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政府工作主要任务
■ 核心提示:2015年政府工作坚持稳中求进、好中求快工作总基调,以“服务发展年”、“项目落实年”、“融合创新年”为抓手,以提高经济发展的质量效益为中心,全力上项目、促增长、强改革、惠民生、抓法治、保稳定,加快推进“六新大宁德”建设,为实现机制活、产业优、百姓富、生态美的新福建作出更大贡献。
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预期目标是:全市生产总值增长11%;公共财政总收入增长11%,地方公共财政收入增长10%;全社会固定资产投资增长25%;外贸出口增长20%,实际利用外资增长20%;社会消费品零售总额增长13%,居民消费价格总水平涨幅控制在3%以内;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0%,农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长12%;城镇登记失业率控制在4%以内;人口自然增长率控制在9‰以内;完成单位生产总值能耗、化学需氧量、二氧化硫、氨氮、氮氧化物等年度节能减排任务。
(一)深化项目带动,引领科学发展跨越发展
狠抓重大项目。深入开展“项目落实年”活动,全年计划实施市级重点项目380个,总投资5096亿元,其中在建项目300个,年度计划投资527.6亿元。高起点、高标准编制“十三五”规划和各类专项规划。
深化三维对接。抓住新一轮国企改革契机,加大与央属、省属企业对接力度。整合各类招商资源和平台,建立市县两级联动投资促进机制。推行小分队招商、以商招商、网络招商等,提高招商选资实效,力争全年签约项目总投资1200亿元以上。
完善基础设施。开工建设衢宁铁路宁德段,建成合福铁路宁德段,力争铁路通车总里程突破210公里。加快沈海复线福安至漳湾段、福鼎贯岭至柘荣段、屏古联络线等高速公路建设,实现县县通高速。推进一批普通国省干线公路(含镇镇有干线)建设。加快建设城澳作业区1#、2#多用途码头等5个港航项目,开工建设湾坞作业区8#、15#泊位等6个港航项目。
健全工作机制。深化项目前期工作,加强项目策划储备和动态管理,形成项目滚动发展态势。强化协调调度,坚持“一月一协调,一季一督查”,有效落实项目资金、用地、用林、用海等要素保障。
(二)着力增效增收,全面加强三农工作
发展特色现代农业。全面落实强农惠农政策,抓好15个万亩粮食高产创建示范片、20个500亩以上粮食产能区,加快推进省、市、区23万吨粮食储备集中区建设。重点支持茶叶、水产、食用菌、果蔬、林竹、畜禽、中药材等传统优势产业发展。推进“三品一标”认证,严格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保障重大动植物疫情疫病防控安全。
构建新型经营体系。推进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林权等确权登记颁证工作,鼓励承包地向专业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流转,发展适度规模经营。加快培育专业种养大户、家庭农场、职业农民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新增家庭农场50家,完成农民技能培训2万人以上。
提高扶贫攻坚实效。组织实施“六到村到户”工程,深化6个省级扶贫开发重点县、83个省市扶贫开发重点村的扶贫攻坚。实施造福工程危房改造5000户2万人。
(三)致力创新转型,打造升级版产业
加快壮大产业集群。以龙头带动产业提升,加大对龙头企业的政策扶持和要素保障力度,力争规模以上工业总产值突破3100亿元。以园区吸引产业集聚,重点推进海西宁德工业区、漳湾和湾坞不锈钢产业片区、闽浙边贸经济区和“一县一园区”规划建设。以服务助力企业发展,加强工业运行调度,深入实施“一业一策”、“一企一策”,帮助企业解决生产经营中的困难和问题。
大力培育现代服务业。着力控新化旧、增信增贷,落实金融支持实体经济政策,积极防范和化解金融风险。大力发展电子商务,引进和培育一批电商企业。加快发展旅游产业,积极培育滨海旅游、乡村旅游、文化旅游、生态旅游等多种业态。办好宁德世界地质公园文化旅游节。
着力发展海洋经济。积极发展临港工业、港口物流、海洋工程装备和海洋生物医药产业。逐步推广高位池养殖和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着力培育水产品专业批发交易市场和冷链物流企业。大力发展水产品精深加工,打造知名品牌。
切实强化创新驱动。积极促进互联网与工业融合发展,实施一批信息化工业化融合示范项目。推动高校与科研院所来宁德设立研发机构,加快5个科技企业孵化器建设。抓好100个投资3000万元以上重点技改项目,力争技改投资增长10%以上。
(四)坚持城乡统筹,扎实推进新型城镇化
做强中心城市。加强规划引导,实施“东扩面海,北展南移”战略,推动金涵、金塔、东兰组团集中发展。进一步完善市政配套设施。动工建设东区污水处理厂、漳湾污水处理厂、市餐厨垃圾处置中心和污泥处置中心。改造中心城区6大公园和4条绿道,切实提升中心城市景观。
做大县域经济。立足资源禀赋、产业基础,凸显县域特色,探索差异化发展路径。加快实施“大城关”战略,推进新区组团式发展、老城区有序改造。坚持以城促产、强产兴城,结合“一县一园区”建设做大“一县一业一品”,打造县域特色经济。
做精特色城镇。提升城镇发展规划,支持有条件的中心镇与周边乡镇连片融合发展。加快省市试点镇发展,完善市政配套,建设一批城镇道路、园林绿化和污水垃圾处理项目,提高城镇综合承载能力和管理服务水平。
做美城乡环境。深入实施宜居环境建设行动计划,延伸拓展“点线面”攻坚,全面推进农村生活垃圾治理,提升城乡“三边三节点”整治和美丽乡村建设水平。强化城市管理综合执法,继续深化“两违”专项治理。加强社区建设。
(五)突出先行先试,进一步深化改革开放
深化重点领域改革。组织实施“融合创新年”,完成军民融合试验区、三都澳军民融合现代化深水大港等规划编制,启动宁德(福安)军民融合产业园建设。深化行政审批制度改革。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探索建立分级诊疗制度。深化财税体制改革,实行全口径预算编制。稳步推进事业单位分类改革、机关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养老保险制度改革。
积极扩大对外开放。深化口岸通关便利化工作。支持古田申报侨商投资实验区。推进重点出口行业转型升级,培育外贸综合服务企业。推进出口大黄鱼、茶叶、食用菌3个质量安全示范区建设。
加强宁台交流合作。深化宁台产业合作,推动三沙、沙埕开展对台贸易。推动宁德师院、宁德职业技术学院与台湾高校开展学生互换、教师互访、学术互通活动。
(六)推进绿色发展,加快生态文明先行示范区建设
加大生态创建力度。深入开展省级生态市和国家环保模范城市创建活动,力争省级生态县、国家级生态乡镇创建率均达80%以上,省级生态市和中心城市、福安、福鼎创模指标全面达标。
强化环境综合整治。认真落实“河长制”,实行县域交界断面水质预警考核,推进城乡污水处理厂和工业园区污水集中治理设施建设。建立中心城市空气环境质量预测预报和县(市、区)自动监测系统。
节约集约利用资源。落实耕地保护政府目标责任制,严守耕地保护红线。鼓励开发利用地下空间,合理开发低丘缓坡地。提高海域、岸线等资源节约集约利用水平。
(七)办好惠民实事,促进发展成果更多惠及人民
提升社会保障。加强基层就业和社会保障服务设施建设,促进高校毕业生就业创业,多渠道实现就业困难人员、被征地农民和失业人员就业再就业。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标准提高到2300元。城乡居民基本医疗保险政府补助标准提高到380元。推动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城镇职工和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等经办机构整合,促进资源优化配置。加快金涵小区保障房建设,推进廉租房、公租房并轨运营,加强棚户区(危旧房)改造,保障性安居工程新开工5769套、基本建成3195套。
优先发展教育。落实第二轮学前教育三年行动计划,新建16所公办幼儿园,新增学位4500个。推进义务教育均衡发展,实施“大手牵小手”帮扶薄弱学校建设五年行动计划和城区中小学扩容增量工程,新增学位3500个。创新现代职业教育人才培养模式,力争中职学校毕业生“双证书”率达95%以上。办好继续教育、特殊教育、民族教育和老年教育。
加强卫计服务。抓好市级重点专科和县级医疗机构建设。持续推进“海云工程”。实施乡村医生养老保险制度。基本公共卫生服务经费人均标准提高到40元。
推进文化建设。推动文化与科技、旅游、金融深度融合,加快文化创意产业园建设,壮大一批文化龙头企业。积极筹办、备战十六届省运会和十届省老健会,推进体育场馆和综合配套设施建设。办好首届全国青运会击剑比赛。
(八)创新社会治理,保障人民安居乐业
加强社会服务管理。按时完成新一届村(居)换届选举工作,加强城乡社区和重点乡村网格化建设。加快“数字宁德”和智慧城市建设,完善电子政务公共服务平台。
有效化解社会矛盾。深化“平安宁德”建设,完善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和突发事件应急处置机制。进一步畅通信访渠道,深化领导干部接访下访活动。深入开展法治宣传教育。
切实维护公共安全。严格落实安全生产“党政同责、一岗双责”要求。强化食品药品安全监管,持续治理“餐桌污染”,建设“食品放心工程”。推进气象现代化建设,健全防灾减灾救灾体制。抓好30座病险水库、15条海堤除险加固,解决5.18万农村居民饮水安全问题。加强国防动员、民兵预备役、双拥共建和海防、人防、打私等工作。