宁德网消息 (记者 茹捷) 人大代表提出议案、建议,是宪法和法律赋予代表的民主权利,也是监督“一府两院”工作的重要方式。在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代表们共提出285件议案和建议,件件围绕经济发展,事事关注民生建设,蕴含着大量“金点子”,是宝贵的“信息库”和“智囊库”。这些议案和建议受到了市委、市政府的高度重视,各承办单位也将办理人大代表的议案、建议作为一项重要工作,加强与代表的沟通联系,认真采纳议案、建议,推动解决实际问题,办理成效得到显著增强。代表议案、建议工作的社会影响越来越大,对推动相关领域工作发挥了不可替代的作用。在市三届人大四次会议召开之际,我们挑选了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代表提出的部分建议及其办理情况进行回顾,以飨读者。
改善海岛医疗条件解决群众看病难题
【背景】我省有12个海岛建制乡镇,其中我市占了3个,分别是蕉城的三都镇、霞浦的海岛乡及福鼎的嵛山镇。这些海岛乡镇远离大陆、交通不便,信息闭塞,经济和社会各项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岛上艰苦的条件导致内陆的人员都不愿上岛工作,造成卫生等事业相当落后。看病难成为了岛上群众反映最为强烈、也最渴盼解决的突出民生问题之一。
【建议】针对海岛交通不便、条件艰苦,岛外人员无法安心在岛服务的情况,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殷丽辉、吴以龙等代表提出了《关于解决海岛群众看病难的建议》,要求有关部门出台倾斜照顾海岛的特殊政策;大力提高长期扎根海岛服务的村医待遇,保障他们的基本生活;注重培养海岛本地医务人员,聘任本岛具有乡村医师资格的乡村医生作为海岛卫生院编外合同制人员,纳入卫生院统筹管理,由卫生院派驻每个村,保证一村有一所;同时,大力支持改善海岛的医疗条件,每年安排一定经费用于添置先进医疗器械和设施,加强对医务人员的培训,定向输送到高等医学院深造,全面提高医务水平,有效发挥海岛卫生院作用,切实解决海岛群众看病难问题。
【回应】在充分吸纳代表的建议后,市卫生局根据省政府办公厅《关于加快推进基层医疗卫生结构综合改革工作的通知》和省卫生厅、财政局《关于进一步落实卫生所基本公共卫生任务的通知》要求,将40%左右的工作量分配给村卫生所,对完成工作并通过考核的乡医,按照服务人口从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中提取30%-40%(人均7.5-10元)的经费给予专项补助;鼓励各地根据当地经济及村卫生所的实际情况,适当提高在人口少、地处偏远的海岛乡服务的村医的补助。同时,将海岛乡镇卫生院(所)纳入我市“海云工程”,通过“海云工程”项目的运行,进一步合理规划配置乡村卫生资源,强化乡村两级医疗卫生机构整体功能,促进农村卫生事业协调发展,满足海岛群众的卫生需求,从而实现“小病不出村,大病及时转”的目标。
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动农业产业化进程
【背景】我市地貌类型多样、农业资源相对丰富。近年来,虽然我市“三农”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农业产业结构不断调整,农业基础设施不断完善,农业产业化经营初具规模,但对照现代农业产业化发展要求,仍存在农业基础设施条件较差、农业抗灾能力较弱、农业综合生产能力不强、农民增收缓慢等问题,农业产业化建设投入增加机制还有待完善。
【建议】在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市人大代表钟雪珍、周如昭提出《关于要求加大政府扶持力度,推进农业产业化建设的建议》,建议应稳定持续增加农业投入,在政府预算内的固定资产投资中要增加用于农业和农村的份额,重点加强优势主导农产业扶持、农业社会化服务体系建设、农业基础设施建设、农业龙头企业扶持壮大、商标注册和系列包装营销等方面投入,从而推动我市农业产业化进程。
【回应】根据代表的建议,市农业局作出回复表示,将加大基本农田保护和土地整理力度,积极实施省级标准农田建设项目。通过加快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集中资金,促进农业优势特色产业的规模化发展,形成规模效益。积极开展“下基层、抓服务、促发展”、农业科技人员“千师下千村帮万户”和“放心农资下乡进村宣传周”活动,帮助基层和群众解决农业生产中的困难和问题。同时,通过落实强农惠农富农政策,稳步开展农业政策性保险,调动农民(种植大户)的积极性。市财政局也继续加大对“三农”的支出,增加固定资产投资中用于农业和农村的份额,特别是加大对农业科技的投入,并从2013年起,连续三年每年安排600万元用于扶持高优农业示范园基础设施、农产品质量安全体系、加工贮藏配套及种苗中心建设。
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大力培育新型农民
【背景】近年来,本市的一些主打产业,如福安的电机、船舶和福鼎的化油器、茶业等,一边是缺乏产业工人,需要大量引进外来工人,另一边又是本地大量劳动力的外流。产生这种现象的原因主要是:大部分农民工文化基础薄弱,长期处于就业底层状态,承担单一的强体力工作,难以适应知识经济社会的发展;虽然有的农民工具备高中以上文化,但缺乏专门的技术培训,难以进入技术岗位门槛;有些高素质人员由于所学的专业已在市场上饱和,竞争性强,难以涉入,导致低位就业,存在失业风险。
【建议】在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张兴敏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强职业技能培训,努力提升农民工素质的建议》,要求政府有关部门立足宁德产业优势,突出重点,认真抓好技术培训规划,强化师资力量,促进职业技术学校发展,在全市范围内开展特色产业急需专门人才的培训;改变以往速成培训的方式,采取长、中、短等期限相结合的形式,分门别类地开展农民工技术培训;对培训合格人员要宽进严出,在结业时可发国家认定的证书,引导培训人员进入对口岗位。同时,采取补贴或免费培训的方式,鼓励并激发农民工参加培训的积极性。
【回应】张兴敏代表的建议引起了市委、市政府高度关注。在此推动下,2013年,市人社部门围绕我市传统产业、支柱产业、特色产业、新兴产业以及重点企业、龙头企业发展需求,加强宁德技师学院教学与产业发展对接,完善技术培训规划,增加了特色产业和支柱产业的培训。针对下岗职工、农村转移就业劳动者、返乡农民工等人群开展有针对性的多形式职业技术培训。同时,鼓励工业企业员工参加技师、高级技师的培训考证,由政府对取得资格证书的技术人员进行补助。
支持老年公寓建设促进社会养老保障
【背景】随着老龄化进程的加速,据统计,2013年全市共有60周岁以上老年人口47万人,占全市总人口的13%,并逐年呈上涨趋势,预计2017年将达到52万人,其中农村老年人口将占到70%左右。由此衍生出的农村老人养老问题日益凸显。
【建议】在市三届人大二次会议期间,黄永平、张如钿等代表提出了《关于加大对城镇老年公寓建设扶持力度的建议》,建议将老年公寓建设纳入城市建设规划,配齐医疗保健、生活服务、休闲健身等各类附属设施;以社会筹资兴办为主、政府资助为辅,充分调动社会各方力量来共同兴办老年公寓,探索“约定购置使用权”等方式,形成多层次投资体系;要走民办公助、民办民助和法人投资、法人管理的路子,政府应在划拨土地、拆迁、引资、税收等方面予以政策上的扶持。同时,学习外地先进经验,引进管理人才,建立条件舒适、设施完善、服务周到、环境优雅的老年公寓。
【回应】为解决农村养老难的问题,2012年11月,宁德市政府专门出台了《关于加快社会养老服务体系建设的意见》,对老年公寓建设审批政策、土地使用政策、税费优惠政策、基本医疗保险定点政策、政府资助政策等进行了明确和规范。
在此推动下,自2013年1月1日起,我市各级政府采取民办公助的办法,扶持非营利性民办养老机构发展,按照核定的床位数给予一次性开办补助和床位运营补贴。创新养老产业的发展方式,支持运营成功的海内外专业养老机构,参与整合经营困难的小型民办养老院、护理院,组成养老服务连锁机构,形成规范化、规模化经营,并支持慈善公益组织参与养老服务事业,鼓励慈善家冠名捐建老人公寓、老人养护院、农村敬老院等各类养老机构。积极推行公建民营运营模式,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公办养老机构。
为引进管理人才,我市还出台相关政策鼓励和吸引专业社会工作者和社工专业的高等院校毕业生到养老服务机构工作,提升专业化服务水平,以适应养老服务现代化发展的需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