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

关于宁德市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及200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2006年3月8日在宁德市第一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八次会议上

作者:佚名文章来源:宁德市人大更新时间:2006-9-6


  宁德市人大消息

 宁德市财政局

  各位代表:

  受市人民政府的委托,现将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和2006年预算草案的报告提请市一届人大八次会议审议,并请市政协各位委员和其他列席人员提出意见。

  一、2005年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我市财政工作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按照市一届人大七次会议关于政府工作报告以及财政预算报告的决议要求,以科学发展观指导财政工作,紧紧围绕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冀中心城市战略目标,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壮大地方财政实力,加快财政改革步伐,完善依法理财机制,调整优化支出结构,保障社会发展需要,圆满完成了"十五"时期财政收支目标任务,有力地支持了全市经济建设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

  (一)全市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全市财政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市一届人大七次会议通过的2005年各县(市、区)报送的未经同级人大审议通过的预算初稿汇总的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预算为108708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1.0%,地方级财政收入加上省补助收入98921万元,调入资金7340万元,全市预算总收入214969万元。全市预算支出219911万元,加上解支出4249万元,全市预算总支出为224160万元,除了市本级、东侨开发区、福鼎市、福安市、古田县编列平衡预算外,其余六个县(市、区)财政预算当年仍有缺口7875万元。2005年各县(市、区)财政预算经同级人大审议通过后,汇总的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预算为110590万元,可比增长12.9%,地方级财政收入加上省补助收入108199万元,调入资金7260万元,全市预算总收入226049万元。全市预算支出219990万元,加上解支出14108万元,全市预算总支出为234098万元,除了市本级、东侨开发区、福鼎市、福安市、古田县编列平衡预算外,其余六个县(区)财政预算当年仍有缺口8049万元。据快报统计,执行结果,全市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126461万元, 完成人大通过预算114.4%,可比增长25.2%,全市地方级收入加预计省体制补助、专项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取消农业特产税降低农业税率转移支付补助、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补助、结算补助等140863万元,调入资金10559万元,全市财政总收入277883万元。全市财政支出257447万元(含省专款和上年结转等支出),比上年增加27324万元,增长11.9%,加预计上解省级支出17012万元,全市财政总支出为274459万元。预计除了市本级、东侨开发区、福鼎市、福安市、古田县、柘荣县继续实现当年收支平衡以外,蕉城区、霞浦县、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当年尚有赤字3029万元。

  2、全市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全市政府性基金收入17725万元,完成预算182.4%,增长31.9%;全市政府性基金支出10346万元,增长25.5%。

  (二)市本级财政预算执行情况

  1、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执行情况

  市一届人大七次会议通过的2005年市本级地方级收入预算为17420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21.1%,地方级收入加上级补助收入(包括原体制定补、出口退税影响市县收入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交警下划增加定额补助)15669万元,调入资金370万元,大唐火电厂项目税收分成2520万元,市本级预算总财力为35979万元。按照收支平衡原则,相应安排支出预算35979万元。在预算执行过程中,经市一届人大常委会第三十二次会议批准,通过调增省里对设区市财力补助、调增省返还上划市直企业所得税地方级收入、调增芹山电站税收分成、调增罚没收入等调增财力1864万元,市本级预算财力调整为37843万元;调增支出预算2714万元,调减支出850万元,市本级支出预算相应调整为37843万元,调整后市本级预算收支平衡。

  据快报统计,2005年市本级地方级财政收入完成20166万元,完成人大通过预算115.8%,可比增长34.4%。市本级地方级收入加省体制补助13925万元,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等2030万元,专项补助4369万元,下级上解收入3679万元(含东侨开发区上解市级20%以及大唐火电厂、芹山电站税收分成等),调入资金1051万元,上年结余7275万元,市本级财政总收入为52495万元。市本级财政支出41090万元(含省专款和上年结转等支出),比上年增加5688万元,增长16.1%,加上解上级支出1443万元,补助下级支出3514万元,市本级财政总支出46047万元,预计收支滚存结余6448万元,其中:滚存净结余-4420万元,当年继续实现财政收支平衡。

  2、市本级政府性基金预算执行情况

  2005年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收入5957万元,完成预算170.2%,增长72.1%;市本级政府性基金支出5475万元,增长4.8倍。

  2005年财政决算正在编制中,以上报告的预算执行情况在决算编制中还会有所调整,待决算编成后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审批。

  (三)2005年预算执行和财政工作的主要特点

  1、财政收入创"十五"期间最好业绩。各级财政部门坚持把做大财政经济蛋糕作为财政工作的首要任务,充分发挥财政职能作用,千方百计从多渠道筹措资金,支持项目带动战略的实施,促进经济持续稳定增长。在此基础上,各级收入征收部门强化税收征管,深入挖掘潜力,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全市财政收入保持了较好的增长态势,迈上了新的台阶。2005年全市财政总收入突破20亿元,完成20.33亿元,比2000年翻一番,增长105.6%,年均递增15.5%,高于同期GDP年均增幅5.5个百分点,高出"十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长10%计划5.5个百分点,高于"九五"期间财政总收入年均增幅9.1个百分点;全市地方级收入突破12亿元,完成12.65亿元,同口径比2000年翻一番,增长109.7%,年均递增16%,高于"九五"期间地方级收入年均增幅10.7个百分点。其中:市本级财政总收入完成2.77亿元,比2000年增长92.5%,年均递增14%;市本级地方级收入跨上2亿元台阶,完成2.02亿元,比2000年增长86%,年均递增13.2%。财政收入结构更加合理,全市财政总收入占GDP的比重上升到5.94%,比上年提高0.82个百分点;税性收入占地方级财政收入比重达79%。市本级、东侨开发区、福鼎市、福安市、古田县、柘荣县继续实现当年财政收支平衡,蕉城区、霞浦县、屏南县、寿宁县、周宁县当年赤字控制在收支平衡责任状预定的目标范围以内。2005年全市财政部门完成和超额完成年初确定的各项工作目标任务,是"十五"期间完成情况最好的一年。

  2、保障重点支出成效明显。一是坚持"一是吃饭,二要建设"的方针和"有所为,有所不为"的原则,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大力压缩一般性支出,妥善调度资金,保证了工资正常发放和机关正常运转资金的需要,以工资性为主的各项支出保持一定增长。二是加快科技事业发展。全市安排科技支出1757万元,比上年增加306万元,增长21.1%。全市高新技术产业产值比上年增长13%,科技对区域经济增长的贡献率不断提高。三是积极筹措资金,加快基础设施重点项目建设。全市争取国债资金9166万元,省级基建资金补助15444万元,投入交通、港口等基础设施建设,提升全市经济发展后劲。

  3、构建和谐社会取得进展。一是全面落实农村教育"两免一补"和国家助学贷款政策,继续支持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下达全市2005学年"免书本费"专项资金199.5万元,全市受益学生达16804人。其中:市本级追加古田聋哑学校专项资金15万元,用于补助215名在校生的杂费及生活费支出。审核审批银行贷款78.9万元,财政贴息2.76万元,使232名贫困大学生有了完成学业的机会。全市列入农村中小学危房二期改造工程项目275个,累计完成投资10243万元,占计划总投资的75.4%。二是推进农村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工作,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开展农村部分计划生育家庭奖励扶助,全市共发放扶助资金149万元,受益扶助对象2474人。市本级财政安排专项资金100万元为村级计生小组长发放津贴;安排贷款贴息资金100万元用于扶持农村二女结扎户发展生产;安排126万元用于33个乡镇卫生院危房改造;安排75万元解决341个农村卫生所"空白点"村建设补助和村医补贴。柘荣县列入全省开展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单位,农民自愿参合率达81.04%。三是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建立健全困难群众救助机制。全市财政安排社会保障支出4.82亿元,比上年增加8186万元,增长20.4%。发放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6422万元,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金989万元,为全市农村贫困人口和城市困难居民建立了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基本实现"应保尽保"的目标。下达救灾资金3548万元,比上年增加1356万元,增长38%;下达抚恤对象和"五老"人员定补经费3120万元,比上年增加527万元,增长20%,将党和政府的关怀和温暖送到困难群众的手中。四是加强生态环境建设。从2005年起,市财政每年从排污费中集中安排环境治理专项资金100万元,用于敖江重点流域、重点企业治理补助;安排配套资金50万元建设空气自动监测站,实现中心城市空气质量日报和预报;争取环境污染防治资金补助641万元,配套建设市环境自动监测中心。五是缓解县乡财政困难。争取"三奖一补"政策扶持,古田、屏南、寿宁、周宁已列入中央"三奖一补"财政困难县名单,省级已预安排我市缓解县乡财政困难奖励和补助资金2700万元。争取省级周转金债权下放,全市共取得省级周转金下放债权41660万元,同时清理县(市、区)借欠兴业周转金7372.5万元,减轻市县政府债务压力。争取省财政调增蕉城区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589万元,缓解市辖区财政困难。设立资金专户,全面落实省缓解县乡财政困难等转移支付资金,保障基层政权正常运转和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4、财政管理改革不断深化。一是继续推进部门综合预算编制改革。按照零基预算、综合预算的要求,进一步统筹预算内外资金,实行部门基本支出、项目支出"先外后内"的办法,逐步实现财政预算编制的科学化、规范化和透明化。二是加快国库集中支付改革步伐。举办国库集中支付培训班,开展"财政国库统一支付工资管理系统"软件培训,为国库管理改革做准备。三是大力推进财政票据电子化改革。全市共有347个单位安装票据自动核销软件,全年开具电子票据25.7万张,通过电子系统收取非税收入达1.8亿元,推动了"收支两条线"规定的落实和源头反腐工作的开展。四是切实提高政府采购管理水平。全年政府采购预算金额14487万元,中标金额12903万元,节约资金1584万元,节约率达10.9%。在全省率先开展城市街路牌制作安装招标工作,首次受理民政部门救灾物资政府采购任务,尝试开展装修工程政府采购,政府采购范围不断扩大。五是深化财政监督执法。围绕《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和《福建省财政监督条例》的要求,由财务检查向财政监督转变,全年共检查单位89个,清查违纪金额1300万元。六是加强控购管理。全年共办理公务购车申请302辆5032万元,经审核退回超编、超标等违控车辆57辆829万元。

  2005年我市财政工作取得了一定成绩,这是市委、市政府正确领导和市人大依法监督、市政协民主监督的结果,也是各级各部门及社会各界共同关心、积极支持的结果。但是,当前全市财政运行过程中还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困难和问题,主要是:县(市、区)经济基础薄弱,支柱财源匮乏,财政收入增长后劲严重不足,公共服务保障能力有待提高;县乡政府负债沉重,滚存赤字还在不断扩大,财政潜在风险加大;财政资金需要与可能的矛盾仍然突出,社会保障的压力越来越大;事业单位增员势头不减,财政供养人数过多状况有待改善;一些专项资金分配比较分散,资金使用效益有待提高,财政监管还需加强等。这些困难和问题,有待于我们在今后的工作中采取积极有力措施予以逐步解决。恳请各位代表、委员提出宝贵意见和建议,一如既往地对财政工作给予支持和指导。

  二、2006年预算草案

  2006年是全面实施"十一五"规划的开局年。全市财政工作和预算安排要以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精神为指导,认真贯彻全国、全省经济工作会议和财政工作会议精神,按照市委一届十二次全会和《政府工作报告》提出的目标要求,坚持科学发展观,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导向作用,加快培植财源,促进经济发展;坚持科学理财、民主理财,强化部门协调配合,保持收入持续稳定增长;坚持统筹兼顾、突出重点,优化支出结构,集中财力保工资、保三农投入,保社会保障;坚持深化改革,强化监督管理,实现收支平衡,为推动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建设做出更大的努力。

  2006年各县(市、区)的财政预算按照"省管县、市带区"的管理体制,由各县(市、区)人民政府负责编制,报同级人大审议批准。根据各县(市、区)报送的预算初稿汇总,全市2006年地方级财政收入计划为143476万元,同口径比上年增长13.5%,高于全市地区生产总值预期增长目标2.5个百分点。地方级收入加上省体制补助、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农村税费改革转移支付补助、缓解县乡财政困难转移支付补助等114323万元,调入资金5411万元,全市预算总财力为263210万元。全市财政支出预算安排253508万元,加上解支出15186万元,全市预算总支出268694万元。2006年全市财政预算待各县(市、区)人大通过的预算汇总后,再报市人大常委会备案。

  2006年市本级财政地方级一般预算收入安排25300万元,比上年增长25.5%,加上级补助收入(包括原体制定补、一般性转移支付补助、交警下划增加定额补助)14991万元,调入资金551万元,大唐火电厂和芹山电站项目税收分成2500万元,东侨开发区上解收入1300万元,市本级预算总财力为44642万元,比上年调整预算财力增长18%。按照收支平衡的原则2006年市本级财政一般预算支出相应安排37507万元,加上解支出1650万元,补助下级支出5485万元,预算总支出为44642万元,比上年调整预算支出增长18%。主要支出项目预算安排情况是:

  1、支农支出1741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减少54万元,下降3.0%。主要是市委、市政府对全市28个重点贫困村实行市领导挂钩扶持政策,原定每个村每年安排10万元,年需280万元,连续扶持三年;今年是第四年,减半安排140万元,比上年减少140万元。若剔除此项因素,今年支农支出实际比上年增加86万元,增长5.2%。

  2、科技支出674万元,与上年持平。

  3、教育支出4699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748万元,增长18.9%。

  4、医疗卫生支出2393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109万元,增长4.8%。

  5、社会保障支出4642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167万元,增长3.7%。

  6、行政管理费支出6199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减少372万元,下降5.7%。

  7、公检法司支出3611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减少758万元,下降17.3%,主要是交警大队从今年起下放县(市、区)管理,市本级不再安排。

  8、总预备费安排450万元,与上年持平。

  9、预留增资经费安排2250万元,比上年预算数增加1950万元。

  2006年市本级纳入预算管理的政府性基金收入安排6560万元,相应安排基金支出6560万元。

  三、开拓创新,扎实工作,确保圆满完成2006年预算

  为圆满完成2006年我市财政工作各项目标任务,开创财政工作新局面,2006年应着重抓好以下几项工作:

  (一)发挥财政职能作用,推动经济加快发展。按照省委构建海峡西岸经济区的总体部署和要求,围绕加快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充分发挥财政资金和政策的支持导向作用,引导社会各项资金投入到重点项目、重点行业和重点产业,增强投资和消费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推动经济持续较快发展。一是要突出项目带动,大力发展项目经济。依托港口优势、区位优势,加大招商引资力度,有效整合存量资源,大力实施项目带动战略,千方百计做大财政经济"蛋糕"。通过建立财源培植基金、工业发展基金、财政贴息等,重点发展钢铁、化工、电力为主的临港型产业集群,积极发展医药制造、海洋生物、电子信息、软件开发、环保材料等高新技术产业,做大做强电机电器、船舶修造、汽摩配件、建筑建材等现有优势产业,培育一批新的经济增长点,增强财政经济发展后劲。二是支持经济增长方式转变,增强经济发展活力。增加科技投入,构建以企业为主体、市场为导向、产学研相结合的科技创新体系,支持企业技术创新项目、科技资源共享服务平台和生产力促进中心建设,提高企业自主创新能力。三是鼓励发展第三产业,加快旅游产业发展,加大对物流、信息咨询等现代服务业和高技术服务业的支持力度,发展新型消费。提高经济发展对财政的贡献率,促进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确保年度财政收入目标的实现。继续实现市本级、东侨开发区、福鼎市、福安市、古田县、柘荣县当年财政收支平衡,确保实现蕉城区、霞浦县、寿宁县当年财政收支平衡,屏南县和周宁县财政赤字分别控制在400万元和450万元以内。实现"十一五"第一年财政工作"开门红"。

  (二)认真落实支农政策,支持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认真落实中央、省关于加强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意见和市委的重要决定,进一步加大对"三农"的支持力度,扎实推进新农村建设。一是支持加快农村经济发展,促进农业增效。根据"少取、多予、放活"的思路,加大财政投入,积极发展高效生态农业,进一步做大茶叶、食用菌、水产品、果蔬、中药材、花卉等特色产业,推进农业产业化发展,提升农业经济效益。二是支持提高农业综合生产能力。建立支农资金稳定增长机制,支持农田水利、乡村道路、清洁能源、饮水设施、环境治理等农村基础设施和农业生态环境建设,改善农业生产条件,提高抗御自然灾害的能力。三是积极推进农村综合改革,巩固农村税费改革成果,推进乡镇机构、农村义务教育、县乡财政管理体制等综合配套改革,完善农民减负增收长效机制。完善种粮直补、良种补贴、粮食最低保护价收购、农机具购置补贴等惠农政策,支持粮食流通体制改革。积极稳妥推进新型农村合作医疗试点,推进农村医疗卫生体制改革。四是逐步扩大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范围,支持城乡"低保",落实农村"五保"供养政策,支持乡镇卫生院改造提升工程和"造福工程",使公共财政的阳光更多地照耀到农村。五是整合各类培训资源,大力加强对农民的教育和职业技能培训,鼓励和帮助农民向二、三产业转移,增强农民就业能力,拓宽农民增收渠道。

  (三)增加社会事业发展投入,促进建设和谐社会。坚持以人为本,加大支出结构调整力度,优化财政资金投向,支持和谐社会建设。一是加大对农村教育等公共产品投入,支持农村义务教育发展。免除农村义务教育阶段学生杂费,对家庭贫困学生免费提供课本和寄宿生生活费补助,支持建立农村中小学危房改造长效机制。二是加强农村文化、公共卫生体系建设,加快文体卫生事业发展。支持城乡文化设施建设,建立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支持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医疗救治体系和疾病预防控制体系建设,提高公共卫生服务和保障水平。三是支持就业再就业工作,加快完善社会保障体系。坚持实施积极的就业政策和困难群体帮扶政策,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完善就业服务制度和创业服务体系,促进失业人员创业和就业。继续落实和完善农村居民和城市居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实现应保尽保目标。支持完善城镇职工基本养老、失业、医疗、工伤和生育保险制度,建立社会保险基金自求平衡机制。完善和规范城乡特殊群体生活救助体系,保障困难群众的基本生活。

  (四)继续深化各项改革,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各级财政部门要继续深化各项财政改革,最大限度提高财政资金使用效益。一是深化部门预算编制改革。加大部门综合预算实施力度,进一步统筹部门单位预算内外资金,完善基本支出预算编制办法,基本均衡部门单位经费保障水平,增强政府宏观调控能力。二是推进国库集中收付制度。以"建立和完善以国库单一账户体系为基础、资金缴拨以国库集中收付为主要形式的现代财政国库管理制度"为目标,从2006年开始,选择一些条件比较成熟的县(市、区)和市直单位,实行国库集中收付制度试点,为全面推行国集中收付制度改革打好基础。三是完善政府采购制度。规范政府采购运行机制,扩大政府采购规模和范围,强化对采购人、政府采购供应商、政府集中采购机构的监督管理,提高政府采购的透明度,确保政府采购公平、公正、公开。四是探索建立绩效评价体系。对大宗财政专项资金扶持项目建立"追踪问效"制度,避免财政专项资金使用的损失和浪费,提高财政资金分配的科学性和有效性。

  (五)加强财政监督管理,促进规范财经秩序。一是依法理财,构建财政收入稳定增长机制。坚持依法治税,强化税收征管,确保依法征收、应收尽收;加大税收稽查力度,坚决查处各种随意减免税和偷逃税款行为,防止收入流失;规范非税收入管理,保持财政收入持续稳定增长。二是建立健全财政监督机制。探索建立行政监督与社会监督相结合、直接监督与委托监督相结合、财政监督与审计监督相结合、经常性监督与专项监督相结合,以及事前、事中、事后监督相结合的多层次、全方位的财政监督检查机制,严格执行《财政违法行为处罚处分条例》,加大对财政违法违纪行为的查处力度,维护财经纪律的严肃性。三是加强会计管理。加大会计执法检查力度,强化会计信息监督,进一步发挥会计在国民经济运行中的基础作用。积极开展会计诚信体系建设,规范会计师事务所、代理记账机构和资产评估机构等社会中介机构及其执业人员的资格管理,强化会计信息质量检查,推进社会诚信建设。

  各位代表,在新的一年里,我们要在市委、市政府的正确领导下,在市人大、市政协的监督帮助下,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把握机遇,务实创新,振奋精神,勤奋工作,努力完成全年收支预算和各项工作任务,为加快海峡西岸经济区东北翼中心城市建设做出新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