主任、各位副主任、秘书长、各位委员:
2004年3月8至19日为办理市人大一届六次会议11号议案,市人大常委会组织畲族文化调研组,深入福安市坂中乡大林村、城阳乡铁湖村,福鼎市佳阳乡双华村、佳阳村,硖门乡瑞云村,霞浦县崇儒半岭村、溪南镇白露坑村,古田县平湖镇富达村,蕉城区八都镇猴盾村等5个县(市、区)的9个畲族村委会实地调研。召开有县(市、区)人大领导和民侨委、政协文史委、政府分管领导、民宗局、文化出版局、旅游局、建设局、教育局、文联、人大代表和有关乡镇领导、畲族老同志参加的汇报会、座谈会共十三场;收到有关畲族文化专题汇报材料十二份;并考察了畲族重点文物的保护情况,调阅了《闽东畲族志》等有关畲族文化的记载。现将调研情况综合汇报如下。
一、畲族文化现状
宁德市有畲族人口17万人,分别占全省畲族人口的二分之一,全国的四分之一。分布全市9个县(市、区)的124个乡镇,734个村委会,1789个自然村;其中畲族人口千人以上的乡镇就有51个,畲族人口占30%以上的村委会229个,是历史悠久的畲族聚居地。现全市设有一个福安畲族经济开发区,福安坂中、穆云、康厝,霞浦崇儒、盐田、水门,蕉城金涵,福鼎硖门等八个畲族乡。一千多年来勤劳、勇敢、智慧的畲族人民创造了灿烂的畲族文化。概括起来有以下几个方面:
(一)畲族语言。 历史上畲族通行双语制,与汉族交往时,说当地汉语或普通话,畲族内部交际时,说本族内部通行的畲语。现在闽东畲族内部交往,仍然使用畲语。畲语由古畲语的“底层”、汉语客家话成分和现居住地汉语方言成分组成。畲族没有文字,畲语是全国畲族通用的民族语言,是畲族最主要的民族特征之一。
(二)畲族服饰。畲族传统服装用苎布缝制,男装式样和汉装差异不大,女装与汉族有较大区别,其款式又因居住地的不同,而有所差异。有福鼎式(福宁东路装)、霞浦式(福宁西路装),福安、宁德式和罗源式之分。此外,女性有独特的发式,衣裙、花带均点缀绣花图案,色彩艳丽。
民族传统首饰,别具一格,做工精细。畲族妇女婚礼和逝世时使用的冠戴叫凤冠。尖顶圆口,冠体内层用竹箨(音tu 0 6,笋壳)圈制,外蒙黑或深色布,正中上部装有精致银框小方镜,并配微形剪、尺、书、镜等物件,冠顶用竹篾编织成塔形骨架,外蒙红布,各面贴缀大小不一,錾有吉祥纹的银片。婚礼戴用时饰以遮面银饰,由一块长方形银牌和九串银饰薄片组成“线须”,典雅秀丽。
畲族已婚妇女发式,霞浦为“盘龙髻”,又称凤凰髻;宁德北部和福安一带畲族妇女发式梳成截筒式,俗称“凤凰中”。福鼎一带畲族妇女梳头不掺假发,仅椎本身的长发于脑后成面包型,罩以黑色网纱,插上头花等饰物。现在偏僻畲族村60岁以上的畲族女性还部分保持穿民族服装,大部分畲民只在节日和特定的婚庆等日子里才穿民族服装。
(三)畲族文艺。包括畲族歌谣、故事、音乐、舞蹈和民间艺术。特别是畲族民歌独树一帜,是畲族文化中最具有代表性的部分,也是闽东文化中最有特色,最引人注目的部分。据1987年调查,全市尚有畲族歌手300多人,现在大都四十岁以上,散在民间的不同畲歌手抄本近5000多本,特别以白露坑居多,现存的旧歌本不下数百册。民歌中有酒令、童谣、谜语、隐语、撩歌、十条变、小说歌等。畲族民间传说被收入三集成的只是一部分。此外畲族乡村还有鼓吹班、闽剧团、木偶剧团、布袋戏等。1988年畲族歌舞团成立后,多次参加省内外以及国家级重大演出活动,共获奖40多项。
(四)民族宗教。以祖宗崇拜和多神崇拜为特征的宗教文化,是畲族文化的重要特征之一。现全市有畲族祠堂86座,较有规模的40座。大多为单层砖木结构瓦房,古朴庄严,往往是村里最壮观的建筑。畲村各姓珍藏有宗谱约一百多部,现存祖图、祖杖等是畲族的珍贵文物。福安坂中大林村钟氏宗祠内保存有从元代至清光绪八年(1882年)的神主牌470多个,雕刻精细,具有较高的历史和艺术价值(县文物保护单位)。现全市畲族村有寺院宫庙等宗教建筑物405座,尤以供奉民间神灵的宫观建筑居多。以霞浦法华寺、目莲寺、老佛寺、永庆寺、半岭观音亭寺(省文物保护单位)、西胜寺(县级文物保护单位);福安后门坪魏公侯王庙、金斗洋三十二公庙、凤洋土主宫,宁德八都猴盾李师公庙,福鼎前岐双华土主宫,平湖富达蓝公府等为著名。福鼎硖门畲族乡瑞云村瑞云寺,始建于后晋天福元年(936年),整个寺院建筑面积3500平方米。寺内保存有宋宣和年间石斛(音h 0 8,旧量器)一只、清代寺碑一道,寺后有千年铁树和银杏各一株(为县文物保护单位)。霞浦县水门半岭观音亭寨,建于明洪武二年(1369年)。面积640平方米,亭外竖有明、清碑刻15块。每年元宵、重阳节畲族村民聚此盘歌渐成风习(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畲族村现有道教法师90多人,年代最早的畲族道教科仪手抄本为清乾隆间遗物。
(五)畲族工艺。主要表现在刺绣、织花带、竹编、剪纸上。畲族女性衣裳、蚊帐眉、被单、肚兜、鞋面、烟袋等通常有绣花的传统习惯。从事刺绣者以男性居多,各畲村都有一、二位刺绣能人,刺绣以动植物和几何图案为主,也有刺绣人物的;刺绣色彩鲜艳明快,对比强烈。畲族花带是用各种颜色的丝线手工编织而成。长从几米到几十米不等,宽1至6厘米,花带色彩多样,有蓝底红花、绿底白花、白底黑字纹饰多种,“七根花”至“十九根花”多种规格。最有特色的是竹编斗笠,尤以霞浦崇儒上水编织的花斗笠著名。木雕祖牌、窗棂等;石雕祠宇宫庙吉祥物、神龛佛座等,均做工精细,刀法娴熟。
(六)畲族医药。畲族医药学有特殊传艺方式,独特的疾病观、疾病命名、疾病分类、治疗方法,专科性强,富有民族特色。擅长用“捏”、“抓”、“挑”、“刮”、和针刺疗法治痧症,用草药秘方治不孕症、正骨疗伤和盛行食物疗法。历史上使用畲药308种,主要的77种,常用药30多种,经整理筛选的畲族单验方300 多则。1987年调查时还有畲医100多人,现在健在的不到三分之一。现在畲药种类没有及时发掘,大多失传或即将失传。
(七)畲族武术。分畲族拳术和棍术,以福安金斗洋、霞浦四斗和福鼎双华为代表,古田梅坪、蕉城后山、金涵下申厝等为代表,是在吸取南少林精华的基础上融汇而成,具有步稳势烈,发力短猛,攻守门户严谨,进攻多用指法、掌法的特点。1982年以来,畲族武术运动员多次参加省首届少数民族运动会和全国少数民族传统体育运动会武术比赛。1986年8月在第三届全国民族运动会上,钟干兴、钟妹銮表演对手式“畲家拳”,获铜牌三等奖。
(八)畲族建筑。畲族传统标志性建筑有祖祠、寺院宫观和规模较大的私人宅第等。其中以福鼎双华民居大门前的三弯四曲较有特色,蕉城猴盾发族分出去的雷姓子孙所建的房屋后厅堂以不铺三合土为标志,也别具特点。半月里三座秀才第占地面积1300多平方米,高十多米,有柱子126根,大小房间38间,雕梁画栋,气势非凡。是畲族文化内涵深厚,特色鲜明的畲族豪宅。半岭观音亭寨建筑依山势而建,雄伟壮观,此外清末民初建的三民会馆,福鼎双华蓝氏宗祠也都很有特色。霞浦县崇儒樟坑村蓝氏大厝。始建于清道光三十年(1850年),清同治年间又在母厝前后扩建两座子厝,形成3座整体合一的大厝,整个建筑面积占地4.9亩,整座大厝有9个厅,6个天井,共99根大柱。楼上楼下两层,每层 94个房间,是畲族村罕见的群体建筑。新中国成立后修建的畲族标志性建筑有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和中华畲族宫等。
(九)畲族文物。 1958年,全市征集上交畲族历史文物250件,现藏厦门大学人类博物馆25件,文物中有畲族宗谱、男女服装等。1985年前后,征集畲族文物400多件,收藏在闽东畲族博物馆内的文物有畲族祖图、清道旗;剧本、歌本、书刊;歌会照片、文艺演出剧照;斗床、斗笠、纺车、线篮、梳妆篮、针线篮、寿星杖、果盒、木盘;围脖、肚兜、帽圈、手扣、枕镜、香袋、蒙面绢、法师帽;有不同花样的头饰、女服装、背褡、围裙、裙带、腰带、高鼻鞋、坎肩等。1989年,征集畲族革命文物77件,收藏在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内的有:1934年苏维埃政府印信、臂章、螺号、牛角号;铁质武器土枪、花钗、长矛、匕首、梭标、腰刀、大刀、尖刀、铁尺、铁拳头;照明用具“风不动”(马灯)、手电筒、桐油灯盏、火篾插座;有生活用具沙锅、陶碗等。现霞浦溪南白露坑半月里自然村珍藏有各种畲族文物200多件。畲村还散有大量的匾额、楹联板、禁碑等。霞浦半岭观音亭寨、西胜寺,福安闽东畲族革命纪念馆、大林钟祠等处评为省县(市)文物保护单位。
(十)畲族民俗 。畲族多由血缘相近的姓氏聚族而居。畲族有祭祖做福等独特民俗。其中农历正月的清醮道场是最隆重的祈求丰收的祭祀仪式。与生产有关的有牛歇节、圆冬节等。畲族饮食中,节日特殊食品有乌米饭、菅叶粽和糍粑等。畲族婚俗中 “做表姐”,难为“迎亲伯”,花轿迎亲,“留轿”、“拦旗”,婚礼中的男拜女不拜,喝“佳期酒”;丧俗中的以歌代哭。都很有民族特色。目前节俗和婚俗都已经大简化,部分节俗仪式已失传或不再举行。
(十一)畲族人物。历史上畲族人物辈出,古田富达的蓝孙璇清乾隆间考中举人,曾出任山西怀仁知县。福安康厝金斗洋的雷国楚,是一代畲家拳宗师,所创畲家拳,既本少林,又有创新,独成门户。雷国楚逝世后被尊为“雷三十二公”。霞浦溪南白露坑的钟学吉,受过儒家文化的教育,曾任福宁三明会馆董事,驻会期间,整理、编写了大量畲族民歌,成为一代畲族歌王。在清道光三年(1823年)至光绪十一年(1885年)的六十多年间,溪南半月里自然村接连出了5个秀才,在民族地区是极为罕见的。闽东在土地革命战争、抗日战争和解放战争年代,有畲族革命烈士433人,抗日阵亡畲族将士15人,并涌现出杰出的畲族干部钟大湖等人。新中国成立后,闽东有厅级以上畲族干部14人,处级70多人,科级300余人。他们为畲族文化的发展和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
二、畲族文化面临的问题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十分重视畲族文化工作。 1955年,福安凤洋办起第一个民族文化站。至1957年,境内办有福安凤洋、仙岩,福鼎双华,霞浦南塘、青福,宁德猴盾等6个民族文化站,各民族文化站配备管理员1人,其工资及活动经费由国家供给,每年每站包干经费2000元。文化站设有阅览室、游艺室,购置有图书、报刊杂志和文娱用具,配备工作人员1人。办理和开展阅览、棋类等文体活动,并结合中心工作,放映幻灯、编印宣传资料、定期出《黑板报》、组织编山歌、利用土广播开展歌咏活动等。每个文化站都配有一副文化担,经常下乡开展活动。目前6个畲族文化站中,正常对外开放的只有福安凤洋和蕉城猴盾2个畲族文化站。1956年起,根据畲族生产生活内容整理创作的:《婚礼舞》、《丰收喜》、《欢乐的鸭姑》、《晨曲》、《织裙带》《舂斋舞》、《畲山秧酒香》、《蚯蚓之歌》、《走嫁舞》、《山哈带》等表演、音乐、舞蹈节目先后获奖的共有100多个。并编纂出版了畲族民间故事、歌谣、谚语三集成和《闽东畲族志》等5部畲族专志。畲族文化以其独特性、民族性、开放性和兼容性而名重海内外。
20世纪80年代以后,在现代化、城镇化、信息化和经济全球化的浪潮中,畲族传统文化受到严重冲击。
一是畲族乡村由于生活节奏加快,造成原有畲族传统礼俗不断淡化、简化、弱化。在交通方便的畲村,民族服装已经很难见到,婚礼普遍穿婚纱,传统民族习俗受到严重冲击。健在的能编能唱的畲族歌手已经不到二十人了。三十岁以下的年轻人已经很少会唱畲歌了,畲族群众反映如果再不采取措施抓紧抢救,做为民族瑰宝的畲歌也将失传。迁入城镇的年轻一代已不会说畲语了。部分畲族群众传统观念淡化,热心族内文化活动的不多。
二是畲族公共文化设施因年久失修,保护不力毁坏现象普遍存在。重点表现在一批畲族古建筑由于防范意识不强,保护不力受损严重。居于畲村相对规模小、人少,财力有限原因,绝大多数畲村祠堂、宫观存在不同程度的破损失修情况。古田富达旧祠内保存有大量的清代匾额楹联等文物,不幸2000年在火灾中化为灰烬。
三是畲村文物被盗流失严重。富达的两座石牌坊,精华部分已被盗走,福安大林钟氏祠堂是闽东钟姓的总祠,被列为福安市文物保护单位,现在不但建筑物破损不堪,连极具研究价值的珍贵神牌也被盗走了五面。在畲族歌王故里的霞浦县溪南白露坑村,大量畲歌古抄本,畲族秀才用过的古籍已经被虫蛀的面目全非;据群众反映,已知的文物流失、被盗是从上世纪80年代就开始了,现在已是司空见惯寻常事了。畲族祖图现存仅8套,祖杖8把,因保管不善,仅存的祖图祖杖随时都有被盗、流失和毁坏的可能。大量的手抄歌本,也处于自生自灭之中。
四是畲族医药、武术、手工艺均面临失传的边缘。1987年普查时全市有畲医百多人,目前健在的不到30人,蕉城区原有畲医30多人,目前只有3人。大部分畲医因年事高迈而过世,部分畲药已失传或即将失传。武术情况主要集中在金斗洋等几个村,现在大量年轻人涌入城镇务工,专注练习畲族武术的人数已经不多了。手工艺面临的情况更坏,目前能做畲族传统服装和打制民族银饰的人全市只有十来个,而且都是60岁以上高龄了。编织传统竹制工艺品的艺人不是过世,就是上了年龄。如不采取有力措施,再过若干年畲医和畲族手工艺术都将失传。
五是文化站,目前6个民族文化站中,正常开展活动的只有凤洋和猴盾两个,其余或因为人员编制被占,或经费不足无法正常运作。群众反映50年代订一份报纸才两元钱,当时文化站经费两千元,现在一份报纸订价涨至百多元,经费还是那么两三千元,经费不足,是导致20世纪90年代后文化站开展活动难的症结所在,而政府重视不够,加剧了文化站工作的滞后。
三、几点建议
畲族文化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抢救畲族文化迫在眉睫,不仅是对历史负责、对畲族负责、对闽东子孙后代负责的表现,也是实践“三个代表”重要思想,贯彻中共十六大精神的实际行动。落实党的民族政策,尊重历史,尊重民族风俗,积极抢救、挖掘、整理和弘扬畲族文化,客观上还有着保存畲族文化,展示民族特色,提高闽东知名度,传承文明,咨情育人,服务三个文明建设的重要意义和作用。为此我们建议:
(一)尽早由市人大常委会制定出台“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的决定”。成立宁德市抢救与发展畲族文化领导小组及其办公室,负责协调、督促与落实对濒危的有重要价值的畲族文化遗产的抢救与保护事项。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把畲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发展工作纳入社会发展计划,并安排专项经费。有关部门应根据各自的行政职责,积极做好畲族文化的抢救、保护与发展工作。
(二)要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保护好畲族村的古建筑、古文物、古文化遗址、革命纪念地、古树名木等重点文物,由各级政府将其列为文物保护单位,依法保护。市、县(市、区)人民政府要逐年拨出必要经费,确保保护到位。对县以上民族文化部门认定的畲族文物,未经批准,一律不得出境。
(三)要加快中华畲族宫文物馆建设步骤,开展畲族文物的抢救性征集,将征集到的畲族文物集中在中华畲族宫文物馆统一保管、展示,以此丰富馆藏,提高和加深中华畲族宫的文化底蕴。
(四) 由各市、县(市、区)民族文化部门负责拟定本行政区域内限制摄影、录像、录音的畲族文化资料和实物名录,报同级人民政府公布;对限制摄影、录像、录音的畲族文化资料和实物进行摄影、录像、录音的,必须报县级以上人民政府民族文化行政部门批准。
国外、境外团体、个人以研究或者营利为目的,到本市进行畲族文化考察活动的,应当报市人民政府民族文化行政部门批准。
(五)对具备熟练掌握某种民间传统技艺,在当地有较大影响或者被公认为技艺精湛的;被群众公认为通晓畲族文化形式和内涵的; 形成了只有本人和徒弟才有的特殊技艺的;大量掌握和保存畲族传统文化原始文献、资料和实物,有一定研究成果的,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民族宗教事务及文化行政部门组织审核、命名为宁德市畲族文化传承人。
对自然生态环境整体保存较好,具有畲族文化典型特征的畲族村寨,可以申报市畲族文化名村和争取申报省历史文化名村。
(六)在广泛全面深入抢救征集、采集,在占有大量第一手资料的基础上,编辑出版一套能客观真实地展现我市畲族文化全貌的系列丛书;并在这基础上,制作出一套畲族文化专题的VCD光盘。
(七)要把畲族优秀传统文化的主要内容编入地方乡土教材,列入中、小学教育教学计划。
(八)定每年的农历三月三为传承和弘扬畲族文化活动的畲族文化节,定期举办盘歌、文艺表演、体育竞赛、学术研讨和民俗活动。利用我市畲族文化的丰富底蕴,扩大宣传;鼓励单位和个人按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规律,通过市场运作,发展畲族民间文化产业。组织专家学者开展对畲族文化的深入研究活动。组织文艺家创作一批上档次、有影响的畲族题材文艺作品,弘扬畲族文化。
(九)着手畲族风情旅游规划编制和畲族风情旅游园区开发建设工作,开辟畲族风情旅游专线,充分利用畲族文化资源,开发独特的畲族旅游产品,打好民族特色牌,为振兴闽东经济服务。
(十)市、县(市、区)人民政府应采取有效措施,整顿、恢复原有畲族文化站。并在文物特别多,文化遗存特别丰富的畲族文化村增设文化站。对畲族文化站的人员、编制、场所和活动经费,必须给予必要的保障。
要重视当地畲族文化研究人才的扶持和培养,鼓励畲族文化传人依法开展传艺、讲学和学术研讨活动。对抢救、保护和发展畲族文化工作作出显著成绩的单位或者个人,由市、县(市、区)人民政府给予表彰和奖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