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人大网消息
宁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胡 楠
主任、各位副主任、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20年工作计划安排,受梁伟新市长委托,现就我市加快乡村产业振兴工作情况报告如下:
近年来,我市在稳定粮食播种面积和产量的基础上,突出加快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发展,推进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8+1”特色产业提质增效,取得了较好成效。2019年,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560.16亿元,增长3.9%,其中8大产业累计产值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93.47%;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17804元,增长10.3%;两项指标增幅均位居全省设区市第二位。
一、主要做法及成效
(一)突出三项举措,护航产业振兴发展。一是建立工作机制。市县两级均成立乡村产业振兴专项小组及工作专班,统筹推进“8+1”特色产业重点任务落实,全市上下形成了市委统一领导、县乡推进落实、乡村组织实施、部门合力共为、责任层层压实的工作机制。二是探索差异化考评。2019年,根据市委乡村振兴领导小组统一部署,乡村产业考评重点立足各县(市、区)县域农业产业特色(蕉城乡村旅游、古田食用菌、屏南花卉、周宁花卉、寿宁茶叶、福安水果、柘荣中药材、福鼎茶叶、霞浦水产),探索进行差异化考评,重点考评各县(市、区)在加快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发展方面的工作实绩。三是制定规划方案。立足于全市乡村产业发展实际,制定出台宁德市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规划(2018-2022年),提出“着力打造‘8+1’百亿产业,到2022年培育形成4个超两百亿、3个超百亿、2个力争达百亿的全产业链,乡村特色产业总规模突破2000亿元”的发展目标。制定下发宁德市乡村产业振兴实施方案,进一步细化具体措施、责任单位,推动各项工作落实。各县(市、区)编制出台相应规划,乡镇因地制宜制定实施方案,形成上下衔接、系统配套的规划体系。
(二)突出五化发展,促进产业提质增效。一是抓规模化经营。以产业园、产业强镇等项目建设为载体,促进特色产业适度规模经营。2019年以来,古田食用菌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蕉城生猪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寿宁茶叶省级现代农业产业园等3个产业园及福安赛岐、穆云,柘荣城郊等3个国家农业产业强镇获批创建。二是抓标准化生产。大力推进省级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建设,2019年全市新建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43个;今年拟建42个,目前已挂牌37个。积极引导经营主体开展“三品一标”认证,2019年新增“三品一标”认证农产品55个。三是抓品牌化运作。注重培育农产品公用品牌,2019年我市先后荣获中国大黄鱼之都、中国南方海参之乡等荣誉称号;福安葡萄、福鼎黄栀子入选2019年度福建十大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鼎白福鼎白茶、新未福安葡萄、威尔斯大黄鱼、岳海大黄鱼、闽威鲈鱼等被评为2019年度福建名牌农产品。选送4件花卉展品参加2019年北京世园会。福安制作“鸟巢茶•坦洋工夫”大茶饼与“坦洋工夫历史文化展示馆”共同入驻奥林匹克塔。四是抓信息化建设。争取省级以上财政资金1490万元用于实施信息进村入户整市推进工程建设,完成1745个行政村益农信息站点布设,覆盖全市80%以上行政村;福安市入选农业农村部2019年数字农业建设项目试点县。寿宁、柘荣、古田、屏南、周宁、霞浦先后被列入国家级电子商务进农村综合示范县;创建10个市级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点。五是抓企业化发展。培育壮大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2019年新增第六轮国家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2家,总数达6家;新增补省级农业产业化重点龙头企业48家,总数达145家。鼓励发展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家庭农场或龙头企业+农民合作社+农户等模式,紧密合作模式,规范合作章程,有7个联合体被认定为2019年省级农业产业化示范联合体。
(三)突出“8+1”产业,狠抓重点工作落实。水产业方面,2019年全市渔业产值258.58亿元,比增4.8%。重点稳步推进海上养殖设施升级改造,累计投入各类资金45.48亿元(含养殖户投入部分),清退禁养区渔排26.71万口、贝藻类6.55万亩;养殖区和限养区升级改造标准渔排55.75万口、深水大网箱3450口(相当于标准渔排13.89万口)、贝藻类33.74万亩,自行退养渔排19.48万口、贝藻类13.86万亩。2020年已建、在建的工厂化循环水车间4万多平方米。新增市级青蟹良种场1家。茶产业方面,2019年全市茶业产值39.83亿元,比增12.26%。全市纳入“一品一码”可追溯管理的茶叶经营主体达704家。建立相对集中连片300亩以上不用化学农药的茶叶绿色生产示范基地140个、核心示范区4.3万亩,带动41.9万亩茶园基本不使用化学农药,全市绿色防控茶园占茶园总量的50%、生态茶园达60%。食用菌产业方面,2019年全市食用菌产值66.51亿元,比增5.76%。重点建立省级优质食用菌标准化示范基地8家,生产食用菌3100多万袋,示范带动农户690户。实施古田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项目,项目总投资1.31亿元,已建设标准菇棚100间、冷链仓储3000平方米。水果产业方面,2019年全市水果产值38.48亿元,比增7.73%。新增果园面积8000亩,新建百香果标准化集约化育苗基地2个(柘荣、屏南各1个),新增设施水果面积7598亩;建立水果标准化示范基地 10个、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3个、葡萄醋精深加工线1条。蔬菜产业方面,2019年全市蔬菜产值38.66亿元,比增6.62%。重点引进蔬菜新品种26个,新增面积1万亩;示范推广蔬菜高优栽培模式,克服连作障碍,新增设施蔬菜面积2000亩;建立蔬菜标准化示范基地15个,建设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4个。中药材产业方面,2019年全市中药材产值12.57亿元,比增11.63%。重点引进中药材新优品种3个,新增面积2000亩;完成《全国中药炮制规范》6个品种编制,建立中药材标准化示范基地4个,建立核心示范片800亩。畜牧产业方面,2019年全市牧业产值32.26亿元,下降5.3%。重点推动我市生猪稳产保供任务落实,推进南阳国家核心育种场建设,加快实施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项目。目前,全市畜禽规模养殖场有异位发酵床42家,在用大中型沼气工程81处,在用小型沼气工程55个,全市畜禽粪污资源化利用综合利用率93.63%。林竹花卉产业方面,2019年全市林业产值32.48亿元,比增2.2%;花卉4.45亿元,比增2.77%。实施竹业富民开发项目,完成12个市级竹业示范基地建设,面积3731亩,占任务3600亩的103.6%;完成竹山便道建设164.3公里,占任务100公里的164.3%。实施省级现代农业(花卉)项目,新增设施花卉面积54.46万平方米,建设林下经济示范基地面积5万亩。乡村旅游业方面,2019年全市乡村旅游总收入126.58亿,比增23.8%;乡村旅游总人数1977.57万,比增18.7%。寿宁县下党村、福安市廉村村、寿宁县西浦村入选第一批全国乡村旅游重点村;寿宁县西浦村、古田县桃溪村、福安市廉村村被列入福建省首批“金牌旅游村”;蕉城区霍童镇获评省四星级乡村旅游休闲集镇;寿宁县下党村、屏南县龙潭村、福鼎市赤溪村、福安市虎头村等四个村获评省四星级乡村旅游村。周宁县鲤鱼溪人鱼文化小镇、寿宁县下党学习小镇、蕉城区霍童文化体验小镇等12个小镇获评市旅游小镇。
(四)突出两大支撑,增强产业发展动能。一是资金投入支撑。市本级财政方面,2020-2022年拟安排乡村振兴产业发展资金7500万元,重点用于扶持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花卉等特色产业发展;每年安排150万元用于鼓励银行业金融机构发展,引导金融机构加大对小微企业及民营企业的支持力度。同时,提高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支持乡村产业振兴。2020年1-8月全市各县(市、区)土地出让收入49.69亿元,其中:用于农业农村项目金额13.48亿元,土地出让收入用于农业农村比例为27.12%,截至8月底该比例较2019年提高5.85%。二是人才服务支撑。确定全市产业薄弱村306个,涉及103个乡镇,建立市县两级领导挂钩联系乡镇帮扶产业薄弱村工作机制,择优选派226名处科级领导干部返乡担任“乡村振兴指导员”。推进“十百千万”专家服务乡村振兴行动计划,设立10个以上专家服务基地。出台新时代深化科技特派员制度助推乡村振兴实施方案,下派宁德市科技特派员303名,服务年限从2020年至2023年,同时在县乡两级成立科技特派员工作站,实现产业薄弱村、乡村振兴试点村全覆盖。
二、存在的困难与问题
虽然我市在产业振兴方面开展了大量工作,也取得了一定成效,但仍存在一些薄弱环节及困难、问题。
(一)产业有特色,但优势不明显。立足丰富的山海资源,我市培育形成了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等特色产业,但是产业优势转化为经济优势不明显。
(二)产品有规模,但加工不精深。葡萄、银耳、茶树菇、太子参、大黄鱼、海参的年产量分别占全省的50%、91.8%、85.4%、84.2%、87.2%、69.1%,但从市场销售的产品来看,精深加工产品不多,精深加工能力明显不足。
(三)农业有品牌,但影响力不大。全市农业类中国驰名商标26件,其中既是中国驰名商标又是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8件,居全国设区市首位,但市场知名度相对较高的也只有福鼎白茶、宁德大黄鱼、古田银耳、柘荣太子参、霞浦海参等为数不多的几个。
(四)龙头有数量,但个头比较小。目前,全市市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449家,其中省级以上145家(国家级6家),但是年产值达到10-20亿元的企业只有安发、岳海、海鸥、南阳等四家,与省内圣农、傲农等相比个头偏小。
三、下一步工作思路
下阶段,将以深化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着力稳定粮食生产,狠抓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及乡村旅游等“8+1”特色产业,着力推动农业规模化、标准化、品牌化、信息化、企业化发展,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深度融合,加快推进特色产业发展由传统数量扩张型向高质高效型转变,为走好闽东特色乡村振兴之路、建设新宁德提供有力支撑。
(一)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优化产业品种结构,扩大产业特色优势。一是优化产业布局。紧紧围绕水产、茶叶、食用菌、水果、蔬菜、中药材、畜牧、林竹花卉和乡村旅游等“8+1”乡村振兴重点产业,根据沿海、山区、城郊等不同类型地区,因地制宜发挥比较优势,发展特色产业,优化生产布局,加快构建特色产业发展优势区。二是优化品种结构。充分挖掘我市8件公用农产品中国驰名商标和73件地理标志证明商标的市场潜力,大力发展“人无我有、人有我优、人优我特”具有明显区域特色优势的农产品,提高产品市场占有率。三是优化产业基地。立足优势特色产业,选择规模大、设施较优、技术先进、基础条件好、标准化生产水平高、已入驻福建省农产品质量安全追溯监管信息平台的生产基地,加快推进优质农产品标准化示范基地创建。
(二)以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为契机,延伸特色产业链条,提高产品附加值。一是发展精深加工。实施农产品加工提升工程,推进农产品采后商品化处理中心及冷藏库建设,提高农产品产后商品化处理能力和农产品入市品级。突出抓好水产品、茶叶、食用菌以及果蔬、林竹等重点领域产业的加工增值,大力发展农副产品储藏、保鲜、运销企业,把种植、养殖、加工和销售等环节连结起来,形成相互关联、相互促进的产业链。二是壮大龙头企业。立足八大特色产业,培育壮大省级以上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规模。有效落实企业总部经济、民营企业发展等政策措施,吸引域外大型企业、投资公司来宁投资农业产业,与我市现有农业龙头企业进行合作开发,打造水产、茶叶、食用菌、果蔬等特色产业“巨头”和“航母”。三是拓展农业多种功能。着力挖掘传统农耕文化、民俗信仰,传承弘扬红色文化,举办各具特色农事节庆,因地制宜,发展农旅结合、茶旅结合、森旅结合、渔旅结合、文旅结合等新业态,探索“文创+旅游”“摄影+旅游”“康养+旅游”等新模式,同时着力挖掘乡村生态旅游资源,争创一批康养旅游休闲基地和体育旅游休闲基地。
(三)以农产品市场销售为导向,强化品牌质量意识,促进产品与市场更加有效对接。一是注重品牌经营。增强品牌经营意识,支持申报福建名牌农产品,重视搞好商标品牌运作,着力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企业品牌双轮并转的品牌体系。围绕我市农业主导产业和优势特色产业,通过开展“喝好茶到闽东”“大黄鱼节”等推介活动,扩大公用品牌影响力,发挥优势品牌的带动效应。二是提高产品质量。鼓励龙头企业、合作社开展“三品一标”认证,创建无公害农产品、绿色食品、有机食品和出口农产品原料基地,实施全过程质量控制和责任追溯制度。加强农产品质量检验检测,建立完善农产品产地认证制度和地理标志产品监管机制。推进食用农产品合格证制度和“一品一码”可追溯管理,确保全市食用农产品生产主体的“一品一码”赋码准出率达90%以上。三是拓宽销售渠道。重点完善水产品、茶叶、食用菌、太子参等农产品专业批发市场,加快台湾水产品集散中心建设。鼓励发展农村电子商务,实现线上线下同步有效对接,拓展农产品市场空间。扎实推进福安、古田等2个“互联网+”农产品出村进城工程试点县建设。
(四)以强化科技装备为重点,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增强产业发展支撑。一是提高农业信息化发展水平。借助福建“131农业云”综合信息服务平台,提高农业大数据应用水平。继续实施现代农业智慧园和农业物联网应用示范基地项目。推进农业科技创新和“机器换人”,提高农业经营主体智能化装备水平。二是提高农业设施装备水平。稳步发展设施水果、设施蔬菜,加快发展设施花卉,积极推进食用菌传统菇棚改造。实施主要农作物全程机械化推进行动,培育一批既能服务又有示范的“五有”农机合作社,完善健全农机服务网络,推动我市农业机械化生产向智慧高效、全程全面发展提升。三是提高农民科技素质。加快构建服务型农村职业培训体系,继续实施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和新型职业农民培训项目,加大农村实用技术培训,支持开展“网络直播”等新业态培训,支持龙头企业开展科技培训工作。同时,发挥农业农村、科技、教育等部门的优势,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全方位、多层次的科技培训,全面提高农民科技素质。
(五)以深化农村改革发展为动力,提高农业发展活力,增强产业发展后劲。一是搭建产业发展平台。结合农业产业发展区域布局,做大做强福鼎太姥山、霞浦三沙(陇头)、蕉城飞鸾等水产品加工集聚区,扎实推进6个省级以上现代农业产业园(蕉城、古田、周宁、寿宁、福安、福鼎)及4个农业产业强镇(福安社口、赛岐、穆云,柘荣城郊)发展平台建设,加快培育一批产业布局集中、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集中区,推动优势特色产业“接二连三”。二是健全完善乡村产业投入机制。建立健全实施乡村振兴战略财政投入保障机制,公共财政加大向“三农”倾斜力度,确保财政投入与乡村振兴目标任务相适应。用好用足国家普惠金融改革试验区政策红利,积极引导更多金融资源配置到乡村产业振兴中。创新融资方式,积极争取国债、专项债、产业发展信贷资金等,鼓励地方政府和社会资本设立各类农业农村发展投资基金。深入推进农业领域政府和社会资本合作(PPP)模式,引导带动更多金融机构、保险资金依法依规加大对农业PPP项目的融资支持。三是推进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扎实推进蕉城、福鼎两个国家级试点县和古田、屏南、寿宁三个省级试点县产权制度改革,由点及面,重点在清产核资、成员身份确认的基础上,将农村集体经营性资产以股份或份额形式量化到本集体成员,切实盘活农村沉睡的资产资源。因地制宜探索集体经济有效实现形式,鼓励村集体以可支配的资源、资产、资金等要素为依托,广泛吸收农民入股,领办创办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或按照保底分红、按股分红等方式参股农民专业合作社和经营稳健工商企业。鼓励财政项目资金直接投向村集体领办创办的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允许财政补助形成的资产转交合作社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持有和管护,在壮大村集体经济的同时,增强村集体对乡村特色产业发展的引领示范和带动能力。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