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第三届人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科技进步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5年12月22日在宁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三十次会议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宁德人大网更新时间:2016-6-16 17:54:57

  宁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王世雄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受隋军市长委托,现将我市科技进步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一、主要做法和成效

  宁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科技工作,认真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和《科技进步条例》,坚持把科技进步放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位置,采取了一系列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的措施,科技工作取得明显成效。2010年以来,有90多项科技成果获国家、省、市科技进步奖;共申请专利8424件,授权专利5737件;受理专利申请资助1371件,11项专利技术获省专利奖;福建省福鼎海鸥水产食品有限公司建设的大黄鱼育种实验室于今年10月份获批为国家重点实验室,建立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6家、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41家;创建了以海洋渔业为主导产业的宁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示范推广了一批先进适用的良种良法,农产品和产业结构进一步优化,农业科技水平进一步提高。

  (一)加强组织领导,努力营造更加浓厚的科技创新氛围。一是加强领导。宁德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贯彻实施《科技进步法》和《科技进步条例》,将科技工作纳入党委、政府重要议事日程,适时召开市委常委会、市政府常务会议、市长办公会议等进行研究部署。去年,还将市级知识产权局升格为副处级参公事业单位,编制增至6人;新增知识产权服务工作站6个;及时成立并调整充实了市科技工作领导小组和科学技术奖励委员会,先后制定并出台了《关于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决定》、《宁德市科学技术奖励规定》、《关于进一步深化科技体制改革加快区域创新体系建设的实施意见》等一系列政策文件,扎实推进“科教兴市”战略。二是加大投入。2012年,将市科学技术杰出人才重大贡献奖的奖励金额从15万元提高到30万元;2013年,专门对入选福建省第二批“引进高层次创业创新人才”、“首批海西产业人才高地领军”等各类优秀人才进行表彰奖励,奖励金额达550多万元。三是培育引进人才。先后制定出台了《宁德市中长期人才发展规划纲要》、《关于实施人才强市战略的决定》、《宁德市引进高层次人才认定实施细则(试行)》、《进一步扶持高校毕业生自主创业暂行办法》等一系列政策举措和配套文件,扎实做好人才培育引进工作。据统计,近年来,先后引进急需紧缺人才5000多人,其中有12人入选福建省引才“百人计划”。2014年闽东力捷迅药业有限公司林童俊、宁德时代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博格仁入选国家“千人计划”;南海水产科技有限公司周瑞发入选2014年中组部“万人计划”;福建申石蓝食品有限公司詹照雅入选2014科技部“科技创新创业人才”;6人入选第一批省特支科技创新、创业领军人才。今年,组织推荐福建闽东尤迪新能源动力科技有限公司副总经理林仕供等4人为第二批福建省科技创新领军人才候选人、宁德市登月水产食品有限公司总经理张聿钦等6人为第二批福建省科技创业领军人才候选人。四是强化宣传。充分发挥了电视台、电台、报纸、互联网等新闻媒体的作用,积极开展科技活动周和科技下乡、知识产权宣传等一系列科普宣传和以“一法一例”为主的法律法规宣传活动,通过发放资料、建立科普画廊、提供咨询等各种形式,让更多的社会公众了解“一法一例”。2010年以来共举办各种科普活动100多场次,参加人员近40万人次,发放各种科普宣传资料40万余份,组织500多名专家为市民和农民讲授各种科技知识和实用技术。

  (二)突出转型升级,全力提升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一是大力发展战略性新兴产业。立足我市资源优势和区位优势,大力培育发展具有前瞻性、市场前景广、带动系数大的战略性新兴产业,重点发展新能源、生物医药、新材料等三大产业。目前,我市有高新技术企业26家,已形成新的经济增长点和竞争优势。如: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和时代新能源有限公司,目前已拥有硕士以上人才949人,其中博士113人,海归68人,并且先后获得了“国家火炬计划重点高新技术企业”、“工人先锋号”等荣誉,先后承担了“国家重大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福建省引进重大科研平台”等各类国家级、省级重大项目;同时规划设立院士工作站、博士后工作站、中科院物理所实验基地。二是强力推进传统产业转型升级。大力推广应用新技术、新工艺、新材料,积极扩大“中国中小电机之都”、“中国民营船舶修造基地”、“中国食用菌之都”、“中国大黄鱼之乡”等区域品牌影响力,初步形成了新能源、新材料、电机电器、生物医药等九大区域特色主导产业。闽东电机产业集群被列入科技部创新基金项目,已累计获扶持资金3650多万;国家级产业化基地建设加快推进,与省科技厅共建高性能伺服电机产业项目稳步推进,目前,安波、亚南两家企业的两个项目已被列入省级科技重大专项,目前已拨付扶持资金600万,剩余资金按专项的进展情况再予以拨付。继续推进星火计划、农业成果转化资金、科技富民强县等专项的组织实施,推动大黄鱼海上养殖成为我省最具特色和优势的水产养殖业,促进紫菜、海带等藻类深加工产品的市场份额不断扩大,养殖及加工年产值达15亿元以上。三是不断强化企业创新主体地位。积极开展市领导班子挂钩企业联系制度,为企业提供政策宣传、政策辅导、政策咨询等工作,大力推进高新技术企业的培育,努力创建省级创新型(试点)企业。加强企业重点实验室和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建设,引导企业积极申报重大科研机构引进和重大科技成果购买补助工作,组建了电机电器和大黄鱼两个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目前,全市拥有科技型企业222家,高新技术企业26家,省级创新型企业40家、创新型试点企业37家。积极推动企业研发经费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优惠和技术交易市场免税等科技政策的落实。统计数据显示,我市2014年度享受企业研发费用税前加计扣除和高新技术企业所得税减免政策扶持的企业有13家,共计研发费用税前扣除总额12391.8万元,减免所得税额1895.15万元。

  (三)深化产学研合作,大力提升科技成果转化能力。一是积极搭建各类平台。筹划创建高新科技园区,宁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自2013年建园以来,共争取市级以上各类科技计划项目50项,获立项经费3000多万元。积极筹建电机电器、化油器、生物医药等孵化器,目前已完成宁德市生物医药孵化器科技企业孵化器推荐和备案工作,宁德市科技服务中心大楼完成主体建设。注重和培养互联网孵化器和众创空间建设,拟将福鼎市电子商务产业园、闽东电机电器产业与特产电商孵化器、古田县电子商务产业孵化基地3个基地作为互联网孵化器。另外将屏南县电子商务产业园、福鼎市创客空间等9个单位推荐上报福建省众创空间,积极争取在全市范围内更进一步推进众创空间的建设和服务。二是加快科技成果转化。围绕新兴产业的生成、高新产业的发展、农业科技成果转化、重点科技项目的攻关等重点方面,整合和开发市内外两种创新资源,推进产学研合作和科技成果转化。截止目前,我市企业已与中国科学院、中国农科院、清华大学、天津科技大学、厦门大学、福建农林大学等200多家高校和科研院所建立合作关系,建立11个院士工作站,组建了电机工程研究院、生物医药等行业技术研发中心,拥有常规科研机构34家(其中省级2家、市级12家、县级20家);截止2014年,宁德市星宇科技有限公司等5家企业共获得742万元省重大科技成果购买补助;宁德新能源科技有限公司、福建仙洋洋食品科技有限公司、宁德市富发水产有限公司等3家企业共获得2190万元省引进重大研发机构资助补助。今年,47家省级企业重点实验室和省级企业工程技术研究中心获科技创新平台奖励, 奖励资金共计1200多万元。三是深化宁台交流合作。2010年以来,我市共申报闽台科技合作项目7项,获得立项6项,获得科技经费400万元,其中福建东元精工有限公司、福建宁德津田农业发展有限公司各获得100万元。在闽台合作基地建设方面,我市组织推荐福鼎海鸥水产食品公司、福建闽威实业有限公司申报闽台科技合作基地,福建思科通科技电子有限公司、福鼎市华益机车部件厂申报国际科技合作基地。目前,福鼎海鸥水产食品公司和福建闽威实业有限公司被省科技厅列为“闽台水产养殖加工(闽东)科技合作基地”成员单位。

  (四)保护运用并举,深入实施知识产权战略。一是营造创新环境。2012年,出台了《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落实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的实施意见》;2014年,设立市级专利发展专项资金,制定《宁德市专利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和《宁德市专利申请资助办法》。近年来,通过举办各类企业知识产权培训班以及4·26知识产权宣传日、5月科技活动周、专利周等活动平台,进一步提升企业的专利意识。2010以来,全市共组织举办各类企业知识产权培训班30多场,培训企业知识产权管理人员1000多人次,发放各类知识产权宣传材料5000多份。二是培育创新主体。成功入选首批“国家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战略推进工程”实施城市,并制定实施方案,建立知识产权托管工作机制,先后开展了中小企业知识产权托管、专利代理机构入园进企等一系列活动,努力提升企业知识产权运用能力。2010年以来,全市共培育市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116家,省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27家,国家级知识产权优势企业5家,企业知识产权管理规范贯标试点企业13家。涌现了广生堂药业、宁德新能源、三祥新材等一批拥有自主知识产权和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三是促进转化运用。积极组织企业参加6·18中国·海峡项目成果交易会。2010年以来,全市共组织42个专利产品参展;31个项目入选省专利技术实施与产业化项目,共获项目经费583万元,有效的推动了企业专利成果的产业化。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及下一步工作思路

  我市贯彻实施“一法一例”虽然取得了一些进步,但同时也存在一些差距和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企业自主创新动力不足。受地方经济发展水平制约,我市多数企业规模偏小,承受科研开发风险的能力有限,依靠自主创新求生存求发展的内在动力不足,急功近利、短期行为比较普遍。突出表现为企业研发经费投入偏少,拥有自主知识产权的技术和产品少,大部分企业没有设立内部研发机构,产品靠仿制生产,以低价的劳动力成本优势参与市场竞争。二是科技人才引进困难。由于经济基础薄弱和创业环境制约,我市人才趋向发达地区流动,人才流失问题突出,引进人才和留住人才却面临不少困难,致使产业技术人才短缺,特别是缺乏高层次、高技能人才和高科技产业领军人物,直接制约了科研创新能力。三是科技经费投入不足。由于经济基础薄弱,财力不足,财政科技支出占同级财政支出的比例较低,如:2014年我市财政科技三项费用投入共517万元,仅占地方财政预算总支出0.26%;科技三项费用每年增长10%以上的要求也难以及时落实到位。

  下一步,我市将按照全国科技大会精神和省委、省政府的决策部署,结合宁德实际,认真贯彻落实《科技进步法》和《科技进步条例》,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健全机制,营造更加有利的创新环境。一是完善管理机制。切实把提升科技自主创新能力作为增强区域综合竞争力的核心,建立健全科技重大决策协调机制,完善部门之间、部门与地方之间沟通渠道,推进跨部门、跨行业、跨领域的技术创新联合攻关。加快推进行政审批配套改革,简化手续,提高效率。二是改进宣传方式。在充分运用报纸、电视、广播、网络等媒介宣传的同时,每年邀请专家学者和科技界精英,免费对全市科技企业管理者和科技人员进行科技形势、创新模式等的培训,在企业范围内大力宣传自主创新理念,推动企业家和企业管理者在技术创新决策、研发投入、科研组织、成果转化中发挥主体作用。三是广泛开展活动。围绕推进企业自主创新、加快产业机构优化升级主题,广泛组织开展科普宣传、科技下乡、科普进校园等多种形式的科普活动,加强创新收益和创新风险等的正面引导,努力在全社会营造一种想创新、要创新、能创新的良好氛围。

  (二)激励引导,提高企业技术创新积极性。一是强化项目导向作用。确立以企业技术创新需求为导向的立项机制,围绕新一代新能源、新材料、生物医药、高性能伺服电机等领域,组织实施若干个科技重大专项,努力培育形成一批集研发、设计、制造于一体的科技型骨干企业。健全科技计划项目申报准入、企业研发经费管理、开发项目执行成效和科技经费绩效评价等科技管理制度,引导企业把技术创新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二是健全项目激励机制。建立健全企业科技创新评价指标体系,对研发机构健全、研发投入比例高、发明专利多、新产品开发多的企业,采取以奖代补方式加大奖励力度。除政府每年对科技成果和科技人员进行奖励外,鼓励各部门、各企业设立相关科技创新奖项,提高科技工作人员的积极性。三是全面实施知识产权战略。努力提高发明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占比。加强知识产权托管工作,促进专利运用,强化知识产权行政执法能力建设,建立特色产业知识产权维权援助机制,最大限度保护专利人创新成果,切实维护专利发明人和企业的合法权益。

  (三)完善体系,促进产学研对接提速。一是加强研发平台建设。大力推进国家、省级高新区以及国家高新技术产业化基地和特色产业基地申报力度;加大省级、市级企业工程技术中心培育扶持力度,鼓励企业之间、企业与高校之间建立技术联盟,努力建立一批国家级、省级工程技术中心和科技产业化基地。二是优化公共服务平台。全面推进宁德国家农业科技园区建设,进一步做大做强蕉城核心区海洋渔业特色优势产业,充分发挥园区对区域现代农业发展的带动作用。组织实施好厅市共建高性能伺服电机产业项目;促进宁德市科技服务中心建成投用;推动福安经济开发区电机电器孵化器、三祥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新材料孵化器、食用菌科技企业创业服务中心、宁德市生物医药孵化器投用。培育发展一批面向自主创新的科技信息咨询服务机构、知识产权服务机构,努力完善中介服务门类和创新支持系统,引导科技服务机构向专业化、规模化和规范化方向发展。三是推动成果转化加速。充分利用“5·18”、“6·18”、“9·8”、院士科技园等平台,突出转好共性技术转化、创新成果信息服务和技术交易市场建设。支持科技人员、科研机构和企业家利用创新成果创办科技型企业,吸引海外留学人员、省外科研团队和科技人员携带创新成果来宁创业。探索新的宁台高新企业、新兴产业合作发展模式,构建具有闽东特色的对台科技合作机制。

  (四)拓宽渠道,努力提高科技经费投入。一是努力畅通融资渠道。由政府部门牵头,不定期组织召开银企联席会,鼓励金融机构加强和改善对高新技术企业,特别是科技型中小企业的金融服务,对重大产业项目、科技成果转化项目给予优惠的信贷支持。积极推进企业专利权质押融资贷款工作,鼓励引导社会资本投资参股处于种子期、初创期的企业。二是加大财政科技投入。努力建立财政科技投入稳定增长机制。坚持财政资金与企业科技项目挂钩,探索建立重大科技成果购买补助、创新型企业创新成果补助等科技经费后补助方式,强化财政资金的引导作用。探索设立政府、企业、科研单位和其它社会资金多方参与的科技型中小企业创新基金,为企业科技创新提供资金支持。三是积极争取上级支持。主动与上级有关部门跟踪对接,帮助企业争取国家创新基金、科技重大专项和"863"等国家级、省级科技项目和资金支持,指导企业在企业研发费用加计扣除、高新技术企业认定、技术交易税收优惠、研发设备加速折旧等方面得实惠。

  (五)优化机制,大力培育引进科技人才。一是瞄准目标引进。加强与站在前沿、掌握高端的高校和科研机构对接联系,把引进人才与重大课题攻关结合起来、与重点产业发展结合起来,推动人才引进与产业发展、项目建设同步推进。二是明确方向培育。坚持以企业需求为导向,进一步整合各类教育培训资源,加强对各类科技人才有针对性的培育,提升存量人才素质。三是完善机制推动。健全完善党政领导联系优秀专家制度,努力构建与我市产业发展实际相一致的人才评价机制、选任机制、激励机制、流动机制和保障机制,破除人才市场各种体制性障碍,维护科技人才在创新活动中的合法权益,确保充分发挥科技人才的潜力和优势。

  下一阶段,我们将继续落实市人大常委会的审议意见和建议,不断改进工作,努力推进科技进步与创新,进一步提升创新驱动发展能力。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