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世雄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14年6月11日收到《关于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对教育均等化工作报告的审议意见》(宁常审〔2014〕3号)后,市政府高度重视,对审议意见办理工作进行了研究部署,要求有关部门认真研究分析,提出可操作的措施,切实加以落实。现对照市人大常委会会议审议意见,将落实情况报告如下:
一、优化教育布局,推进城乡一体化发展
一是科学规划布局。今年以来,市政府多次召开市长办公会议、市政府专题会议,研究审定中心城区中小学规划、建设有关问题。2015年4月,批复通过《宁德市主城区中小学教育设施布点专项规划(2012-2030)》,将蕉城、东侨的教育事业发展纳入市级统一规划。6月以来,指导推动各县(市、区)结合实际,先后编制《2015-2018年中小学建设发展项目规划》、“十三五”县域中小学布局规划、“全面改薄”年度规划方案等一批规划,对城区中小学扩容增量、新城区学校建设、校安工程、农村学校布局调整和薄弱校改造等进行科学谋划。为突出教育基础设施规划建设工作,在编制《宁德市“十三五”教育事业发展专项规划》过程中,将“教育重大项目”予以单列,对今后五年全市尤其是中心城区校舍安全保障长效机制、公办幼儿园项目建设、中心城区扩容增量工程等项目建设进 行全面规划。二是推进标准化建设。各地根据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的要求,牢牢抓住"全面改薄"这一历史机遇,进一步推进学校在校园用地、教学用房、仪器设备、图书资料等方面的达标建设,5月份,全市279所小学、161所初中全部通过标准化学校验收。下一步,将着力提升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水平,促进义务教育优质均衡发展。三是强化政策保障。针对城区住宅小区配建幼儿园不足、部门监管责任不到位的问题,2014年10月,制定出台了《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转发〈市城乡规划局 国土资源局住房和城乡建设局关于宁德市中心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园建设管理办法〉的通知》(宁政办〔2014〕203号),规定了城区住宅小区配套幼儿建设及管理的具体办法,并对规划、国土、住建、教育等部门各自承担的责任进行了明确,有力地规范和促进了此项工作的开展。截至目前,全市城区住宅小区新增开发配套幼儿园27所。
二、整合现有资源,加快项目建设
一是加快既定项目建设。2014年启动的中心城区“四新两扩”工程进展较好,宁师附小新校区建成投用,今年9月新学期已开设27个班级;东侨实验小学建设项目一期主体工程已竣工验收并投入使用,本学期招收3个班;宁德五中新校区第一期建设已于8月10日组织初验,第二期工程中学生宿舍楼、食堂已封顶进入装修阶段,综合楼、室内运动场主体施工;蓝田学校扩容项目第一期工程进入装修阶段,二期工程正进行桩基工程施工;东侨中学扩容项目完成环评批复、可研批复、地质勘察、预算编制、招标文件编制等前期工作,11月27日进行施工招标;东侨小学完成项目国有建设用地划拨决定书,正在办理土地证。二是大力推进教育信息化建设。截止目前,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完小校以上学校100%实现“班班通”基础设施配备,中心校以上100%接入互联网,实现“校校通”。全市435个农村教学点实现设备配备、资源配送和教学应用的“三到位”。“一校带多点”远程同步互动课堂的农村教学点应用模式以及基于移动学习终端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深入开展,国家省级教育信息化管理和资源公共服务平台的应用成效显著。2014年度的“一师一优课、一课一名师”活动中,全市共有7375名教师在国家教育资源云服务平台上注册参与,晒课6435节。近100多位教师、10多位校长通过省教育厅网络教研平台向全省展播课例和网络主题论坛。2015年初,启动市级教育信息化试点学校工作,在全市遴选27个试点学校开展此项工作。三是持续谋划扩容项目。指导推动蕉城区将蓝田学校、金涵小学和蕉城民中纳入城区管理,作为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收学校。到目前为此,3所学校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1990人,其中2015年接收804人,有效地缓解了招生压力。启动金涵小区三期配套学校(蕉城实验学校)和火车站周边配套学校(东侨第一小学和东侨第二中学)建设,预计可新增学位7920个。目前,这3所学校正在办理建设前期手续。此外,力争2016年在万达广场附近新建东侨小学,在鹤峰南路车辆检测站南侧新建蕉城七小,以进一步扩大城区教育资源。
三、深化教育改革,提升“薄弱校”办学内涵
一是坚持“大手牵小手”帮扶薄弱校建设。2014年末下发《宁德市人民政府办公室批转市教育局关于实施“大手牵小手”帮扶薄弱学校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实施方案的通知》,从2015年起全面启动“大手牵小手”帮扶薄弱学校建设工作,先后有361所中小学幼儿园参与“大手牵小手”活动,从办学条件、管理理念、师资队伍、教育科研等各个环节全面开展帮扶,构建了区域、县域、校际之间的对口帮扶体系。如:福鼎计划在三年内投入1500万元援建寿宁县茗溪小学新校区,目前该项目已进入基础施工,预计2016年秋投入使用。二是全面推进城区“小片区管理”和农村薄弱校“委托管理”。推广“名校办分校、老校带新校、强校扶弱校"等办学模式,实行管理人员和教师互派,推动优质资源共建共享,带动城市新区新建学校和农村薄弱学校办学水平实质提升。目前,比较成熟的有福安实小集团化办学、宁德师院附小和华侨小学”跨区域品牌嫁接“管理、福鼎实小“强弱并校”、蕉城实小“一校两区”等义务教育小片区管理经验;福安市还在“结盟重建”基础上构建“委托管理”升级版,推进11所城区学校与13所农村完小实施“委托管理”,并在赛岐中学和松罗中学、福安三中和溪潭中学开展“托管”试点。目前,全市参与“小片区”管理的城区小学共52所,参与农村薄弱校“委托管理”的小学幼儿园213所。三是深化教育教学改革。大力开展中学课堂教学改革,在全市范围内遴选、确定市级首批学科教研基地校18所,创建33所普通高中特色项目试点学校,创建了福安一中等10所中学课堂教学改革示范校。全面落实义务教育课程方案,通过招聘或者转岗分流补齐补强紧缺学科教师,确保各校开足开好省颁课程。同时,借助宁德教育网、宁德教育微信公众号等平台和闽东日报“教育视野”专栏,大力宣传我市教育改革发展,努力形成良好舆论导向。四是大力推进“基本均衡”创建工作。目前,我市已经有东侨、福鼎、福安、蕉城4个县(市、区)通过了“全国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国家督导评估。剩余的6个县,计划分两年全部完成创建任务,其中古田、霞浦、柘荣、寿宁4个县已通过省级评估验收,将于近期完成国家级验收。屏南、周宁2个县将在2016年年底前完成。
四、强化队伍建设,促进师资均衡配置
一是做好教师培训工作。制定《宁德市中小学校长、幼儿园园长培训规划》,全面落实教师培训工作。今年来,共选派192人次参加国家级各类培训,选派252人次参加省级校(园)长培训,选派1528名教师参加省级各类培训。加强农村学校音乐、体育、美术、英语、信息技术、科学等紧缺学科教师培训,着力培养农村教师以一门学科为主胜任多门学科的教育教学能力,2015年完成富余教师转岗培训175人,累计达到1039人。二是实施“名师名校长”工程。2014年8月,启动实施宁德市名师培养工程,与福建教师进修学院签订联合培养协议,拟用5年左右的时间培养市级名师100名、学科带头人300名。目前,市级名师培养人选57人,市级学科带头人培养人选97。三是及时补充紧缺教师。结合相关部门学生数预测,根据核定教师编制数,认真做好各类教师的招聘工作。今年,全市共招聘中小学、幼儿园教师668人,其中中小学紧缺学科教师227人,幼儿园教师198人,市直6所学校共招聘(遴选)教师57名(新任教师48人)。四是有序推进教师交流。制定出台了《关于推进县域内义务教育学校教师人事关系县级统一管理的意见》、《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中小学教师队伍建设的意见》等文件,大力推动“以县为主”的教师管理体制。认真做好教师交流工作,2015-2016学年全市共完成县域内教师(校长)交流2262人,超过应交流教师总数的10%;县域间对口交流109人,区域外交流80人。在福鼎市开展教师资格定期注册试点工作,完成注册5310人。五是提高边远地区教师待遇。持续加大对边远地区教师津补贴力度。如:福安市已连续多年开展“农村教师特岗行动”,向山区乡镇教师发放每人每月400元高寒补贴,并作为典型经验在全市推广;霞浦县将海岛教师边岛津贴补贴标准由每人每月360元提高到500元。此外,在评先评优、职称评聘等方面向农村教师倾斜。如:2014年省特级教师评选划定一定的农村教师比例(20%),降低了职称、论文等条件要求,2014年“全国模范教师”和“全国优秀教师”、“省优秀教师”和“宁德市优秀教师”等表彰名额中,农村教师的比例分别达到60%和45%。
五、维护教育公平,保障群众受教权益
截止目前,全市幼儿入园率达96.23%(目标值为94%),城区初中辍学率为0.05%(目标值为控制在2%以内),农村初中辍学率为2.77%(目标值为控制在3%以内),三类残儿入学率为95.52%(目标值为达到95%以上),高中阶段毛入学率超过95%(目标值为达到90%),全面完成“十二五”规划既定任务。一是完善各类资助政策。构建涵盖学前教育至高等教育的学生资助体系,实施“阳光助学”,全年累计发放各类助学金5055.72万元,受助学生26262人。2015年,投入2859万元,对全市18.83万名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以及城市低保家庭学生免除教科书费及免费发放新华字典、作业本费;对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寄宿生实行补助,全市有206所学校实行“营养改善工程”,全年投资1869万元,受助学生达13736人;坚持“应贷尽贷”的原则,办理大学生生源地信用助学贷款18774.13万元,惠及学生31096人。二是关爱留守儿童。不断健全农村留守学生关爱服务体系,全市培养树立留守儿童“自强之星”先进典型42个,关爱留守儿童志愿者达12000多人,结对关爱留守儿童15000多人。据不完全统计,2015年全市各级各部门共为2000多名留守流动儿童送去慰问金、慰问品约20万元。积极组织留守儿童参加文艺汇演、演讲书画比赛、读书征文、讲故事等活动,如柘荣县启动“温暖六一·圆梦微心愿 ”关爱留守儿童活动,征集100个留守儿童、贫困儿童的微心愿,倡导爱心单位(企业)、爱心人士认领并帮助实现心愿,让留守儿童真切感受到社会大家庭的温暖。三是保障进城务工人员子女入学。坚持以流入地政府为主和以公办学校为主的“两为主”原则,推动各县(市、区)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接受义务教育纳入当地教育发展规划,在保证完成片内学龄少年儿童入学的前提下,采取就近入学、电脑选号、抽签、由教育行政部门统筹调剂等办法,努力解决好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就学问题。2015年秋季,全市小学共接收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85582人,其中在公办学校就读率达到95%以上。同时,教育督导部门将进城务工人员随迁子女义务教育工作纳入检查督导范围,结合“对县督导”和“义务教育基本均衡县”等评估工作,加大监控力度,保障随迁子女在学生编班、文化学习、奖励评优、入队入团、参加校内外活动等方面和本地学生享受同等待遇。四是推进特殊教育发展。努力完善以特殊教育学校为骨干,以普通学校特教班和随班就读为主体,以送教上门为补充的特殊教育办学模式,进一步健全从学前教育到高中阶段教育布局合理、学段衔接、普特融合、普职融通的特殊教育体系。截止目前,全市残儿在校生达3071人,三类残疾儿童少年义务教育入学率达95.52%。同时,积极推进特殊教育学校标准化创建活动,在霞浦县特殊教育学校率先通过省级评估的基础上,宁德市特教学校、蕉城区特教学校、福安市特教学校有望于近期通过省级评估验收。五是促进民族教育发展。认真贯彻落实各项民族教育政策,切实将民族乡村的义务教育纳入公共财政的保障范围,全市义务教育阶段少数民族贫困家庭的学生“两免一补”政策全面落实到位。采取倾斜扶持政策,优先安排民族中小学建设项目,努力改善少数民族学校办学条件。2015年全市共争取到省级以上补助资金1367万元,主要用于校舍建设、修缮和添置教学仪器、图书和教育信息化设备等,惠及23所民族学校。在民族中学和民族班就读的少数民族初、高中学生除享受相应教育阶段所有资助政策外,还可享受“高中生每年每生1000元,初中生每年每生600元”的“少数民族学生助学金”。2015年全市共发放少数民族国家助学金192万元,受助学生达2716人。
六、保障资金投入,促进民办教育发展
一是统一思想认识。进一步强化基础教育地位,抓紧推进“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县”创建工作,确保2017年全面实现县域义务教育发展基本均衡创建目标;指导推动各地严格按照布局规划抓好城区中小学扩容和义务教育学校标准化建设项目,在学校设施设备、教师交流管理、职称评聘倾斜等方面促进城乡一体化发展。二是强化教育资金落实。积极克服财力困难,按照“三个增长”安排教育经费,土地出让金净收益计提10%和教育费附加一并用于教育事业经费开支。2014年全市教育经费“三个增长”达到法定要求,其中第一增长,即公共财政预算教育拨款高于财政经常性收入增长为9.73%;市本级城市教育费附加用于市直教育系统1539.1万元,主要用于基础教育改善办学条件。同时,积极争取上级对宁德教育发展实施倾斜扶持,2014年争取到中央、省级各类补助4.846亿元,2015年截至目前争取到各类上级补助达到5.76亿元。三是扶持民办教育发展。近年来,我市民办学校得到快速发展。目前,我市民办幼儿园已达到279所,占幼儿园总数的64%;民办园幼儿75187人,占在园幼儿总数66%;民办中小学10所,在校生16672人。出现了一批优质民办学校如:蕉城树德学校教学质量连续12年位居中心城区初中校前列;霞浦宏翔高级中学学生高考成绩不断刷新,2015年高考本科上线率达73%。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落实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努力推动城乡教育均衡发展、办好人民满意的教育。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