个省定扶贫开发重点县,落实区域之间对口帮扶、县域之间协作帮扶、校际之间结对帮扶,并在规划、项目、资金等方面,对边远地区和农村薄弱校予以优先安排。启动义务教育标准化学校建设,标准化学校完成率达85%。实施农村中小学寄宿制项目和农村薄弱校改造项目,有效改善学生的食宿条件和农村薄弱校办学条件。二是扎实推进教育信息化“三通两平台”建设。各级政府加大经费投入,不断完善信息化基础设施,推进信息资源的创新与应用。目前,全市86%的完小校以上学校实现了“班班通”, 其中,蕉城、福安、福鼎和东侨完成率达100%,498个教学点实现数字教育资源全覆盖。古田县2012年以来投入2150万元购置计算机2092台,为完小校以上学校至少增配一间计算机室。深化课堂教学改革和校本教研,组织参加全省名师优质课网络教研展播活动,推进优质资源共享。依托福建省教育厅网上学习中心,开设名师课堂、名校课堂、专递课堂,用先进科技手段弥补农村学校、特别是边远山区和海岛的师资不足,努力缩小城乡教学质量差距。
(三)均衡师资配置,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提升。一是师资结构日趋合理。近年来,新招聘紧缺学科教师、加大“名师名校长”培养力度,转任转岗富余学科教师2250多名(居全省首位),有效缓解了教师队伍结构性矛盾。二是积极推进城乡教师互动交流。采取“结对子”、“手拉手”等多种形式,加大城乡教师校际交流力度,避免优秀教师扎堆名校、城区校,促进城乡教师资源的统筹管理和合理配置。近两年,全市累计交流教师4800多人次。三是在全市城区全面推行“小片区”集团化管理模式。以片区内优质学校为龙头捆绑周边一般校,实行“师资互派、资源共享、统一教学、捆绑考核”,带动一般校提升办学水平。福安市组建福安实小教育集团,实行“七个统一”,促进区域教育均衡,被列为全国教改典型案例。宁德师院附小、蕉城实小等学校实施的“一校两区”管理模式,有效缓解了城区“择校热”现象。四是推进农村薄弱校“委托管理”。采取优质校与薄弱校 “结盟重建”管理办法,有效提升了薄弱校教育教学水平。如屏南县城区的华侨中学与城郊的屏城中学实行“委托管理”后,两所中学较好地实现了均衡发展。五是提高农村边远地区教师待遇。加大农村学校师资培训力度的同时,注重在工资、职称、评先表彰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对凡在农村学校任教累计满25年以上且仍在农村学校任教,已取得中级、高级专业技术职务任职资格的教师,可直接聘任、不占核准岗位职数。
(四)实施帮扶政策,保障教育机会公平。一是优质高中招生向农村学校和少数民族学生倾斜。二是完善家庭困难学生资助体系。市本级成立教育发展基金会,各县(市、区)和部分乡镇成立各类教育基金会。2012年以来全市共发放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88亿元,受助学生3.34万人,连续4年居全省首位。三是按照“两为主”原则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并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四是构建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全市建立19个市级留守儿童之家示范点,全面实施农村寄宿生“营养早餐计划”。屏南县财政每年拨出专款240万元,为农村寄宿制学校建设规范化、标准化的食堂,并按照每生每天7元的标准,为学生免费提供午餐和晚餐。五是保障特殊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全力改善特教校办学条件,将宁德师院原职教部借给蕉城区用于特教学校办学,加强普通教育学校接受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全市适龄残疾儿童少年入学率达到95%以上。
(五)提高管理水平,促进“减负”与校园安全工作。一是全面贯彻落实中央、省有关规定,认真执行国家规定的切实减轻学生课业负担,不断推进素质教育工作全面有序开展。二是多渠道加强学生安全教育,落实学校安全工作人防、物防、技防要求,建设“和谐校园”,创建“平安先行学校”,及时排查整改隐患,各地学校总体安定稳定。三是科学制订并认真实施清退代课教师遗留问题方案,福安市作为试点,在全省率先出台辞退代课教师生活补助办法和标准,有效解决了1084名代课教师的遗留问题。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教育经费投入不足。各级财政虽然不断加大对义务教育的投入,但基本上用于教师工资、学校水电等维持学校日常运转的开支,市本级财政及部分县财政教育投入法定“三个增长”中的“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为负增长,教育费附加和土地出让金收益的10%未能全额用于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发生个别被挤占、挪用现象,如2013年市本级城市教育费附加收入1618万元,其中,1359.78万元用于中职学校助学金配套、基础教育学校免学费配套资金、教师培训经费、保安人员工资、高校等,2013年市本级土地出让收益计提的教育资金2397万元,其中,1300多万元用于校安工程还债,620万元用于宁德师院学士学位评估、宁德教师进修学院教师培训,未能全额用于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不能满足促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需要。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标准化学校建设、薄弱校改造工程、扩容工程、教学设施设备配备等项目均存在较大资金缺口,急需多方筹措资金。此外,由于建筑材料及人工经费等上涨,地方政府为了按时完成校安工程建设等任务,普遍举债建设,产生了教育新债务。09-12年全市校安工程规划重建项目资金缺口约为1.92亿元。
(二)农村教育萎缩与城区教育膨胀矛盾突出。一方面,由于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逐年增多,导致农村学校生源锐减,农村学校出现“人去楼空”现象,撤点并校等原因形成了校舍空置,造成教育资源浪费,截止2012年4月,全市形成闲置校舍1269栋、466487.1平方米,除了教育内部调整使用、公益性教育机构使用和移交村级组织等,未处置闲置校舍有95栋、44155平方米。保留下来的农村中小学基础设施薄弱,教学仪器设备、体育设施、图书等教育资源不足。另一方面,随着我市城市化进程加快和人口流动加速,一些大中型企业落户蕉城、东侨,城市人口不断集聚,城市义务教育需求剧增,而现有城区校舍严重不足,一些新区开发和小区建设过程中未能同步配套建设中小学,导致各县(市、区)城区中小学普遍出现生源爆满、“上学难”、 “超班数”、“大班额”现象,造成城区学校逐年扩招,而偏远地区和城郊结合部的学校每年完不成招生计划。如蕉城区作为县级建制,却承担着宁德市中心城区的教育压力,又由于受到旧城区原有规划建设等因素的制约,蕉城城区近20年未新建一所义务教育阶段的学校;东侨开发区集聚了大量新建楼盘,目前却仅有公办中小学各一所。随着城市化进程的加快和人口的不断迁入,今年秋季小学一年级适龄户籍生已远远突破原有的招生规模,导致蕉城、东侨“上学难、上好的学校更难”的问题尤为严重,据统计,宁德中心城区现有小学生22268人(包括金涵、蓝田和民办学校),共428个班,平均每班52人,最多的是蕉城实小、蕉城四小,达到56人;初中生8665人,共167个班,平均每班52人,最多的是宁德十中初一(7)班,达到63人。按小学班生额标准45人、初中班生额标准50人,宁德中心城区小学、初中班生额均为超标。2014年秋季市中心城区小学缺2150个学位,初中缺600个学位。
(三)安全隐患突出。城区学校布点不合理,无法满足国家规定的就近入学的要求,造成家长远距离接送孩子,带来交通拥堵等安全问题。校园占地面积严重不足导致学生缺乏运动场馆进行体育锻炼。根据福建省教育厅规定的中小学生均公用土地面积最低标准进行测算,目前蕉城区城区小学差238亩,中学差145亩,不少学校操场、绿地等活动空间少,青少年体质不容乐观。如蕉城四小生均校园面积仅1.62平方米,远远小于省标规定的小学生均校园面积18.8平方米,上课教室挤、下课楼道堵,甚至到了小学生课间上卫生间排队来不及的程度,教师在课间还必须负责学生上下楼安全监管,存在极大的安全隐患。
(四)师资配置不均衡。一是存在中小学教师总量超编与紧缺学科缺员的矛盾。由于人口出生率下降(2003至2011年),生源数锐减,师生比例发生较大变化,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数由2001年的52.49万人减少至现有的26.55万人,减幅达49.4%,而教职工自然减员幅度则远低于生源减少的幅度,如福安市,2002-2003学年至2012-2013学年,十年间学生数减幅达39%,而教职工自然减幅仅为19.8%,造成教师数量总体超编,而紧缺学科教师和幼儿教师缺编。根据2014年2月教育部门测算,全市教师编制数28740,实有32083,总体超编为3343人。全市普通中学(含高中)生物、信息技术、通用技术、综合实践、音体美紧缺学科教师缺额293人,小学英语、科学、社会、音体美紧缺学科教师缺额582人,幼儿园教师缺额996人。二是城乡教师结构性缺编问题。2001年起,受国家“撤点并校”布局调整政策的影响,全市学校数(含教学点)减少了近60%,伴随着城镇化进程的加快,近年来城区学校学生数量迅速增加,学校超容现象严重,按师生比例教师数量不足问题突出,教师工作量超标,影响了教育教学质量,而大部分农村及乡镇薄弱校由于生源流失,学生数量锐减,按师生比例教师总量超编。三是师资核编体制滞后,教师招录与退休比例不够合理。由于教师总量超编,目前编制采取退二进一(退休二个招录一个)方式,限制了教师的合理配置,造成学科结构长期失衡与教师整体老龄化现象,全市小学教师年龄46岁以上超过35%,农村小学教师平均年龄在46岁以上,存在新老交替断层危机。
三、意见和建议
(一)提高思想认识,完善教育均衡发展保障机制。义务教育均衡发展,是继“两基”、“双高普九”之后推进义务教育持续健康发展的重要机制。市、县两级政府要进一步统一思想,切实提高对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基础性地位的认识。建立政府牵头、有关部门参加的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的工作机制。建立健全城乡一体化义务教育发展机制,继续加大财政对义务教育的投入,加强义务教育财政经费保障,严格按照对教育投入“三个增长”的法定要求安排教育经费。建立教育协调联动机制,强化对城市教育费附加的征收、管理和使用,确保土地出让金净收益的10%和教育费附加全额用于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杜绝挪用、抵顶的现象,同时,积极向上级有关部门争取项目资金,充分调动全社会办教育积极性,拓宽教育发展筹资渠道。
(二)优化学校布局,推进城区义务教育学校扩容增量。统筹考虑城镇化发展、城乡布局结构调整、未来人口变化趋势和城区义务教育学位缺口情况,对城区学校扩容增量、新城区学校建设、农村学校布局调整以及中小学校舍安全工程、寄宿制学校建设等进行科学规划,加快推进中小学布局调整优化。对已经出台的规划,要维护其权威性与严肃性,不能擅自修改和随意变更。根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进一步推进学校在校园用地、教学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的达标建设。市政府要督促各级政府及有关部门加快拟新建未完成的学校建设步伐,建立健全相关制度措施,严格落实规划、国土、住建、教育等部门在城市住宅小区开发中配套建设中小学的责任。
(三)整合现有资源,着力解决城区就学难问题。蕉城、东侨作为宁德中心城区,不仅承担着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和大中型企业员工子女的入学任务,也承担着周边县、市迁居落户子女就学的巨大压力。因此,今年秋季宁德中心城区学位不足、适龄儿童少年就学难的问题已成为当前工作的焦点。建议市政府将蕉城纳入市统一规划,形成市区一体化教育发展格局。市、区两级政府要及时采取措施,通过改造、搬迁、扩建,科学调整学校布局,有效整合现有资源。要关注宁德中心城区学校扩容增量的现实紧迫需求,国土、规划、住建、教育等相关部门,对蕉城实小东区、蕉城五小等一批城区学校扩容改建工作要形成共识,加大支持力度,推进扩容改建工作顺利进行。从未来城市发展及城区产业布局的趋势来看,可以利用一些大中专院校搬迁后的旧址及原有设施,重新布局建设寄宿制学校,如宁德师院旧址,实际可容纳学生2180人,现仍有师院学生2026人,待全部师生迁入新校后可考虑重新布局。市、蕉城区政府及相关部门应依法依规抓紧协调解决坪塔小学和岐头小学被村委另作他用的问题,尽快恢复其原有的教育功能。督促蕉城区将蓝田学校和蕉城民中纳入城区学校管理。同时,还要加快推进宁师附小新校区、东侨实验小学、东侨小学、宁德五中新校区建设,抓紧扩建东侨中学和蓝田学校,缓解城区招生压力。
(四)关注弱势群体,保障适龄儿童少年平等接受义务教育。采取有效措施,确保适龄儿童少年不因家庭经济困难、就学困难、学习困难等原因而失学或辍学。健全教育资助政策体系,认真落实义务教育阶段“两免一补”政策、家庭困难学生的补助制度和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校家庭经济困难寄宿生生活补助制度。建立健全政府主导、社会参与的农村留守儿童关爱服务体系和动态监测机制。坚持“两为主”的原则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并与当地学生享有同等的义务教育政策。改善特殊教育学校办学条件,加强普通教育学校接受残疾儿童少年随班就读工作,保障残疾儿童少年接受义务教育。同时,要进一步落实少数民族教育专项补助资金,把民族乡村的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增加专项补助资金,确保义务教育阶段民族贫困学生两免一补政策落实到位,有效提高民族教育质量。
(五)推进管理创新,加强优质教育资源共享。实施“大手牵小手”帮扶薄弱学校建设三年行动计划,建立健全区域、县域和校际之间帮扶等长效机制。继续探索推广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教育集团建设等成功经验,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以优质学校教育资源和先进管理经验,有效带动一般校提升办学水平。加强学校教育教学管理,深化课程改革,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开足开好省颁课程。加强对“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区)”创建工作的领导、指导、督促、检查、评估,总结推广成功经验,扎实推进工作,确保我市所有县(市、区)2017年前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发展目标任务。
(六)强化队伍建设,促进师资配置均衡。认真贯彻落实省政府《关于进一步加强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要求,建立健全义务教育师资均衡配置和培训、管理机制。通过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师资培训等方式,切实提高教师的整体素质与教学质量。调整现有的核编方式,根据下一学年招生数的预测情况,提前核编教师数,加大教师招聘力度,配齐补足教师岗位。探索中小学富余教师转岗分流的办法,如通过组织培训、考试,将部分富余教师转为紧缺学科教师,解决好教师队伍总量超编与部分学科师资紧缺并存的结构性矛盾。进一步完善“以县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实现区域内校际间师资配置的均衡,积极推进教师队伍由城镇向农村、由超编学校向缺编学校、由强校向薄弱学校的合理流动,促进教育教学质量整体提升。努力缩小农村学校的办学差距,不断提高农村学校尤其是边远地区的教师待遇。在教师职称设置、评聘中向农村倾斜,吸引和鼓励优秀教师在农村长期从教,提升农村薄弱校办学水平。
宁德市人大常委会
教育均等化工作调研组
2014年5月27日
名词解释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法》规定的三个增长和两个提高:
三个增长:各级人民政府教育财政拨款的增长应当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的增长;在校学生人数平均的教育费用逐步增长,教师工资和学生人均公用经费逐步增长。
两个提高:财政教育经费支出占国民生产总值的比例有所提高;教育经费的支出占财政总支出的比例有所提高。
2、三通两平台:宽带网络校校通、优质资源班班通、网络学习空间人人通,教育资源公共服务平台和教育管理公共服务平台。
3、“两为主”原则:流入地政府为主,公立学校为主。
4、“两免一补”政策: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贫困家庭学生免杂费、免书本费、逐步补助寄宿生生活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