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三届人大常委会第二十五次会议

关于我市防汛抗洪工作情况的调研报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宁德人大网更新时间:2015-6-16 16:52:30

  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根据宁德市人大常委会2015年监督工作计划,为做好听取和审议市政府关于我市防汛抗洪工作情况报告的准备工作,3月10日至12日,市人大常委会副主任吴达金带领部分常委会委员、市人大代表,实地查看了蕉城区金涵水库、石后乡防洪堤、洋中镇防洪堤、防汛指挥中心、防汛物资储备仓库和东侨开发区油行溪排洪渠、南大塘排涝渠、金马海堤以及柘荣县防汛物资储备仓库、赛江流域竹家溪防洪堤、东狮山高排渠、龙溪山洪沟项目等情况,听取了当地政府开展防汛抗洪工作情况汇报,并与有关部门负责人进行了座谈,广泛听取意见建议。3月25日,调研组还召开了市直有关部门座谈会,听取有关部门开展防汛抗洪工作情况、存在困难问题和意见建议。现将调研情况报告如下:

  一、2012年以来防汛抗洪工作主要做法及成效

  由于我市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特殊,台风、洪涝等自然灾害易发、频发。近年来,我市各级政府各部门立足于早动员、早部署,充分做好防大灾、抗大汛的各项准备工作,全面落实防汛抗洪的各项任务。

  (一)加强组织领导,完善防汛抗洪预案

  每年汛前,根据人事变动情况,市、县(区)、乡镇(街道)防指及时调整了成员,有关部门也根据实际情况调整了领导小组成员。对于城区、水库、海堤、重点流域等重点部位都向社会公告防汛责任人,进一步完善了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各项工作制度。按照“预警到乡、预案到村、责任到人”的要求,市、县、乡、村四级对原有的各项预案进行修订完善,目前共编制有防汛预案2436个和水库防汛调度运用计划461个。市防指于2012年、2014年对《宁德市防汛防台风应急预案》进行了修订,市公安、国土、交通运输、民政、卫计、农业、海洋与渔业、气象、水文、电力等部门也都及时修订完善预案,预案详细涉及到应急调度、队伍组建、物资调运、人员撤离、生活保障、卫生防疫等各方面的服务保障工作,努力使防汛指挥调度、应急抢险和灾后救助的工作运转更加协调顺畅。

  (二)加强设施建设,夯实防汛抗洪基础

  水利设施建设方面:2012年以来共争取上级各类水利专项资金10.75亿元,市本级财政共投入防汛抗洪专项资金6956万元,用于防汛抢险设备添置、抢险演练、规划编制、水资源平台及检测网点建设、农村水利基础设施建设等。实施完成了24条中小河流治理工程、115座小型病险水库及43条海堤的除险加固工作,启动实施新一轮的山洪灾害防治项目。各地水利设施建设与当地美丽乡村、城市美化、群众体育休闲活动场所建设相结合。如蕉城区洋中镇防洪堤与休闲观光、柘荣东狮山高排渠与公园融为一体。

  海上渔排和渔船保障方面:认真核实渔船和渔排人员数量,与渔业村签订了安全生产责任状,督促渔业村做好渔船安全生产责任书签订工作;开展渔船实船核查工作,要求渔船及时配备安全设备,加强对渔船手持终端、AIS终端日常开机率的监控,同时对辖区的渔港、避风港、渔船停泊地等重点区域进行检查;开展60马力以上的渔船安全生产标准化建设活动;督促指导养殖户做好加固渔排管理房,更换锈腐固定螺栓和老化木板桁根绳索、浮球绑绳以及加固养殖池塘堤坝。蕉城区海洋与渔业局投入500多万元建造海上抢险救灾船只。

  地灾隐患点防治方面:全市共投入1亿多元对地质灾害隐患点开展防治工作,完成地灾点治理34个、降险372个,搬迁群众3803户、1.9万人,消除地灾隐患点406个;共发生地灾险情102起,转移群众50多万人次,成功避险19起。2013年验收通过并启用了宁德市地质灾害气象预警预报系统。

  避灾点建设方面:采取资源共享的方式,整合基层现有公共设施资源,利用现有设施良好的中小学校、村委楼、敬老院等,投入较少的建设资金来盘活闲置资产,达到了建设避灾避险场所的目的。全市共投入避灾点建设资金2561.5万元,完成2600个避灾点建设,可安置转移对象30万人。联合国官员在调研我市避灾点建设时,给以高度肯定。

  水文气象建设方面:全市共有水文情报预报中心1个、报汛站106个,地面自动气象站或雨量站124个。2013年7月,宁德市水利、水文、气象信息集成掌上平台作为全新的气象决策服务平台开始投入运行,实现对宁德市水利、水文、气象部门数据资源整合。通过该平台可以查询任意时间雨量统计表格、雨量分布图、台风路径(相似路径)、全市大型水库实时水位(河道水位)及各部门重要预警信息等。

  市本级中心城区防洪排涝工程方面:《宁德市主城区防洪防潮排涝规划》已经市政府常务会议研究审议通过,《城市排水防涝专项规划》编制已由规划局牵头开展。自2013年起,中心城区低洼易涝整治工作分期分区开展。旧城区的东湖社区、芦坪社区、三元社区、二月花市场周边、务本三村等五个片区的低洼地段整治列入市、区政府2013年为民办实事项目,总投资约2200万元,2014年12月通过验收。2014年8月,完成慧凤路路口至华亭路路口排水管网改造清淤,9月完成漳湾工业园区疏港路以南片道路雨污排水管网清通工作。目前正开展中心城区雨污分流四个片区和曲尺塘片区低洼地段治理工作。

  (三)加强物资储备,强化抢险力量

  物资储备和抢险队伍主要是通过“条块结合”模式合力开展,统一调度。各级政府和各部门都有各自的防汛抗洪救灾物资储备和应急抢险队伍。全市防汛部门储备价值600多万元的各类防汛抗洪物资,全市共组建应急抢险队伍20623人。据不完全统计,全市交通运输系统共储备166台装载机、208台挖掘机、编织袋4050个、反光背心救生衣1050件。民政部门储备帐篷1490顶、棉被23765床、棉大衣5944件、毛巾被10123条,以及应急照明设备、发电机、取暖器、雨衣、雨靴等物资若干。对不易长期保存的食品及其它物资,与当地商家或厂家签订灾害期间优先供货的协议。市公路局在蕉城、柘荣成立应急抢险指挥中心,辐射周边各县市,成立了10支440人应急抢险保通队伍,设立了市公路局桥梁架设保通队和9县(市、区)分局抢险保通队。

  (四)打击违法行为,保护生态环境

  据不完全统计,2012年以来,全市共出动执法人员3100多人次,开展水事执法检查660多次,重点打击河道非法采砂行动,共查处河道非法采砂、河道非法弃土弃渣及占用河道非法建设等水事违法案件192起,有力遏制了违法行为。例如,近年来,针对河道非法采砂问题,蕉城区政府多次召开区长办公会议和专题会议进行研究部署,成立了“蕉城区河道、海域浅滩非法采砂治理工作领导小组”,同时组建联合执法小组,制定联合巡查制度,共同开展河道采砂专项整治工作。2013年9月5日,《宁德市蕉城区2012-2017年河道采砂规划修编》通过了市水利局有关专家的评审并批复。

  二、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防汛抗洪工作压力大

  据统计,我市海上养殖网箱达60多万箱、渔排人员近1.6万人,渔船总数5千多艘、船员1.3万人;地质灾害隐患点1506个,受威胁群众近7万人,而且每年都在增加,台风暴雨期间人员转移及保证安全难度大;小型水库大部分建设年代久远,多数为土坝,普遍存在设计标准偏低、施工质量不高、设施不完善、责任主体不明等问题,安全问题日益突出;由于全球厄尔尼诺现象周期性出现,极端突发性灾害天气频发,尤其是局地短时强降雨天气,突发性强、预报难度大,致使防御工作难以按照常规的防灾预案来组织部署,给防范工作带来极大困难,防汛抗洪工作压力大。

  (二)城区城镇防洪排涝问题仍然突出

  近年来,随着城区开发建设步伐的加大,市本级中心城区滞洪区逐步缩小,城区防洪排涝工程设施建设滞后,内涝问题比较突出,有时一场不大的集中降雨就可能导致内涝受淹。金马海堤二十五孔闸工期紧、专业性强、涉及问题多、安全影响大,由东侨开发区独立承担完成难度大。东侨开发区南大塘排涝渠第四段由于沿线地形地貌改变,若按原设计方案继续施工存在重大安全隐患。国家对城区、城镇防洪排涝项目投入相对少,目前九县(市、区)城区大部分设防标准仅为10—20年一遇,重点乡(镇)设防标准仅为5—10年一遇,有些乡(镇)甚至不设防。

  (三)社会公众防灾意识不强

  这几年,各级政府各部门防御工作部署有力,天气基本也是风调雨顺,没有发生大的灾害,致使部分干部群众存在麻痹侥幸心理。部分群众依赖思想严重,防灾自救意识不强,气象灾害来临时转移难度大,切坡盖房未能按地灾评估要求落实边坡防护工程建设,有的因涉及个人利益而阻挠水利工程和抢险基础工程建设。如受2014年受麦德姆台风影响,在周宁县七步镇登科地村的110千伏科东线一杆塔A、B腿侧发生溜塌,电力部门需对其进行迁移,新选塔基占地约50平方米,为普通林地,但因群众阻挠、漫天要价,迟迟无法动工,只能对其采取简易处理,存在较严重的安全隐患。

  (四)部门资源共享机制还有待进一步完善

  规范化的气象预警工作刚刚起步,管理水平还比较低,气象灾害预警体系尚未健全,预案的可操作性还有待于在实践中检验和完善;水利、水文、气象、国土、电力、民政、卫计、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等相关防灾部门之间的灾害预警等资源和信息尚未实现完全共享,防灾联动机制还需完善。如在防抗麦德姆台风时,因对宁古路大甲附近的塌方情况不了解,20人的电力抢修队伍被困半路约2小时,因对高速公路封闭情况不了解,25人的电力抢修队伍被困在高速入口无法前进。

  (五)防汛抗洪的人、财、物需大力加强

  各级防办都没有设立督查专员,大多数县级防办存在人员编制少、在岗不在编、专业技术人员不足等问题,如柘荣县防汛办只有1名人员编制;东侨经济开发区防办无专职人员,承建水利工程项目没有相应机构;乡镇虽均已成立防办,但由于乡镇防办人员无固定岗位编制,流动性较大;由于待遇低,乡镇水利工作站存在招不到专业人员的困局。中小河流11个水文站建成投入使用,水文测报、维护人员匮乏,人员经费和工作经费没有着落。村级灾害信息员没有专门岗位补贴,影响工作积极性。由于防汛物资储备专项经费缺乏,挤占其他工作经费,公路、卫计等系统防汛抗洪物资储备不足。2600个自然灾害避灾点总体水平不高,A类的只有500多个。防汛抗洪项目建成后的管护机制、人员安排、经费保障问题还需地方政府进一步研究解决。

  三、几点建议

  (一)继续高度重视做好防汛抗洪工作

  一要高度重视。各级领导干部要高度重视,克服麻痹思想和侥幸心理,坚持把人民的生命安全放在首位,亲临一线,扎实抓好防汛抗洪的各项工作,确保防汛安全、社会稳定。二要强化责任。严格落实以行政首长负责制为核心的防汛责任制,及时调整充实防指部门和成员,做到责任到领导、责任到岗位、责任到个人,一旦遇到险情,能够及时到位。三要加强宣传。联合人大常委会专门工作委员会、水利、民政、农业、气象等部门开展“4.22”地球日、“5.12”防灾减灾日、“6.25”土地日等宣传活动,重视普及避险救灾知识,提高群众避险自救能力,引导社会舆论,营造良好环境,争取社会公众对防汛抗洪工作的支持和配合。

  (二)充分发挥防指的综合协调作用

  各级防指要进一步建立健全应急响应机制,不断强化防指成员单位之间的协调联动,充分发挥各成员单位的作用,形成管理规范、综合协调、权责明确、步调一致的应急管理机制,全面提高统一指挥、协调有序、反应灵敏、运转高效的应急管理能力。一是完善应急预案和共享平台建设,进一步整合水利、气象、水文、国土、电力、卫计、民政、交通运输、海洋与渔业等部门资源,提升预警预报、抢险施救、灾后自救等方面共享能力。二是开展汛前检查,做到不走形式、不留死角、不存隐患,确保检查质量。把病险水库、险工险段、鱼排池塘、防洪堤、水闸、在建工程、灰渣坝(库)、尾矿坝(库)和地质灾害点等作为检查的重点,并加强对河道及排水大沟、下水道、低洼易淹地段、采沙场、采石场、施工路段等的检查和管理,要针对检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提出意见,督促抓紧整改,防患于未然。三是适时组织开展抢险抗洪救灾演练,促进各部门和单位的协调配合和职责落实,提高各部门应急处置水平,切实增强预案的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三)继续加强防汛抗洪基础设施建设

  一是各部门共同配合,结合美丽乡村等各类建设项目,继续积极向上争取各类防汛抗洪等项目建设资金。二是加快防汛抗洪基础设施的建设进度,争取在汛前完成部分工程的扫尾工作。在建设过程中要注重废土弃渣的整治工作。三是严格按照防洪防潮排涝等规划要求,来安排各类建设项目,并督促落实防洪防潮排涝设施建设。四是加强对防汛抗洪工程的建后管护工作,明确管护职责、管护人员和经费来源。五是注重中心城区防汛抗洪排涝工作。加快中心城区易涝低洼地段的整治。建议市政府成立指挥部,牵头协调相关部门和蕉城区、东侨开发区,确保二十五孔闸的除险加固工程按序时进度顺利开展,早日完工。对新修订的南大塘排洪渠项目设计方案及早审批,尽早动工建设,对于增加的投资部分通过土地增值拍卖等各种途径加以解决。六是尽快协调解决周宁县七步镇登科地村的电力塔基迁移问题。

  (四)给予必要的防汛抗洪经费和物资、技术保障

  一是根据《防洪法》《福建省防洪条例》要求,在财政预算中要列入正常防汛经费和特大防汛经费,依法提取水利建设资金用于防洪工程和水利工程的维护和建设等。二是支持相关部门将必要的防汛抗洪物资和人员工作所需经费纳入部门预算。三是做好防汛抗洪物资储备。按照分级分部门负责的原则,抓紧补充、备足防汛抢险和抗洪救灾物资,做到缺什么补什么,备齐备足,宁可备而不用,不可用而不备。四是落实省政府《关于实施加快推进气象现代化十二条措施的通知》(闽政〔2014〕42号),加快宁德信息网网络改造、天气会商平台改造等。

  (五)加强防汛抗洪的队伍建设

  一是加强防指防办队伍建设。防指要逐步建立和完善抗洪抢险救灾技术专家组,由责任心强、经验丰富的有关技术人员组成,为科学指挥防汛抗洪抢险救灾提供技术支撑。根据上级有关要求,参照省防办、泉州市防办增设督察专员的做法,建议我市也尽早设立督查专员,实行督察制度。二是强化抢险队伍力量。通过“条块结合”模式,市、县(区)、乡(镇)既可组建专业性的防汛抗洪机动抢险队伍,也可依托现有各类应急队伍组建综合性抢险队伍。各部门也要组建各自的抢险队伍。三是加强基层防汛专业人员队伍建设。通过公开招考、定向委培、人才引进、到专业学校召开招聘会等各种途径解决贫困县、乡镇水利工作站专业技术人员断档无人的局面。四是建议加强对防汛队伍的培训,将培训对象延伸到一般干部、一线人员,形成常态化。

  宁德市人大常委会

  防汛抗洪工作调研组

  2015年4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