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市第三届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

搭建平台促履职心系民生谋发展

——市人大常委会代表活动平台建设侧记

作者:杨洋文章来源:宁德网更新时间:2014-1-19 16:06:14

  宁德网消息 (记者 杨洋) 1月9日,《福建日报》第四版将我市人大常委会搭建代表活动平台工作作为全省各设区市人大工作亮点回放刊登。一个个活动场所的设立,一件件社情民意的及时办理反馈,无不体现了我市推进该项工作的丰硕成果。

  2013年,市人大常委会出台《关于加强人大代表联系群众工作的意见》,要求每位人大代表每年固定联系3至5名群众,每年至少为群众办一件实事、提一个意见建议,并开展代表信息公示、定期回选举单位、参加“群众接待日”等。各县(市、区)人大认真落实意见要求,加强代表活动平台建设,激发代表履职积极性,实现代表活动不断线、长流水,真正使代表在闭会期间“闲不住”。

  “小场所”串千家凝心聚力惠民生

  福安市是我国畲族人口最多的县级市。福安市级人大代表241名,其中畲族人大代表就有34名、占14.1%。

  随着2012年2月福安畲族人大代表之家的成立,福安畲族人大代表针对畲族村庄“一村一品一特色”、保护民族特色文化等问题深入调查研究,积极建言献策。一年多来,共提出议案、建议、调研报告60多份,开展义诊活动诊治畲民100多人次,捐助各类善款40余万元。

  “畲族人大代表之家的创建,是福安市人大代表在新形势下积极探索如何有效发挥代表作用的一个重要实践。”福安市人大常委会主任何世明说,“畲族人大代表之家为闭会期间的代表提供了一个学习交流的平台,为代表知情知政、参政督政、联系选民、发挥主体作用创造了有利条件。”畲族人大代表之家的建立,激发了畲族人大代表闭会期间的履职活力,营造了代表积极履职的浓厚氛围,促进了福安代表资源共享、通力协作,促使代表以更加激昂、更加饱满的热情投身到福安社会经济各项事业建设中。

  人大代表回选区走访选民,倾听群众呼声是代表工作的重要内容。畲族人大代表之家成立以来,畲族人大代表及时将群众关心和反映的热点、难点问题以及诉求形成闭会期间代表建议、意见,依法交由相关部门办理。一次回访中,钟平玉代表发现了城阳镇纯畲老区基点村茶洋村变压器及高压线年久失修存在安全隐患。于是,畲族人大代表之家便通过福安市人大常委会人事代表工作室邀请福安市供电公司工作人员与代表一起到实地调研、协商,形成农改方案,促进代表建议办理的落实,使该村老旧的变压器及高压线得以改造……代表通过自己的实际行动诠释了“人民代表为人民”这一宗旨。

  畲族人大代表之家现联系在福安籍各级畲族人大代表38人,其中省人大代表3人、宁德市人大代表5人、福安市人大代表33人;创建了办公、议政、咨询、接访等工作机制;推荐产生了召集人、办公室工作人员,聘请了法律顾问;制定了人大代表学习制度、人大代表视察制度、人大代表小组例会制度、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等。为解决无址活动问题,钟奶祥等代表还筹资装修了近160平方米的办公场所,从而使畲族代表有了一个固定的活动平台,密切畲族代表之间的联系。

  “小卡片”连民心倾情服务解民忧

  “‘直通卡’这张小卡片确实是给我们带来很大的便利。之前蕉城区霍童镇区观霞南北路地下管网因年久失修,一遇大雨天,雨水、污水排泄不畅,影响群众出行。多年一直无法得到满意解决,直到去年拿到这张卡,我们抱着试一试的心态拨通了市人大代表黄振健的电话。在他的介入下,该问题立即得到了相关部门的关注和解决。”村民陈景良手里攥着一张“人大代表直通卡”满脸兴奋地说。这仅仅是通过人大代表直通卡帮助霍童镇选民解决实际困难的一个缩影而已。

  为了更好地发挥人大代表在人民代表大会闭会期间的作用,蕉城区霍童镇人大依托镇直机关、霍童、洞天、兴贤、邑坂五个人大代表工作站,创新举措,建立“人大代表直通卡”制度,并将“直通卡”工作的开展列入各人大代表工作站的日常主要工作安排。

  据了解,霍童镇人大推出的“直通卡”上注明着人大代表的姓名、联系电话、工作单位及地址等,原是为了方便边远山区群众及时反映和有效落实诉求而制作。由于卡片的实用性和便利性,现已在全镇范围内得到推广。“直通卡”印制后发放到人大代表所在选区选民手中,选民可据卡上的信息直接向人大代表反映情况,由人大代表向工作站报告。工作站对能够解决的问题及时予以解决,并通过人大代表反馈给选民;对无法解决的问题,由镇人大提交有关村(居)和部门办理,人大代表须在限定时间内将办理结果反馈给选民。为了使该项工作做到规范化、制度化、常态化,镇人大还要求人大代表工作站把“直通卡”制度、办理流程图等公布上墙,自觉接受群众的监督。

  借助“直通卡”这一渠道,群众变得敢说敢问、敢提要求。来电内容大到关于基础设施建设的意见和建议,小到家庭矛盾、邻里纠纷的调解。据不完全统计,一年多来,仅霍童人大代表工作站通过“人大代表直通卡”收到群众来电100多人次,意见建议及诉求30余条次,转交有关部门办理5宗,切实做到了为民办实事、办好事。

  “小举动”有实效创新平台激活力

  为了充分发挥14个“人大代表之家”和30个“人大代表活动室”的平台作用,霞浦县将每年3月15日、9月15日确定为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日,组织全县各级人大代表深入各乡镇(街道)、村(社区)活动站接待选民。自霞浦县各级人大代表开展“接待选民日”活动以来,累计联系选民人数达到3500人次,收集各类问题和建议2168条,仅县人大代表在接待选民中形成的代表建议就达144件。目前,有关部门已全部答复代表并告知选民,解决或部分解决选民所提问题的共96件。

  2013年3月15日,水门畲族乡水门村村民黄崇球来到该乡“代表之家”活动现场,反映在水门街丁字路口处的一座一层老房子,因历史和产权的问题,房子的主人一直不肯拆掉老房子,这不仅阻碍了路上司机、行人的视线,还成为了街上的“垃圾中转站”,臭气熏天。接访的县人大常委会副主任汤养宗当场签署处理意见,明确由水门乡人大负责督办。选民们没想到的是,在乡人大的督办下,仅一个月,十几年都没人能拆得了的老房子被拆除了,沿街居住的村民终于可以放下一颗悬着的心。这一切正是开展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日”活动的落实成果。

  为了不使人大代表“接待选民日”活动走过场、流于形式,霞浦县人大常委会制订和完善了人大代表联系选民制度和人大代表接待选民工作细则等。工作制度明确要求县人大常委会组成人员必须起模范带头作用,每逢“接待选民日”都要按时下选区接访,做到无特殊或重大原因绝不缺席。工作制度还规定在每次“接待选民日”前,必须在各选区张贴公告,让选民知道接待日期、地点、内容,并作出“为民鼓与呼”的承诺。对此,选民李瑞栋高兴地说:“人大代表能和我们面对面交流,使我们有了更多反映情况的机会,我们很满意。”

  搭好平台,倾情履职。一件件棘手的难题在代表们的推动下一一化解,有事找代表,已成为我市老百姓寻求解决问题的一条重要渠道。据悉,我市将近9000名各级人大代表已按所在区域混合编组,成立了566个代表活动站(小组),建成了239个固定的活动场所,遍及各县(市、区),并基本做到有牌子、有场所、有制度、有活动、有成效,实现了活动有阵地、工作有计划、履职有平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