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

宁德市人民政府关于防汛抗洪工作情况的报告

(2015年4月29日在宁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第二十五次会议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宁德人大网更新时间:2015-6-16 16:57:28

  宁德市人民政府副市长 黄建龙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监督工作计划安排,受隋军市长委托,现就我市防汛抗洪工作有关情况报告如下:

  一、近年台风暴雨灾害情况

  闽东是洪、涝、旱、风、暴潮灾害及次生山地灾害频发地区,尤以台风暴雨及暴潮灾害最重。据有关资料记载,建国以来,我市共发生严重洪涝灾害20多次,且多因台风暴雨致发。2012年以来, 我市先后防抗了11次台风袭击,其中影响最为严重的有四次:2012年9号台风“苏拉”(福鼎登陆),2013年7号台风“苏力”(连江登陆,严重影响我市)、23号台风“菲特”(福鼎登陆),2014年10号台风“麦德姆”(福清登陆,严重影响我市)。根据统计,2012-2014年我市九个县(市、区)125个乡镇普遍受灾,受灾人口累计206.72万人次,紧急疏散和安全转移安置73.748万人次,倒塌房屋0.219万间,因洪涝灾害造成的直接经济损失41.115亿元。其中:2013年的“菲特”台风是建国以来正面登陆我市乃至我省、我国大陆的最强“秋台风”,累计直接经济损失达到25亿,是我市继2006年“桑美”台风(损失33亿)之后,遭受损失最为严重的一次台风灾害。

  二、防汛防台工作开展情况

  针对闽东受气象灾害影响严重的区情,全市各级各部门高度重视,分工明确,措施有力,按照“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工作机制,切实把各项工作做在前、做在先,使灾害损失减少到了最低程度,防汛防台工作取得了显著成效。如:在我市防抗2013年“菲特”台风期间,国家防总督察专员田以堂10月7日到市防指检查防台风工作时,就深有感慨地指出:“从这次防抗“菲特”台风情况看,宁德各级都非常重视,防御工作做得很到位,没有人员伤亡发生。宁德市包括福鼎市防台风工作经验丰富,很多做法可以成为全国的范例”。具体工作开展情况如下:

  (一)突出“四个到位”,确保防灾工作准备在前、保障在前。我市各级防汛部门始终坚持防大汛、抗大灾、抢大险、抗大旱和减少损失的目标,认真开展汛前的各项准备工作,切实做到“四个到位”:一是责任到位。依据《防洪法》、《防洪条例》,按照分级管理的原则,逐级落实防汛责任体系建设。各级各有关部门不仅在每年汛前及时确定各类防汛责任人,还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及时变更;并通过媒体向社会公布,接受群众监督。同时,各级效能监察部门和防汛办还适时开展防汛责任专项督察,严格落实责任追究制度。二是预案到位。在总结实践经验的基础上,市防指分别于2012年、2014年两次对《宁德市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强化了应急响应、宣传报道、责任督查等工作。各地严格按照“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要求,对原有的各项预案进行修订,特别是强化村级应急预案的完善细化。目前,全市市、县、乡、村四级共编制有防汛预案2436个和水库防汛调度运用计划461个。三是检查到位。开展汛前大检查,每年汛前采取“条块结合”的方式,分系统、分部门开展汛前安全大检查,重点针对地灾点、转移安置点及水毁工程进行检查,并对一时无法除险的隐患工程,认真制定出防御预案,落实避险措施,确保安全度汛。根据统计,每年汛前全市水利防汛部门投入汛前安全检查的参检人员将近2000人次,检查范围覆盖水库、堤防、引水工程等重点防汛部位。另外,抓好水事违法事件查处,为防洪安全保驾护航,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全市开展水事执法检查巡查660多次,出动执法人员3100多人次,重点打击河道非法采砂行动,查处河道非法采砂、河道非法弃土弃渣及占用河道非法建设等水事违法案件192起,通过水事执法,有效地震慑了河道非法采砂行为,遏制了河道非法建设等违法行为,保障河道防洪安全。四是协同到位。为了提高我市防台抗灾工作的整体协调和实战能力,每年的4或5月份市防指都安排举办乡镇级防汛指挥长培训班,每次参训人员达到100多人;2012年开始,我市又结合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实施的契机,开展了形式多样的山洪灾害防治工作技术培训班,不断加强我市乡(镇)、村基层防汛队伍的能力建设和水平提升,为做好防汛工作奠定基础。

  (二)突出“四个提前”,确保防灾工作预报在前、部署在前。一是提前会商。在多年的防汛防台工作实践中,我们总结形成了一套行之有效的防汛防台会商机制。每逢灾害性天气时,为进一步做好实时指挥决策,由市领导或市防指指挥长、副指挥长召集气象、水利、水文、国土、海洋与渔业等相关部门及防汛专家组成员参加会商。通过适时会商,针对灾害性天气影响的时间、范围和可能带来的危害,提出应对措施,明确防御工作重点,细化防御方案。如:2014年汛期,市防指累计主持召开了30多次汛情风情会商会和视频会议,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了22份针对性强、技术含量高的汛情风情分析报告,及时做好工作部署,确保每一项防御工作都有足够的时间安排部署,积极争取防御工作的主动,切实做到临阵不乱、指挥调度有序、有力、有效。二是提前部署。如:在防抗2014年10号台风“麦德姆”过程中,市委廖小军书记、市政府隋军市长先后7次作出批示;7月21日全省防御台风“麦德姆”工作视频会后,市防指启动了防台四级响应。7月22日下午13时又提升到防台风三级响应,晚20时调整为二级响应。同时,针对这次台风可能带来的强风、大浪和大范围强降雨,从7月18日开始,市防指根据“麦德姆”的发展趋势,先后7次召开会商会或视频会议,市防指指挥长黄建龙副市长坐镇指挥部,指挥调度、部署安排并督促防御台风工作,市防指各成员单位也根据各自的职责分工,认真抓好防灾抗灾工作的落实。三是提前宣传。为了加强市民的防灾减灾意识,我们充分利用“3.22”水日、“5.12”减灾日等宣传日,通过宣传报道防灾减灾知识,印发《防灾减灾手册》,不断扩大宣传普及面。同时,在灾害性天气影响期间,及时发布预警信息,通信部门群发预警短信,报纸、广播、电视也全面启动防台风宣传、报道,提醒全社会注意防范。四是提前转移。保证人的生命安全,是防灾抗灾工作的最根本目标,只有以人员安全为出发点和着力点,才能真正取得实效。及时地将可能受威胁的人员转移到安全地域,积极主动地躲避自然灾害,是保障人员安全最关键、最有效、最重要的措施。如:2012年防御“苏拉”台风时,安全转移安置15.15万人;2013年防御“菲特”台风时,安全转移安置12.77万人;2014年防御“麦德姆”台风时,也紧急疏散和安全转移安置13.918万人。一方面我们按照预案要求,进行常规性的转移。例如:渔排人员的转移,危房、低洼地带、江河水边等危险区域群众转移;另一方面按照汛情的变化,提前做好受威胁群众的转移工作。

  (三)突出“四个重点”,确保防灾工作指挥有力、防抗有效。一是把握防御重点。根据我市的实际情况,每次防灾防台工作重点主要有:海上船只安全、渔排人员安全、水库堤防设施安全、地质灾害隐患点安全和城区防洪安全等方面,并根据每次灾情情况明确各类重点。二是强化技术服务。在防抗历次台风暴雨灾害过程中,市防指各成员单位按照各自职责分工,强化对防汛防台工作的技术指导。水利、气象、水文、海洋等部门密切关注、加密预报、及时预警。如:2014年汛期累计发布各类气象信息专报254份、编发水情专报874份、发布海浪预警信息专报1728份;水利部门根据汛情需要,及时派出水利专家组赶赴一线指导抗灾工作;国土部门也落实1505名地灾点监测人员,对全市1523处地质灾害点进行24小时不间断的巡查。三是注重合力抗灾。首先是加强防汛各成员单位协调合作,避免重复建设,实现资源共享;其次建立了共享机制,加强交流、互通有无,实现联合预警;其三建立横向协作、纵向联动的抗灾救灾工作机制。抓好应急队伍和抢险物资储备工作。目前,全市共组建应急队伍1106支20623人,水利防汛部门储备有包括抢险冲锋舟、编织袋等价值600多万元的各类防汛物资;民政部门组织建成了2600个避灾点,可安置转移对象30万人,储备了帐篷、棉被、棉大衣等各类救灾物资;交通部门储备有装载机、挖掘机等近400台工程抢险机械及纺织袋、锥形标、警示牌等抢险物资;供电部门结合厂家协议库存有发电车、配变、水泥杆等物资;卫计委等其他部门也都储备有相应的防汛物资。同时,为了加强乡镇防汛防台基础,2014年我市启动乡镇水利工作站标准化建设,先后投入615万元,完成41个乡镇水利工作站的标准化建设。四是做好一线指挥。在防御台风、暴雨工作期间,市各套班子领导都会根据汛情情况,第一时间深入防汛防台一线,检查指导防汛防台工作。各级防汛部门都实行24小时值班,领导带班,严密监视雨情、风情动向,加强防范,切实保证防灾抗灾工作的有序、有效地开展。

  (四)突出“四大体系”,确保防灾工作基础扎实、创新发展。2012年以来共争取到各类水利专项资金10.75亿元,市财政投入的资金达6956万元,重点建设“四大体系”。一是抓好减灾体系规划建设。2012年以来,我市积极推进防灾减灾体系规划建设,在全省水利“十三五”规划尚未开展之前,就提早部署我市水利发展“十三五”规划(含防灾减灾方面)工作,市里还与水利部太湖局经济发展中心签订了战略合作协议,2014年底已完成规划初稿。同时,一些防灾减灾专项规划(如:重要独流入海规划工作、治涝规划工作、以及主城区防洪防潮排涝规划)工作也先后启动,新编制了一大批防灾减灾项目列入规划方案,为“十三五”水利防灾工作打下坚实的基础。目前,《宁德市主城区防洪防潮排涝规划》已经市政府第37次常务会议研究审议通过。二是抓好防灾预案体系建设。为了保证防灾抗灾工作能够有序、高效的开展,2014年我们再次编制完善了《宁德市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强化了应急响应、宣传报道、责任督查等工作。但是,去年入汛后,随着全球厄尔尼诺现象的周期性的出现,极端突发性灾害天气频发,尤其是局地短时强降雨天气,其突发性强、预报难度大,致使防御工作难以按照常规的防灾预案来组织部署,给防范工作带来极大困难,局部地方甚至出现人员伤亡。为此,2014年9月26日市防指还专门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加强突发性短时强降雨天气防范应对工作的通知》。通过预案体系的完善,人员的充实,从而保证防御灾害工作有序、高效开展。三是抓好防灾体系工程措施建设。2012年以来实施完成24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115座小型病险水库及43条海堤的除险加固工作,投资超过10亿元;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其中作为全省试点推广的柘荣县龙溪山洪沟整理项目总投资1250万元,已于2014年10月底完工;从2015年开始,我市将继续实施以山洪沟整治为重点的防灾工程措施项目建设,计划未来3~5年还将实施完成八条山洪沟的治理任务,总投资将超过1亿元。四是抓好防灾体系预警及信息化建设。在前几年防汛信息化成果基础上,2014年我市组织实施了水资源综合平台建设、2013-2015年度山洪灾害防治预警项目的建设、中小流域水文监测站网建设等预警监测措施,同时加强大中型水库防洪调度的研究,其中“霍童溪流域水库群防洪信息系统”项目获得2014年福建水利科技进步二等奖。这些工程的建成,已在防御历次的台风暴雨灾害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三、下一步工作安排

  虽然近年我市在防汛防台工作方面取得一定成绩,但是我市防汛抗灾工作还是存在基础比较薄弱的问题,如:城镇防洪排涝问题仍旧十分突出、山洪灾害防御任务依然艰巨、防汛各类信息还未真正实现资源共享、防汛应急处置能力以及群众防灾意识均有待加强,这些问题都有待于在今后的工作中,继续完善和提升。对此,下一步将重点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加强基层防汛能力机构建设。各项防灾措施,最终都要落实到基层乡村。乡村是否能把工作落实到位,直接关系到防灾抗灾措施的成败。虽然我市成立了乡镇防汛机构,但由于基层财力十分有限,现有的防汛设施、人员配备各地参差不齐,还不能满足防灾防台工作的需要。为此,应重点抓好基层防汛机构能力建设,确保基层乡镇防汛机构能发挥更大的防灾抗灾作用。

  (二)完善基层防灾减灾预案体系。重点抓好以乡村预案体系为重点的基层防灾减灾预案体系建设。目前、全市2000多个行政村都已制定了相关预案,但是大部分乡村预案尚未经过实战考验,其实用性、可操作性还有待于实际验证,下一步应结合各地实际情况,科学做好预案修订完善工作。

  (三)强化防灾减灾常识的宣传和培训。加强对广大基层干部群众防灾减灾知识的宣传十分必要,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面对自然灾害,群众的自救和科学地指导群众防御是避免人员伤亡的根本措施和保障。因此,为了切实增强广大干部群众防灾减灾意识,提高他们的自防、自救和互救的能力,我们将采取多种形式开展宣传,继续举办有关防灾减灾方面知识的培训班,不断提高广大基层干部群众的防灾抗灾意识。

  (四)加快防汛现代化建设。首先,在充分用好已建成的防汛防台预警监测系统基础上,继续增加水雨情预警站点的密度,提高系统的可靠性和准确性。二是加快建设市级防汛抗旱指挥中心暨水资源综合监管平台,通过平台建设,逐步实现水利、水文、气象等信息的共享,并实现不同层面,不同范围的预警信息发布。三是加强视频会商系统建设,应用先进的通信网络技术,提升视频会商系统的功能,为异地会商、远程会商提供强有力的技术支撑。四是继续开展洪水预报和水库调度的研究,根据我市各流域特征和降雨特点,通过建立预报模型、流域保证水位分析、水库防洪调度系统的开发等提高预报精度,为防汛指挥科学决策服务。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