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黄国璋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梁伟新市长委托,现就我市推进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全市推进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工作的主要做法和成效
(一)强化组织领导,统筹协调推进民族乡村振兴。一是成立宁德市委实施乡村振兴战略领导小组,由市委主要领导担任组长,加强对乡村振兴工作的领导,制定下发《关于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任务。市民族宗教局制定印发《关于贯彻落实<福建省民族与宗教事务厅推动民族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行动方案(2020-2022年)>的意见》,全力推进少数民族乡村振兴各项工作落实。二是压实市直部门和县(市、区)党委、政府责任,设立由市委书记担任召集人、市直各涉民族部门共同参与的市委统一战线工作领导小组民族工作联席会议,共同推进民族工作的深入开展。三是强化宣传引导,营造全社会共同参与民族乡村振兴的浓厚氛围,在宁德电视台开设畲族电视专题栏目《多彩畲族》,推出“多彩畲族”微信公众号,加强党的民族政策宣传,弘扬畲族优秀传统文化,展示民族乡村发展成果,助推民族乡村振兴。
(二)落实民族政策,扎实推进民族乡村脱贫攻坚。一是加大资金扶持力度。市财政每年安排民族乡转移支付、民族补助款、畲族文化保护、扶持发展资金等专项资金约千万元,主要用于民族乡村经济社会发展、基础设施建设、文化传承保护、公共服务设施建设等。积极争取中央、省级民族资金,2018年以来共争取上级民族资金7170万元,主要投向民族乡村,全力助推民族乡村建设发展,民族乡村生产生活条件得到进一步改善,全市9个民族乡和246个民族行政村全部实现通电、通水、通水泥公路、通固定电话、移动电话和宽带,实现有线电视或卫星电视全覆盖。二是深化挂钩帮扶。在省“双挂钩”帮扶民族乡基础上,持续开展市领导挂钩帮扶9个民族乡,市民族工作联席会议成员单位挂钩帮扶发展相对滞后的26个民族村,县(市、区)党政领导、部门、企业挂钩帮扶其他民族村,基本实现民族乡村挂钩帮扶“全覆盖”。据初步统计,2019年全市9个民族乡农村经济总收入122.39亿元,财政总收入3.37亿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62%和4.37%。民族乡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9553元,其中少数民族人均可支配收入17646元,较上年分别增长5.94%和6.59%。三是全面推进脱贫攻坚。通过精准识别,对58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和6218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进行了逐村逐户逐人建档立卡,采取“一对一”结对帮扶,围绕“两不愁三保障”,落实“五个一”帮扶措施。截至2019年底,全市58个少数民族贫困村和6218名少数民族贫困群众全部实现脱贫退出。
(三)改善人居环境,建设美丽宜居乡村。一是实施“造福工程”搬迁。坚持分类指导、科学选址、合理规划,动员和引导偏远自然村的村民向交通便捷的中心村、集镇或较发达区域迁移,通过移民搬迁改善民族乡村生产条件和生活环境,全市异地搬迁安置少数民族群众累计达6万人。二是推进“美丽乡村”建设。将88个民族村列入“千村整治、百村示范”美丽乡村建设任务,按照“五清楚、两特色”要求,整体改善民族村农村人居环境面貌。推进民族村改水改厕、垃圾治理、污水整治等工作,改善民族村环境卫生,截至2019年底,全市246个民族行政村改水改厕工作和农村垃圾治理任务已完成。三是实施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建设。全市已实施和正在实施的特色村寨共有64个,争取中央财政专项资金6040万元,先后有30个特色村寨得到国家民委命名挂牌,总量和命名挂牌数均居全省首位。通过实施特色村寨建设,特色古民居古建筑得到较好保护,村容村貌有了很大改变,特色产业不断发展壮大,民生事业明显改善,民族文化、传统民俗、传统节日活动得到保护传承,培育了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特色品牌、特色产业、特色产品。
(四)大力发展经济,培育民族乡村振兴示范典型。一是发展特色产业。大力实施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引导民族乡村立足实际发展特色经济,重点扶持发展茶叶、果蔬、药材、林竹、畜禽、水产、食用菌等特色农业产业及民族特色旅游业,培育形成一批特色产业基地和“拳头”产品,涌现出一批生态观光型、休闲娱乐型特色畲寨旅游村。如:福安市建立以茶叶、刺葡萄、水蜜桃、食用菌、反季节蔬菜、畲药等优势特色产业为基础的17个产业示范基地和7个畲药生态园,对收入效益好、示范带动性强的产业基地和致富能手进行重点培育,引导少数民族贫困户发展生产促进增收;以白云山世界地质公园为龙头,依托溪塔、虎头、南山为核心的穆云畲乡国家级3A生态旅游区,整合周边畲族聚居区特色旅游资源,开发乡村观光休闲旅游,带动一产、三产融合。二是培育示范典型。支持列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的15个民族村先行先试,创建一批各具特色的示范样板。一年来,培育了一批乡村振兴典型,福鼎赤溪村入选农业农村部全国15个乡村振兴典型案例,穆云畲族乡及九仙村、新楼村、渔溪洋村、二铺村等4个民族村入选2019年度福建省乡村振兴重点特色乡(镇)、乡村振兴实绩突出村。三是健全薄弱村帮扶机制。推进44个产业薄弱民族村发展,建立市县两级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帮扶产业薄弱村工作机制,实现全市产业薄弱村挂钩帮扶全覆盖。强化干部人才支撑,实现市县两级乡村振兴指导员(驻村第一书记)和科技特派员挂钩帮扶产业薄弱村全覆盖。穆云畲族乡在推进产业薄弱村发展中探索形成了一套比较系统的抓调研、动员、规划、项目、保障等“五个环节”工作机制,有效推动了产业振兴项目的加快实施。
(五)注重干部培养,强化民族乡村振兴人才支撑。一是建立健全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市委组织部、市委统战部、市人社局、市民族宗教局等单位联合制定《关于进一步加强培养选拔少数民族干部工作的实施意见》,加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为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提供人才保障。二是引导各类人才下沉一线,服务民族乡村振兴工作。选派科技特派员到民族乡村开展科技服务。开展“返家乡”兼职大学生和“百校千生”闽东行活动,安排大学生深入民族乡村,开展助学支教、农村电商等服务。实施“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组织专家成立服务团深入民族乡村开展服务,助推乡村振兴战略实施。三是开展少数民族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6期,积极培养应用型、复合型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带头人,带动少数民族群众共同富裕。
(六)弘扬民族文化,推动民族乡村文化振兴。一是突出文化保护传承。成立市保护与发展畲族文化工作领导小组,组织专门力量开展畲族文化抢救、研究、保护工作。命名省级、市级畲族文化生态保护示范点各15个,设立宁德市畲族歌舞艺术传承中心(宁德市畲族歌舞团)及中华畲族宫协会等10多家畲族文化研究机构,形成从市到村多层级民族文化传承保护平台。市财政每年安排300万元作为畲族文化保护专项资金,2020年增加至330万元。支持畲族非遗代表性传承人开展授徒传艺、教学、交流等活动。成功申报畲族非遗项目国家级6个、省级19个、市级55个,畲族非遗传承人国家级4人、省级22人、市级60人。二是推动文旅融合发展。开展少数民族节庆文化活动,连续15年举办“三月三”畲族文化节活动,支持民族乡村广泛开展“会亲节”“三月三节”“牛歇节”“桃花节”“采摘节”等民俗文化活动。促进畲医畲药、畲族武术、畲歌、畲银等优秀传统文化与乡村振兴产业的融合发展,扩大畲族文化品牌影响力。三是完善公共文化设施。累计投入700多万元资金推进中华畲族宫改造提升,加强民族乡村基层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畲族文化展示、传承、交流场所建设,建成县、乡、村、民族学校四级民族文化站、文化室、传习所(基地)等文化基础设施140多处。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等六个村级文化站建设列入2020年美术馆、公共图书馆、文化馆(站)免费开放专项资金。全市20个民族村列入市乡村文化振兴示范村建设名单,下一步将重点予以培育。
(七)发展民族教育体育卫生事业,提升公共服务水平。一是重视加强民族地区教育,全市有民族中学6所(普高1所、职高1所、初中4所),民族小学(含教学点)41所,2015-2018年,省、市财政共计安排民族教育专项资金1.1亿元,支持民族学校基础设施建设,改善办学条件。继续落实民族中学和普通中学民族班少数民族中学生助学金制度,开展高教助学活动,2019年资助少数民族大学生145人,发放助学金62.5万元。二是支持民族传统体育发展。设立宁德市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训练基地5个,开展日常训练、备战赛事等。发展武术、射弩、陀螺、高脚、板鞋、蹴球、独竹漂等7个运动项目,项目数量在全省占有优势,运动水平长期居全省前列。2019年在第十一届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上,我市获一等奖2个、二等奖3个、三等奖5个,为福建省创历史最好成绩贡献宁德力量,得到省、市主要领导的批示肯定。三是改善少数民族群众就医环境,截至2019年底,福安坂中卫生院、福安民族医院、霞浦崇儒卫生院完成了“双达标”建设,9个民族乡下辖的共计96个村卫生所完成了一体化建设。
(八)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创建,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按照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六进”要求,坚持对不同类型实施分类指导,把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不断引向深入。引导民族乡村和城市社区积极开展创建活动,福安市、福安市穆云畲族乡、福安市康厝畲族乡、蕉城区上金贝畲族村、福鼎市赤溪畲族村、福鼎市石亭社区分别被国家民委授予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县、示范乡镇、示范村和示范社区。注重发挥民族团结进步创建活动示范单位引领作用,营造民族团结进步良好氛围,2019年宁德市民族与宗教事务局、福安市人民政府、福鼎市磻溪镇赤溪村等3个单位被国务院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集体,2人被评为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模范个人,宁德师范学院语言与文化学院被国家民委命名为第六批全国民族团结进步教育基地。深入各宗教场所开展法制宣传,深化对宗教教职人员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依托中华畲族宫协会、畲族企业与企业家商会等平台,开展对企业法人特别是非公企业人士的民族政策宣传教育。不断提升少数民族流动人口服务管理水平,促进各民族像石榴籽一样紧紧抱在一起,共同繁荣发展。
二、存在的困难和问题
(一)产业振兴发展支撑不足。一是部分民族乡村产业生产水平低、规模小,与产业兴旺的要求还有较大差距。传统产业规模化程度不高,部分乡村尚未形成现代农业体系,不具备深加工技术和条件,虽然种植面积大,但产品的品质和附加值不高。二是新兴产业特色不够明显,比如,发展旅游业的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存在风格雷同、高度同质化等问题,多以牌坊、广场、文化柱、展示馆等形式打造畲族特色,缺乏科学、长远的发展规划。三是三产融合有待加强,一二三产业间的融合度不高,大部分民族乡村产业相对孤立。
(二)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滞后。由于历史欠账较多,一些偏远的民族村特别是民族自然村的基础设施建设仍然比较滞后。一是交通基础薄弱。农村公路建设技术等级较低,还有部分少数民族人口200人以上的自然村未通水泥路。二是公共服务薄弱。一些偏远落后山区民族村医疗、卫生、文化、教育等社会事业滞后,水利设施老化失修,排污管网、垃圾清运、能源使用、休闲设施等方面不够到位。
(三)畲族文化保护工作开展不平衡。一些民族乡村逐渐失去民族特色,彰显畲族特色的民居古建筑物越来越少,与周边的汉族乡村难以形成区别。个别县畲族文化公共设施较薄弱、畲族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亟待加强。
(四)农村集体经济较为薄弱。总体上看,民族村的集体经济普遍比较薄弱,村财多数是由自然资源出租、生态公益林补偿等构成,经营性收入较少,缺少发展项目和发展思路,缺乏“造血”功能。如,蕉城区七都镇马坂村、福安市甘棠镇铜坑里村、福鼎市管阳镇唐阳村、霞浦县盐田乡王高店村等民族村,扣除生态公益林补偿收入后,村集体经济收入基本为零。
(五)脱贫成果亟需提质升档。我市还有部分已脱贫但不够稳定和受疫情影响较大存在返贫风险的少数民族贫困户,脱贫成果有待进一步巩固提升。疫情发生后,部分民族村农产品销路及交易量减少、春耕生产成本增加、农事活动和基础设施等项目建设受到影响;有的群众无法按时外出务工,收入减少;部分村扶贫产业和村级集体经济产业发展受到影响;部分村疫情防控费用大,村财无力支撑。
三、下一步工作计划
(一)聚焦脱贫攻坚,确保民族乡村同步实现全面小康。一是坚持“摘帽不摘政策”,继续对建档立卡贫困人口特别是少数民族贫困群众精准落实帮扶措施,对脱贫不稳定的对象强化巩固性帮扶措施。同时,坚持动态管理,对因新冠肺炎疫情影响,新出现的脱贫不稳定少数民族贫困对象重点抓好巩固性帮扶措施,确保稳定脱贫。二是千方百计补齐民族乡村发展短板,加大民族乡村公路、电网改造、安全饮水、农田水利、防灾减灾、乡村医疗卫生机构、综合性文化服务中心、特色文化设施等民生项目建设扶持力度,着力解决民族乡村发展不平衡不充分的问题。
(二)突出产业引领,不断推进民族乡村经济兴旺发展。一是继续实施民族乡村特色经济发展扶持增收工程,立足民族乡村文化特色和资源禀赋,发展特色产业、特色旅游等,按照“五化”路径,持续念好新时代的“山海田经”,拓宽少数民族群众增收渠道。二是加大对集体经济薄弱的民族村的扶持力度,进一步增强民族村集体经济实力,提升村级自我保障和服务群众能力。三是积极推进民族乡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引导农业龙头企业、农民专业合作社和其他经济组织与民族乡村、农户签订农业合作协议,签订农产品购销、劳务合作合同,引导农户从分散生产转向有组织有规模生产,更好地将小农生产引入现代产业发展的轨道。四是探索设立区域性少数民族特有品牌,扩大民族产业影响力,选送少数民族特色产业产品参加全省少数民族特色产业产品展示活动,提高我市少数民族特色产业产品知名度。
(三)突出典型培育,树立高质量发展标杆。一是支持民族乡村争创国家级、省级生态文明乡(村),实施乡村旅游“百镇(乡)千村”提质升级行动,建设“一乡一品、一村一景”工程,发展休闲农业和生态旅游。二是加大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保护与发展力度,大力支持列入省级乡村振兴试点村的15个民族村先行先试,打造一批金牌旅游村和高级版“绿盈乡村”。巩固提升已命名的30个特色村寨,督促指导第四批23个特色村寨试点村高水平规划建设,培育一批少数民族特色村寨典型示范村。三是在总结提升穆云畲族乡产业薄弱村发展经验做法的基础上,探索建立常态长效的薄弱村产业振兴工作机制,形成标准化作业图和规范化操作手册,为深入推进产业薄弱民族乡村挂钩帮扶工作提供示范。
(四)突出人才培育,为乡村振兴提供人才技术保障。一是深入开展少数民族农村实用技术和职业技能培训,针对民族乡村特色产业发展需求,重点培养懂技术、会实践、善管理的应用型、复合型少数民族脱贫致富带头人,有效提升产业发展的层次、质量和效益。二是支持鼓励社会各界参与和扶持民族乡村实施乡村振兴战略,推动民族乡村振兴发展。建立人才“回流机制”,引导城市的有为市民、社会上的有为企业、外出的有为乡贤能人回到乡村,让“懂农业、爱农村、爱农民”的高素质人才队伍成为激活和撬动乡村振兴的有力杠杆。
(五)突出民族文化,塑造新时代文明乡风。一是传承弘扬民族文化,积极开展以畲族文化为主的少数民族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活动,推动民族文化、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传承发展,并实现效益转化。二是加大《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宣传力度,贯彻落实《宁德市畲族文化保护条例》实施情况二次审议的审议意见。三是推进宁德中华畲族文化中心建设,用1-2年时间重点加强畲族文化研究、推进畲族文化设施建设、发展畲族文化产业、促进畲族文化传承,为将宁德打造成中华畲族文化中心打下基础。四是深入开展民族团结进步创建工作,深化民族团结进步宣传教育,推进民族乡村基层组织建设,发挥基层组织在民族乡村发展中的带头作用。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