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六次会议

关于宁德市文化产业发展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宁德人大网更新时间:2012-11-3 14:32:19
  宁德人大网消息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2年监督工作计划的安排,市人大常委会要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关于深化文化体制改革推动社会主义文化大发展大繁荣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情况的报告,并对我市发展文化产业作出决定。这两项工作重点环节具有交集并行的地方。9月25日至28日,市人大常委会成立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组,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陈兴生任组长,市人大常委会教科文卫工委副主任邢雅惠任副组长,市人大常委会部分委员和市人大代表2位为组员,一行8人,在福安、屏南、古田、市直开展调研活动,力求调研活动,两相兼顾;其他县(市、区)调研任务则委托当地人大常委会组织实施。这次调研活动采取听取汇报、召开座谈会、察看现场的方式,了解和掌握当前我市文化产业发展翔实情况,顺利完成了调研任务。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文化产业发展基本情况

  近年以来,宁德市的文化产业发展工作取得一定成效。全市现已拥有国家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1家,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5家,市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31家。2012年上半年,宁德市文化产业增加值14.40亿元,同比增长16.9%,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为3.3%,比2011年提高0.1个百分点;全市文化产业主营收入63.25亿元,同比增长17.7%;拥有资产98.29亿元,同比增长22.5%;吸纳就业人员3.29万人,同比增长11.8%。

  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和政策体系建设。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文化产业的发展。2011年12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市文化改革发展工作领导小组,组长由市委书记廖小军担任,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常务副组长,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市政府副市长、市政协副主席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小组成员,下设办公室,挂靠市委宣传部。2012年4月,市委、市政府成立了宁德市“文化改革发展年”工作领导小组,由市委常委、宣传部部长任组长,市政府副市长任副组长,相关部门领导为小组成员,下设办公室,挂靠市文化广电新闻出版局。为促进我市文化产业健康、有序的繁荣和发展,市委、市政府制定出台了《宁德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宁德市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宁德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等三个重要文件,为文化企业在土地使用、财政税收、投融资、市场准入、人才等各方面都提供了相关的政策支持。“十二五”期间,市本级财政将每年安排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1000万元,并随我市财力增长逐年增加,集中用于扶持文化改革发展。《宁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目前也正在进一步论证、完善中,将于近期定稿。

  二是文化产业重点项目建设有所加快。今年我市启动了重点文化产业“六个一”工程建设工作,其中:文化旅游精品线路项目前期工作正在全面推进,已于9月22日正式启动。工艺美术园项目已取得项目用地红线图和初步规划意见,完成项目概念性规划方案设计,正进行土地报批以及征地工作,并与福建金仕顿集团达成投资意向,计划于第四季度动工建设。宁德(霞浦)国际滨海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被列入全省十大文化产业园区,目前已完成征地1012亩,各项工作已准备就绪,待省国土、林业等部门的有关审批手续办妥,即可动工建设。茶文化城、文化创意产业园和文化主题公园项目启动了前期工作。

  引进的中国国际田园牛庄项目落户宁德。该项目总投资28亿元,由厦门根深智业文创产业集团投资,拟在福鼎建设一个以弘扬牛的精神、牛的文化、牛的品格为主题的特色文化创意园。引进上海绿德旅游休闲产业投资有限公司,拟投资50亿元,在古田翠屏湖建设生态型综合性休闲旅游景区。引进福建金仕顿集团,拟投资20亿元建设蕉城工艺美术园项目。

  三是民间工艺美术发展态势较好。福安珍华工艺品有限公司成为我市首个国家文化产业示范基地,“珍华堂”银器入选第二批福建“老字号”,被评为福建省著名商标;省级文化产业示范基地五个(柘荣剪纸之窗、寿宁县梦龙陶艺有限公司、福建盈盛号金银饰品有限公司、霞浦县长溪盆景发展有限公司、福建省艺达木业有限公司;其中,盈盛号银器还被列入“十一五”期间全国少数民族特需商品定点生产企业,并被列为2010年上海世博会福建馆指定礼品提供商;柘荣剪纸被列为世界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福鼎郑源工艺有限公司“郑源茶具”获得福建省知名品牌,并荣获2010年全国十大茶具品牌)。古田双坑农民油画在海内外艺术市场赢得良好声誉,并初具产业规模,具有打造成为闽东独特的文化品牌的实力。全市民间工艺美术呈现良好发展态势,现有工艺美术企业300多家,从业人员8000多人,生产工艺品共10大类31个品种。

  四是文化旅游业市场不断壮大。我市全力打造海西东北翼特色文化和生态旅游基地、“国内一流、世界知名”旅游目的地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在2010年第六届中国旅游城市(县)发展大会期间举办的中国特色魅力旅游城市公益评选活动中,获得“中国最具特色魅力旅游城市”、“中国最具发展潜力生态休闲城市”称号。以白水洋、太姥山、白云山三大景区组成的宁德世界地质公园,“中国十大完美旅游线路”的“闽东北亲水游”,以及农家乐、水乡渔村、森林人家、名镇名村等一系列旅游文化产品受到越来越多的海内外游客的青睐,竞争实力初步障显,推动旅游消费稳步扩大,是我市经济发展的重要力量。2011年,我市共接待游客832.85万人次,同比增长22.3%,旅游总收入63.06亿元,同比增长24.8% 。

  五是演艺娱乐出版业逐步发展。我市共有文化艺术中心8家,电影放映单位14家,文化经纪机构2家,文化娱乐场所1065家。全市有线电视用户约50万户,市中心城区和各县(市)城区基本完成有线数字电视整体转换。有市级电视台1座、广播电台1座,县级广播电视台8座,高山转播发射台10座。部分县(市、区)已完成影院数字化建设改造。目前拥有公开出版的报纸2种、期刊2种,侨刊乡讯6种,内部资料性出版物7种。各类书报刊音像制品发行网点217个,各类印刷复制企业274家,从业人员约2500多人,年总产值约5亿元。

  寿宁北路戏、屏南四平戏、平讲戏和蕉城霍童线狮等民间文艺先后被列为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我市文化产业的发展取得一定成绩,但从横向比较来看,还处于滞后状态。

  一是缺乏文化产业园区。全市文化产业缺乏规模总量和产业精品,结构单一,市场竞争力不强,尚无文化产业大型园区、大型集团和龙头企业。特别是前景看好、竞争实力强、经济效益显著的高新技术文化产业发展步伐迟缓。

  二是缺乏品牌支撑。我市拥有较为独特的文化资源,如畲族文化、信俗文化、红土地文化、木拱桥文化、古村镇文化、海洋文化等,都具有较好的开放利用潜力。但目前我市旅游业与文化因素的对接、挖掘和市场化开发还十分有限,没有形成品牌,没有发挥文化与旅游的互推作用。

  三是缺少文化产业领军人才。文化产业人才队伍总量不足,聚集能力差,素质不高,专业性不强,特别是产业所需的管理型人才、经营型人才、创意型人才、市场推广型人才奇缺。

  四是保障机制不够完善。文化产业发展的优惠政策落实渠道不畅,甚至久拖难落实,或者在落实政策过程中没有把政策宗旨落实到位,致使政策不能发挥作用,无法彻底实现对我市文化产业的全面扶持,给做强做大文化产业造成困难。同时政府财力投入不足,投资环境并不理想。

  三、对策

  一是落实文化产业扶持政策。《宁德市文化产业发展规划》具有统领作用,要争取尽快出台。《宁德市促进文化产业发展若干意见》、《宁德市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管理暂行办法》、《宁德市关于加快文化创意产业人才队伍建设的实施意见》等文化产业发展相关扶持政策的要加强组织实施和督查工作,防止“没政策,等政策;有政策,不落实”的扯皮现象,确保各项保障机制落到实处。

  二是培育优势龙头企业。大力实施重点项目带动发展战略,整合文化资源,重点打造宁德文化园区龙头企业品牌,占领文化市场。打造文化旅游精品线路、工艺美术园、宁德(霞浦)国际滨海影视文化创意产业园区、茶文化城、文化创意产业园、文化主题公园等项目,尤其要注重文化创意产业园区的建设,充分发挥园区的集聚效应、洼地效应和龙头示范、带动作用,推动文化产业发展。切实安排好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充分发挥其引领和扶持的作用。积极发挥电视台、电台、网络、报纸等各种媒体的优势,为实力雄厚、具有较强竞争力的骨干文化企业,做好宣传工作,扩大影响。

  三是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围绕我市的特色文化资源,加大对外宣传力度,深度挖掘一批操作性强的重点项目。通过完善招商项目册,采取政府和企业联手的主题招商、中介机构代理招商、网络化远程招商、企业自主招商等多种招商渠道,引进规模文化企业和新兴文化产业,努力提高我市文化企业招商引资的质量和水平,以提升我市文化创意产业的科技水平。

  四是加强人才培养和引进。重点抓好高层次的专业技术人才、复合型经营管理人才及高技能人才队伍建设。一方面通过送出去培训、请进来指导等方式,增强文化产业人才的创新能力和开拓市场的能力,用好现有人才。另一方面要重视人才引进,兑现优惠政策,发挥人才作用,为实现闽东跨越发展服务。

  宁德市人大常委会

  文化产业发展情况调研组

  2012年10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