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新型城镇化 添彩“美丽宁德”

城镇化是现代化的必由之路,推进城镇化是解决“三农”问题的重要途径。代表委员走进“两会会客厅”,畅谈城镇化发展方向

作者:曾洁 龚键荣文章来源:宁德网更新时间:2014-1-22 17:01:32

  本期嘉宾:

  人大代表:

  袁济光(柘荣县副县长)

  林隆焰(屏南县代溪镇福善村党支部书记)

  邵永森(福鼎市医院大外科主任)

  政协委员:

  何宗鸿(宁德市工商联执委、宁德市福清平潭商会会长、宁德华港房地产开发有限公司董事长)

  魏泽平(宁德市农业科学研究所经济作物研究室主任)

  刘玉(宁德一中语文组组长、特级教师)

  宁德网消息(记者 曾洁 龚键荣) 城镇化建设是我市转变发展方式、调整经济结构、扩大内需的战略重点,是解决农业农村农民问题、促进城乡区域协调发展、提高人民生活水平的重要途径。

  20日,部分人大代表走进本报的“两会会客厅”,就如何建设具有新城镇、新环境的“大宁德”展开讨论。他们的建议、提案其实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全市人民对于“美丽宁德”的展望。

  关键词:小城镇综合改革

  点睛之语:提升宁德市产业聚合和人口聚集能力,科学统筹加快城镇化建设步伐

  2010年,省政府提出开展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试点的实施意见,四年来小城镇建设如火如荼。在增强县域活力、解放农村生产力、促进城乡经济平衡发展等方面,小城镇综合改革所带来的“红利”已经初显。

  代表袁济光以柘荣县为例说道:“根据省、市的部署,柘荣于2006年启动了全县116个行政村、社区农村家园清洁行动,于2010年、2013年分别启动了东源乡、城郊乡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建设,于2012年完成了全县85个村的村庄总体规划编制工作,于2013年启动了城乡环境卫生综合整治工作,如今小城镇建设面貌发展日新月异,取得了明显的进步。”

  不过,袁济光坦言,受交通、地理等经济发展条件制约,柘荣乡村与小城镇工作仍比较滞后,与发达县市相比有一定的差距。

  他建议继续重视规划编制工作,加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扶持力度;继续重视基础配套设施建设,加大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扶持政策;提供相应保障措施,加强小城镇综合改革试点要素支持;实行领导挂钩帮扶机制,推进小城镇综合改革建设。

  就如何科学统筹加快宁德市城镇化建设步伐,委员何宗鸿分析道,产业聚合是宁德市加快城镇化建设的重点,闽东沿海与山区的工业产业集中区应立足于改造、整合、提升、延长产业链,壮大产业规模,提升核心竞争力,形成有竞争优势且各具特色的产业园,而在中心城区周边有港口交通枢纽的便利,着力聚集现代物流产业,先进工业制造业,旅游产品商贸业。与此同时,人口聚集是宁德市加快城镇化建设的现实需要,由于区域行政辖区几经变更及历史的经济社会等原因,闽东长期以来没有中心城市,也就弱化了这一区域生产力要素的合理配置和持续健康发展,当前我市应在加快产业聚合创造众多就业机会的同时,制定各项政策,如放开户籍等管理,鼓励大量农民工进城,在建设城市创造财富的同时,共享城市文明与城市各类福利,实现城市人口聚集。

  关键词:新农村建设

  点睛之语:大力培养“新农民”,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

  农民是建设新农村的主体,因此加快培养新型农民,造就发展现代农业人才队伍,是建设新农村的基础和重要保证。根据我市市情,委员魏泽平认为,建设新农村,必须大力推动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变。但是,从目前仍留守农村的农民劳动力看,安于或只能安于传统农业的为数不少。因此,要加大宣传力度,营造培养新型农民氛围,并充分利用新闻媒体、乡村广播开展形式多样的宣传活动。

  魏泽平还提出,目前我市农村的农民基数大,素质相对偏低,培养任务十分繁重。因此,必须突出重点,稳步推进。首先应抓好乡镇、行政村干部的培养工作,发挥好带头作用。其次,培养青壮年农民,增强其发展农村经济能力也尤为重要。

  在培养“新农民”时,我们仍然要重视富余劳动力赋闲在家的现实情况。屏南县代溪镇福善村就是一个典型的以农业为主的山村,在青壮年劳动力流失过半的情况下,该村通过建设食用菌、蔬菜基地的方式,不仅将部分劳动力留在了农村,同时也带动村里的老人、妇女等富余劳动力的积极性。

  “福善村的农民年人均纯收入已经达到1.1万,高于屏南县的9000多元的平均收入”,代表林隆焰还说,村民的年收入从7000元、8000元到现在的过万元,建设中小型农业基地为农民增收增效提供了很大的帮助,但他仍希望政府在农村产业经济方面继续给予支持,比如在贴息贷款、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

  关键词:生态环境

  点睛之语:经济要发展,但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和牺牲老百姓的健康为代价

  在加快我市城镇化建设步伐、打造经济区域特色的同时,保护生态环境并提升我市宜居度呼声也越来越高。对此,不少代表、委员也提出了自己的观点和建议。

  近年来,我市经济发展速度增快,新兴产业园不断崛起,为地方发展注入了新动力。然而,在经济发展的同时,生态环境不免承受了一定的压力。对此,代表邵永森认为,经济要发展,但绝不能以破坏生态环境和牺牲老百姓的健康为代价。他建议排查污染源头;建立不良记录名单,长期跟踪;对相应企业单位的污染排放零容忍,排放不达标不能开工生产;人大对相关监管,执法职能部门实行监督、问责。

  其实,地方发展与生态保护并不是天然互斥的,只要调节好生态环境相关者之间的利益关系,便有助于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相处。

  代表袁济光提出,我市生态补偿机制建设步伐应该加快。党的十六届五中全会首次明确提出“按照谁开发谁保护、谁受益谁补偿的原则,加快建立生态补偿机制”。对比这个要求,我市还存在着生态补偿意识弱、生态补偿资金投入不足、生态补偿的管理体制不够完善等问题。

  袁济光建议,设立市政府生态补偿领导小组,负责全市生态补偿的协调管理,同时建立一个由专家组成的技术咨询委员会,负责相关政策和技术咨询;加快研究起草我市生态补偿办法,明确生态补偿的基本原则、主要领域、补偿范围等;切实加强环境监测能力建设,健全环境监测网络,及时提供动态监测评估信息。

  此外,委员刘玉还以宁德市东侨经济开发区为例,对城市建设提出了自己的建议。她认为,东侨的建设,不应该仅是盖楼,还应注重相关配套的软硬件设施,着重体现城市功能的合理与完善,并把东侨新区建成最宜居的城市,建成宁德中心城市的名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