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

宁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财政经济审查委员会关于宁德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4年计划草案的审查报告

(2004年2月11日宁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主席团第二次会议通过)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宁德人大网更新时间:2004-12-14


  宁德人大网消息 宁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财政经济审查委员会主任委员

  大会主席团:

  宁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六次会议听取了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周敦彬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宁德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各代表团进行了审议。财政经济审查委员会根据代表们的审议意见,对报告进行了审查,现将审查结果报告如下:

  一、关于2003年计划执行情况

  根据市人民政府报告,市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主要预期目标执行情况如下:

  国内生产总值预期增长9%,执行结果增长10.6%;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预期完成70.7亿元,执行结果完成74.07亿元,增长4.7%;

  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预期增长8%,执行结果增长10.7%;

  外贸出口总额预期增长12%,执行结果增长39.4%;

  实际利用外商直接投资预期增长9%,执行结果增长10.6%;

  地方级财政收入预期增长10%,执行结果同口径增长18.2%;

  居民消费价格指数预期与上年基本持平,执行结果为102.2%,比上年上升2.2个百分点;

  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和农民人均纯收入预期增长4 9觸6%,执行结果分别增长8.2%和5.2%;

  城镇登记失业率预期控制在4.5%以内,执行结果为4.3%;

  人口自然增长率预期控制在8‰以内,执行结果为6.0‰。

  2003年,市人民政府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落实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和中央、省委、市委的一系列重大决策部署,带领全市广大干部群众,积极应对“非典”疫情的挑战,努力消除持续干旱的影响,准确把握经济运行态势,扎实做好各项工作,较好地完成了市一届人大五次会议确定的各项目标任务,保持了国民经济的较快增长,国内生产总值增幅创1999年以来最高水平;农业结构继续调整优化,特色产业有较大发展;工业经济提速增效,特别是规模以上工业快速增长;第三产业发展出现新亮点,占国内生产总值比重有所提高;固定资产投资持续增长,重点建设投资继续保持较高水平;投资软环境建设收到成效,招商引资工作取得新成果;社会保障工作得到加强,“两个确保”继续巩固,“三条保障线”进一步落实,就业和再就业工作取得成效;扶贫帮困成果进一步巩固,各项社会事业都有新发展 9熏城乡居民生活水平继续提高。

  去年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中也存在一些突出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有:经济总量小,工业化水平低,经济发展与全省发展的差距仍然较大;基础设施还存在薄弱环节,仍然适应不了扩充经济总量的要求,抵御自然灾害能力不强;财政仍然十分困难,收支矛盾依然突出;农业增效和农民增收难度大,城乡部分群众生活还比较困难;社会保障、就业和再就业压力还比较大。

  二、关于2004年计划草案

  市人民政府提出的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认真贯彻党的十六大、十六届三中全会精神,落实市委关于经济和社会发展的战略部署,体现了以人为本和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提出的主要预期目标较好地与我市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奋斗目标和“十五”计划相衔接,切合我市经济和社会发展的客观实际,是积极稳妥的,也是我市加快第二层面建设、力争跨越式发展所必须达到的。计划草案中提出的工作重点和保障措施,也是有力的、切实可行的。

  计划草案中提出“国内生产总值增长10.5%”与去年增长速度基本持平的预期目标,既考虑了较为有利的国际国内经济形势及我市处于全省第二层面发展格局等有利条件,也注意到了客观存在的不确定因素的影响和制约,是积极稳妥的。建议市政府进一步关注经济发展态势,加强宏观调控,认真解决经济运行中的热点、难点问题,力争使GDP的增长能更快些、更好些。

  “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11%”,增幅比上年提高6.3个百分点,是必要的。投资拉动力对我市经济总量的扩张和经济发展后劲的增强具有重大作用,要进一步实施市委提出的项目带动战略,扩大利用外资,大力激活民间投资热情,积极努力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继续保持我市投资快速增长的良好势头。

  “地方财政收入增长11%”,比国内生产总值增幅高0.5个百分点,也是积极可行的。财力不足、收支矛盾突出是我市经济发展的主要制约因素之一。解决财政困难的关键在发展,出路在改革,要以改革的思路加快经济发展,增强财政实力,努力争取以尽可能短的时间摆脱闽东财政困难状况。

  农民人均纯收入指标是关系农民增收和缩小城乡差距的重要指标,计划草案安排“农民人均纯收入增长5%”是积极的,也是可行的。要认真贯彻中共中央2004年1号文件精神,采取更加扎实有力的措施确保这一目标的实现。

  根据上述审查意见,财政经济审查委员会建议批准市人民政府提出的宁德市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草案,批准市发展计划委员会主任周敦彬受市人民政府委托所作的《关于宁德市2003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执行情况及2004年计划草案的报告》。在计划执行过程中,由于客观形势变化需要进行调整的,应当向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报告;属于重大事项的调整,应事先报经市人民代表大会常务委员会批准。

  三、关于执行2004年计划的意见

  为了执行好2004年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计划,财政经济审查委员会提出以下几点意见:

  (一)要高度重视“三农”工作,切实加大农业投入。要认真贯彻执行中共中央2004年1号文件,把解决好“三农”问题作为各项工作的重中之重,切实抓紧抓好。要继续以增加农民收入为中心,加快农业和农村经济结构的战略性调整;要着力调整农业区域布局,积极推进农业生产标准化、经营产业化,提高综合开发水平;要加强农业的基础设施建设,提高农业抗旱防涝能力,不断改善农业生产条件;要采取措施努力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增加粮食储备,保障粮食安全;要认真实施和深化农村税费改革,完善农村扶贫开发机制;要加大对农村交通、卫生、教育等的投入,逐步改善农村的社会环境。

  (二)要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培育壮大产业集群。坚定不移地把加快工业发展放在带动全局的战略地位,大力实施“工业立市”战略和“工业双过半”工程;注重培育工业优势主导产业,做强做大龙头企业,加快培育具有竞争优势的产业集群;要发挥区域和资源优势,努力打造临海工业基地,大力拓展工业发展空间,在扩张经济总量上谋求新发展,在发展中调整优化结构,实现经济发展速度、结构、质量、效益相统一。

  (三)要加强中心城市建设,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把加快中心城市发展作为推进区域经济发展的战略重点,坚持以规划为龙头推进城市建设,以产业为支撑带动城市发展,以经营为手段滚动开发城市资产,以管理为抓手优化城市环境,不断增强中心城市的辐射带动作用。要花大气力加快县域经济发展步伐,稳妥推进小城镇建设。加快转变市级职能,简政放权,创新体制,分类指导,优化县域经济的发展环境,形成县(市、区)域之间经济的互联互动、优势互补、协调发展的格局。要注重培育和引导县域特色产业经济,不断提升县域经济竞争力,同时要积极探索加快小城镇发展的政策机制,扶持乡镇经济的发展,要继续加大对老、少、边、岛地区的支持力度,不断增强小城镇的经济基础。

  (四)要扩大投资,激活消费,促进经济持续增长。继续把扩大投资作为拉动经济的着力点,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通过创新机制,加强管理,拓宽融资渠道等手段,推进重点项目、重点工程建设,促进投资增长,增强经济发展后劲。要认真贯彻落实《福建省个体工商户和私营企业权益保护条例》,充分发挥非公有经济在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中的积极作用,进一步放宽市场准入门槛,消除限制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体制性障碍,营造良好的投资环境,激活民间投资热情,引导和扶持民间资金和区外资金投向我市各项事业;要扩大消费需求,培育市场消费新热点,继续加大整顿和规范市场经济秩序的工作力度,促进消费市场健康有序发展,拉动地方经济增长。

  (五)要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合作,努力推进全方位开放。要抓住交通设施改善后的新机遇,扩大对内对外开放,以开放引项目,以项目促发展;要加快南联北接步伐,积极参与区域经济分工与协作,主动承接经济发达地区的产业、技术、资金转移,接受其经济幅射;要重视加强投资软环境建设,强化招商引资工作,提高服务水平,加强与台港澳侨的经贸合作,合理引导外资投向,推动利用外资有效增长;要认真落实国家出口退税机制改革政策,把握好国家放宽外贸出口经营权的有利时机,继续鼓励扩大出口,培育多元化的外贸经营主体;要进一步调整优化出口商品结构,坚持以质取胜和市场多元化战略,提高出口商品的技术含量;继续实施“走出去”战略,努力拓展出口商品国际市场。

  (六)要坚持全面、协调和可持续发展战略,促进社会事业全面进步。要高度重视社会事业的发展,切实把教育放在优先发展的战略地位,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努力保障教育经费的投入;要采取措施认真解决我市科技人才不足、创新能力不强等问题,建立起较为完善的人才市场体系和人才激励机制,加快人才培养;要加快卫生事业发展,逐步完善公共医疗卫生服务体系,努力改善农村医疗和卫生条件,加快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的建设;要采取措施促进文化、体育、广播、电视等各项事业的发展,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要认真抓好“三大国策”的贯彻落实,继续稳定低生育水平,不断提高人口素质;要继续加强对土地、海洋资源的管理,促进国土资源可持续利用;要适应建设“生态市”的要求,加大整治力度,美化、净化我市生态环境。

  (七)要进一步关心群众切身利益,提高人民群众生活水平和质量。要把就业、再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放在更加突出位置,进一步做好关心人民群众生产生活工作;要认真落实各级政府促进就业、再就业目标责任制,把深化改革、促进发展、调整结构和扩大就业有机结合起来,进一步落实各项扶持就业、再就业政策措施,完善就业服务体系,多渠道增加就业岗位;要进一步健全和完善社会保障体系,继续落实“两个确保”和“三条社会保障线”工作,尽可能地增加对社会保障资金的投入;要切实加大农村扶贫开发力度,全面推进农村低保工作,特别要帮助扶贫重点村、老区、少数民族村改善生产生活条件,积极帮助农民增产增收;要高度重视城镇下岗失业人员、农村五保户、病灾户的扶贫济困工作,努力提高城乡居民的生活水平;要进一步做好社区建设、社会福利、社会救济、优抚安置和社会互助工作,同时要支持妇女、儿童、老年人、残疾人事业的发展。

  以上报告,请予审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